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林农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工作的不稳定、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或者有亲戚监护,父母监护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民族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扎实的对症教育。对此,我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一些浅显之见。
一、民族构成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特点与现状
我们这个县城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壮族,侗族,瑶族的等,苗族人口是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其余民族占百分之四十,而苗族和侗族、瑶族、壮族人口绝大全部分布在距离县城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交通不便,语言与汉语没有相似度,让老师与上年纪的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沟通有难度,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风俗、文化、语言、性格,饮食,心理等方面除了有一般留守儿童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一)性格大多内向,交流障碍明显
世居深山,童年时期与山外的世界交流很少,他们大多善良拘谨,怕见生人,不善言辞,你问十句,有时候只回答你一句,加上汉语不流利,沟通有一定困难。
(二)学习成绩差,无人求教
由于负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往往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也很难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向家人求助的获得率比例很低,故孩子很难完成作业任务,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道德发展出现危机,自我约束力薄弱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鞭长莫及,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然,或无奈地放任自流了,使得这些孩子缺乏得当的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道德水准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他们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纠正偏差,而是信马由缰,走哪到哪。
(四)价值观出现偏差,无掌控加放任
由于外出打工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不够,特别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有一女生,父母在外打,让祖母在家照顾孩子,由于隔代教育,不敢骂不敢打又加上父母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自然对孩子有一种愧疚感,所以认为出来打工找钱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这样一来,孩子看见别的同学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自己就闹着问祖母要,如果不能满足就千方百计偷祖母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对地区有益,对国家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也大有好处。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状况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全方位地统筹协调,为了更好的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如:
(一)政府部门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些岗位应该对学龄儿童的家长倾斜。我们的国家社会制度的优势在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这就给政策倾斜以政府行为的有力保证:环保岗位,厂矿岗位,服务行业岗位,加工土产岗位,都可以从中倾斜,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尽可能多的在孩子的身边工作,让他们陪伴孩子成长,加强了家庭教育,有利孩子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
(二)大力推进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条件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有部分学生需要寄宿学校,但目前学校寄宿条件还有待优化,还不能最优化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寄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辅导和监护,政府应该支持学校培养具有监护人性质的寄宿管理老师,在课后能给留守儿童应有的作业辅导、成长教育。
(三)鼓励家长就近打工
很多远走他乡谋生的家长其实还是比较盲目的,在自己的家门口,很多人自某职业、创业、打工, 如:卖食品,卖水果,加工山里的特产等等,一样能够生活,对家长晓之以理:孩子的成长关乎他们的人生,不能让他们像野草一样生长,错失教育的良机。这个我有感触,在我的以心换心的沟通下,有不少家长放弃远方打工,就近找活干,钱虽然少点,但能与孩子一起生活,早晚关注他们成长,家长很感激我,覺得自己以前眼光短浅。
三、带班老师的细节对策
(一)教师做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桥梁
孩子进步了,老师及时汇报,让家长打电话与孩子分享开心和快乐,让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嘉奖,这种嘉奖可以是书籍的购买,也可以是口头的不断表扬,还可以是衣物鞋袜食品的小小奖励——这种桥梁很凑效,孩子往往像打了强心针一样,从沉默自卑变得开朗自信。
(二)转变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观念
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监护人教育偏向于衣食冷暖的照顾,忽略了道德、行为、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要加强做通爷爷奶奶和亲戚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关注点不仅仅在物质的还要注重思想道德行为的教育,让爷爷奶奶和亲戚成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主力军。
(三)协助隔代抚养人转变教育方法
溺爱和纵容,严厉和专制在隔代抚养中不少,老师的教授方法,纠正偏差尤为重要,发现苗头,亲临家访,对症下药,共同协助。
(四)关注安全,防范未然
