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训,一个总能带给球迷和球队希望的字眼,一根总能让走到末路的俱乐部不至于崩盘的救命稻草,然而,在大西洋的两边,南美人与欧洲人奉行的却是截然不同的青训理念。脱胎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欧洲足球产业的精细化、专业化生产模式不可避免地在足球领域生根发芽,而欧洲人天生的好身板也让能工巧匠们有了施展自己手艺的载体,南美人艳羡而紧缺的球员类型似乎永远贴着“made in Europe”的标签;而在南美国家,先天条件和后天营养造成的身体素质的绝对差距,只能让俱乐部放低对球员身体素质的要求,经济实力上的悬殊也不可能让南美人以撒网的方式遍地侦察新秀,或者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庞大的足球人口基数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而倡导球员自由发挥、不断优化个人技术能力的青训思想也在南美大陆畅行无阻。当欧洲人的流水线培养出了一大堆在各自位置上无懈可击的“优秀员工”时,他们却难堪地发现,很难从这些一模一样的“员工”中挑选出“经理”,南美人的困境却恰恰相反——“经理”太多,没有办事的!于是乎欧洲豪门往往出现了这样奇特的景象:要么完全由清一色的蓝领工人组队,要么球队的核心清一色地用南美人担纲。欧洲出将,南美出帅,这正是两大足球阵营青训的终极结果。
欧洲青训模式:先有整体,再有个人
“意大利的孩子们还没学会铲球和盯人,但是已经熟知442和352阵型下中卫的职责了。”在巴乔退役已经三载有余的如今,曾经和“王子”水火不容的萨基谈到如今的意大利青训模式时满腹牢骚,但他恰恰忘记了,正是他在1980年代末第一个将英式足球勇猛、团队的概念引进了帕尔马和AC米兰,并从米兰青年军中提拔了马尔蒂尼等大批高大全面类型的球员,才让其他艳羡于米兰在国内与欧战风光无限的球队有样学样。时至今日,意大利足坛已经很难培养出巴乔、西格诺里、佐拉这种智慧型球员,号称皮尔洛接班人的蒙托里沃在佛罗伦萨根本打不上主力,而被意大利人认为最有桑巴风格的球星,居然是效力于都灵的罗西纳,意甲后备人才风格的单调可见一斑。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著名的阿贾克斯青训体系中,代表橙衣军团出战2001年阿根廷世青赛的范德法特、斯奈德、海尔西当时都是1983年~1984年出生的低龄球员,但冲进16强的往事足以让阿贾克斯憧憬1995年的风光在这群孩子身上重现。不过如今的事实却是,已然成型的那批年轻人没有一个成为欧洲足球的一线人物,究其原因,无非仍是荷兰队近年来433战术越来越形而上学的大环境所致。阿贾克斯出品的几位骁将作为中场缺乏身体对抗,作为边锋又缺少速度,只能眼睁睁看着罗本等埃因霍温系在国家队抢班夺权,范巴斯滕用人策略上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只是成就了那些能适应433的偏才或者怪才。近年来阿贾克斯做成的最大一笔买卖居然是瑞典人伊布,在欧洲战术压倒个人的共识风潮下,昔日走出无数天才的阿贾克斯摇篮,如今却成了越来越多荷兰帅才的不归路。
南美青训模式:先有个人,后有整体
没错,当年比同龄孩子矮一个头的梅西没有一个阿根廷俱乐部想收留,但是对于当时身患生长疾病的梅西而言,昂贵的治疗费用是否能与他未来的转会身价相抵,才是他能否进入博卡或河床少年队的关键,这也正是南美俱乐部面临的尴尬问题。把一个10岁孩子培养成球星要花成百上千美元,但几百人的预备队体系中,每年只有三五个佼佼者能进入一队,是否能被潜在的买家看中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说欧洲足球的青训体系是至少能让球员找到饭碗的“义务教育”,那么南美国家奉行的青训策略则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只有最优秀的孩子才能得到最充裕的资源、最丰富的机会。