安全教育是监管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无疑是首要的!父母远离,祖辈年事已高,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有时候是突发的,老师要有效监控,迅速处置,让事态或后果扼杀在未然之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们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前途,一个孩子就是未来的一个家庭,远了父母,他们成了隔了代的抚养,几多凄楚和无奈,关注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民族构成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特点与现状
我们这个县城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壮族,侗族,瑶族的等,苗族人口是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其余民族占百分之四十,而苗族和侗族、瑶族、壮族人口绝大全部分布在距离县城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交通不便,语言与汉语没有相似度,让老师与上年纪的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沟通有难度,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风俗、文化、语言、性格,饮食,心理等方面除了有一般留守儿童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一)性格大多内向,交流障碍明显
世居深山,童年时期与山外的世界交流很少,他们大多善良拘谨,怕见生人,不善言辞,你问十句,有时候只回答你一句,加上汉语不流利,沟通有一定困难。
(二)学习成绩差,无人求教
由于负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往往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也很难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向家人求助的获得率比例很低,故孩子很难完成作业任务,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道德发展出现危机,自我约束力薄弱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鞭长莫及,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然,或无奈地放任自流了,使得这些孩子缺乏得当的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道德水准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他们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纠正偏差,而是信马由缰,走哪到哪。
(四)价值观出现偏差,无掌控加放任
由于外出打工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不够,特别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有一女生,父母在外打,让祖母在家照顾孩子,由于隔代教育,不敢骂不敢打又加上父母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自然对孩子有一种愧疚感,所以认为出来打工找钱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这样一来,孩子看见别的同学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自己就闹着问祖母要,如果不能满足就千方百计偷祖母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对地区有益,对国家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也大有好处。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状况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全方位地统筹协调,为了更好的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如:
(一)政府部门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些岗位应该对学龄儿童的家长倾斜。我们的国家社会制度的优势在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这就给政策倾斜以政府行为的有力保证:环保岗位,厂矿岗位,服务行业岗位,加工土产岗位,都可以从中倾斜,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尽可能多的在孩子的身边工作,让他们陪伴孩子成长,加强了家庭教育,有利孩子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
(二)大力推进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条件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有部分学生需要寄宿学校,但目前学校寄宿条件还有待优化,还不能最优化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寄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辅导和监护,政府应该支持学校培养具有监护人性质的寄宿管理老师,在课后能给留守儿童应有的作业辅导、成长教育。
(三)鼓励家长就近打工
很多远走他乡谋生的家长其实还是比较盲目的,在自己的家门口,很多人自某职业、创业、打工, 如:卖食品,卖水果,加工山里的特产等等,一样能够生活,对家长晓之以理:孩子的成长关乎他们的人生,不能让他们像野草一样生长,错失教育的良机。这个我有感触,在我的以心换心的沟通下,有不少家长放弃远方打工,就近找活干,钱虽然少点,但能与孩子一起生活,早晚关注他们成长,家长很感激我,覺得自己以前眼光短浅。
三、带班老师的细节对策
(一)教师做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桥梁
孩子进步了,老师及时汇报,让家长打电话与孩子分享开心和快乐,让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嘉奖,这种嘉奖可以是书籍的购买,也可以是口头的不断表扬,还可以是衣物鞋袜食品的小小奖励——这种桥梁很凑效,孩子往往像打了强心针一样,从沉默自卑变得开朗自信。
(二)转变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观念
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监护人教育偏向于衣食冷暖的照顾,忽略了道德、行为、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要加强做通爷爷奶奶和亲戚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关注点不仅仅在物质的还要注重思想道德行为的教育,让爷爷奶奶和亲戚成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主力军。
(三)协助隔代抚养人转变教育方法
溺爱和纵容,严厉和专制在隔代抚养中不少,老师的教授方法,纠正偏差尤为重要,发现苗头,亲临家访,对症下药,共同协助。
(四)关注安全,防范未然
安全教育是监管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无疑是首要的!父母远离,祖辈年事已高,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有时候是突发的,老师要有效监控,迅速处置,让事态或后果扼杀在未然之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们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前途,一个孩子就是未来的一个家庭,远了父母,他们成了隔了代的抚养,几多凄楚和无奈,关注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