正因为从小就被当作领袖和核心,所以当艾马尔、里克尔梅等人刚刚成人便亮相顶级赛场时,他们在技术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上已经与踢了十年的老兵油子别无二致,因为他们同样经历了10年残酷的海选。而同年龄段的欧洲孩子们很多仍在磨练技术、适应战术、观摩一队,能成为球队的角色球员已经殊为不易,像萨维奥拉般年仅18岁就成为南美足球先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被南美豪门宠爱甚至溺爱的核心们到了欧洲却往往水土不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而不是过分繁琐的战术布置与防守任务,在老家心高气傲、惟我独尊的核心作派也让他们融入新环境格外艰难,里克尔梅的黯然回乡就是最好的例子。
欧洲青训模式:先有整体,再有个人
“意大利的孩子们还没学会铲球和盯人,但是已经熟知442和352阵型下中卫的职责了。”在巴乔退役已经三载有余的如今,曾经和“王子”水火不容的萨基谈到如今的意大利青训模式时满腹牢骚,但他恰恰忘记了,正是他在1980年代末第一个将英式足球勇猛、团队的概念引进了帕尔马和AC米兰,并从米兰青年军中提拔了马尔蒂尼等大批高大全面类型的球员,才让其他艳羡于米兰在国内与欧战风光无限的球队有样学样。时至今日,意大利足坛已经很难培养出巴乔、西格诺里、佐拉这种智慧型球员,号称皮尔洛接班人的蒙托里沃在佛罗伦萨根本打不上主力,而被意大利人认为最有桑巴风格的球星,居然是效力于都灵的罗西纳,意甲后备人才风格的单调可见一斑。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著名的阿贾克斯青训体系中,代表橙衣军团出战2001年阿根廷世青赛的范德法特、斯奈德、海尔西当时都是1983年~1984年出生的低龄球员,但冲进16强的往事足以让阿贾克斯憧憬1995年的风光在这群孩子身上重现。不过如今的事实却是,已然成型的那批年轻人没有一个成为欧洲足球的一线人物,究其原因,无非仍是荷兰队近年来433战术越来越形而上学的大环境所致。阿贾克斯出品的几位骁将作为中场缺乏身体对抗,作为边锋又缺少速度,只能眼睁睁看着罗本等埃因霍温系在国家队抢班夺权,范巴斯滕用人策略上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只是成就了那些能适应433的偏才或者怪才。近年来阿贾克斯做成的最大一笔买卖居然是瑞典人伊布,在欧洲战术压倒个人的共识风潮下,昔日走出无数天才的阿贾克斯摇篮,如今却成了越来越多荷兰帅才的不归路。
南美青训模式:先有个人,后有整体
没错,当年比同龄孩子矮一个头的梅西没有一个阿根廷俱乐部想收留,但是对于当时身患生长疾病的梅西而言,昂贵的治疗费用是否能与他未来的转会身价相抵,才是他能否进入博卡或河床少年队的关键,这也正是南美俱乐部面临的尴尬问题。把一个10岁孩子培养成球星要花成百上千美元,但几百人的预备队体系中,每年只有三五个佼佼者能进入一队,是否能被潜在的买家看中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说欧洲足球的青训体系是至少能让球员找到饭碗的“义务教育”,那么南美国家奉行的青训策略则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只有最优秀的孩子才能得到最充裕的资源、最丰富的机会。
正因为从小就被当作领袖和核心,所以当艾马尔、里克尔梅等人刚刚成人便亮相顶级赛场时,他们在技术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上已经与踢了十年的老兵油子别无二致,因为他们同样经历了10年残酷的海选。而同年龄段的欧洲孩子们很多仍在磨练技术、适应战术、观摩一队,能成为球队的角色球员已经殊为不易,像萨维奥拉般年仅18岁就成为南美足球先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被南美豪门宠爱甚至溺爱的核心们到了欧洲却往往水土不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而不是过分繁琐的战术布置与防守任务,在老家心高气傲、惟我独尊的核心作派也让他们融入新环境格外艰难,里克尔梅的黯然回乡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