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传世经典出版之艰难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的问世
  《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辛劳力作。司马迁生于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刘彻征合三年(即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享年55岁,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之子。司马迁在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时当上了太史令,从此,他立志要写一部祖国的历史典籍留给后人。
  经过几年的搜集和整理,正当他全神贯注准备投入写作中,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又派李陵押运辎重,战斗结果李陵被俘投降。武帝曾因李陵英勇而大佳赞誉,如今做了俘虏非常生气,指责他的罪过。武帝问司马迁对李陵的评价,此时司马迁一面安慰武帝,一面痛恨那些见风使舵贬低李陵的人,他提出李陵在家孝顺老母,在外对人讲信义,善待士兵,李陵只率五千步兵深入敌穴,孤军作战,在强敌下他不想死,而是投敌,一定是要寻找时机反攻。不料司马迁的秉忠直言却激怒了武帝,认为他在为李陵投敌辩护,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此案落入酷吏杜周手中,司马迁在酷刑中不屈服不认罪。不久有传闻说,李陵带领匈奴兵攻打汉朝,武帝草率地将李陵的家人处死,并牵连司马迁也被判处死刑。
  汉朝对死刑有两种减免处置: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因司马迁官微家贫,拿不出钱赎罪,只有接受酷刑,面对“腐刑”司马迁想到了自杀,但司马迁的志向是要完成老父临终前对自己的嘱托,要完成史书的写作,他忍辱负重,带着屈辱活了下来。
  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1岁的司马迁动笔开始写史书,历经13年的严寒酷暑,终于完成了《史记》全书,130篇,25万余字。因受腐刑,又逢政治环境的险恶,他对自己的著作能否印成书传世非常牵挂。为此,司马迁让自己的女儿司马英将《史记》手稿另抄一份作为“副本”,留在京师长安,遇机会呈给武帝审查,而将原手稿的“正本”秘密送往女儿未婚的夫家——“华山脚下”杨家收藏。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将这种做法隐晦地阐述为“藏之名山”。后来,上呈给武帝的“副本”据传惨遭武帝焚毁,而后世流传的《史记》,则是根据司马迁藏匿于亲家的那部手稿“正本”印制传世的。
  司马迁并没有等到《史记》问世的那一天,而是经过他的女儿司马英的次子——杨恽,才将他外公的不巧之作公梓于世。
  杨恽自幼聪慧,跟随母亲熟读外公的《史记》手稿,并将史典牢记于脑中。
  杨恽的人生转折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告密。西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光之子霍禹意图发动叛乱,欲推翻宣帝另立他人。杨恽闻知,密告给侍中金安上转呈奏宣帝,宣帝采取果断措施,将霍氏灭门,杨恽与金安上密奏有功,二人皆被封侯。杨恽被封平通侯,食邑博阳,后升任中郎将。
  因杨恽得到宣帝的信任便呈上外公司马迁的《史记》手稿“正本”,希望得见天日,公之于众。宣帝并没有因曾祖父武帝而诋毁此书,当时只对个别几篇做了删除,并允许公诸于世。
  此时距司马迁离世已过二十九载。幸运的是,被宣帝删除的《今上本纪》等篇后来均被补充完善。
  《本草纲目》的问世
  李时珍是中国著名的医药学家,生于明朝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18-1593年),享年75岁。李时珍字东壁,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出身行医世家。李时珍从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烈,对八股文毫无兴趣,专心医学,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医学古籍,经过细心的临床实践,发现古籍医书上存在许多错误。于是他决心亲自实践,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阅读了上万卷医书及历史、地理、文学著作,又到各地采药,虚心向当地人请教,搞清了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案。在他60岁(1578年)时,历时近30年《本草纲目》初稿才算大功告成,而后又经过潜心修改、润色,三易其稿,才成为一部惊世的力作。71岁的李时珍只有一个夙愿,就是把自己花费近40年的苦心著作流传于世,造福后人。
  为了出书,他遍访出过书的人,了解出书的全过程。经人指点,方知要出书,首先要去衙门备案,将书的所有情况都要在县志上记录,再把书稿送到州府的文馆进行审核,通过后才准许出版,如果审核走运,政府可能出一部分费用。
  了解情况后李时珍立即行动,带上书稿先去蕲州衙门备案,然后带上干粮踏上赶往蕲州府文馆的路程,经文馆负责出版人把《本草纲目》手稿审阅后说:“此书属医药学,恐出版后不易发行,所以文馆不能出资协助,但你自费出书还是可以的。”
  李时珍沉吟后问,像他的书印刷出来得需要多少钱?听到回答后,李时珍犹豫了,他多年来靠治病救人,并无多少积蓄,家中无力印书,万般无奈,只好背著书稿返回家。
  回家后,李时珍经过反复思考,又重新游走,为人治病,又经3年的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钱,再次带着书稿赶往蕲州府文馆,文馆人员告诉他,就是自己出资,书也不能印了,原因是前些天,万历皇帝刚杀了一批妄议朝廷的儒生,已下令不准出书了。李时珍只得垂头丧气把书稿又背回了家。
  等了一年后,禁止出书的风头过去了,李时珍仍渴望把书印出来,又因家乡闹农民起义,再去找文馆,已经寻不到管事人了,李时珍出书的梦想再次落空。已是75岁的李时珍,整日眼望书稿,仰天长叹,带着他那一腔哀怨离开了人世。
  在李时珍病逝后的三年(1596年),他的家人为了完成老人家一生夙愿,凑够了出书的钱,把钱和书稿再次送交到文馆过审,半年后,这部伟大的医药著作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附图1109种的巨著,在南京问世。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巨著,书中涉及的内容极广,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及至历史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侨
其他文献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地质类型不断被人们认为是对石油勘探有着重要意义的地质构造.由于油气田产生作用的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具有不同的构造功能结构,而且这在
本文从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理论入手,根据扭转中心的定义,推导出薄壁梯形箱梁扭转中心的计算公式,以及主扇性坐标的计算公式.当α=90°时,便得到了薄壁矩形箱梁扭转中心及主扇性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中国高新区》杂志已经整整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十五年的陪伴与成长,让我们在不断的感恩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伴随着秋日和煦的暖阳,中国
姓氏起源  源于姬姓,為黄帝之裔孙吾融之后,属于用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上所记载,相传黄帝有一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而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到卞国(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之子孙遂都用国名为姓,遂成卞氏。  出自曹姓,为周文王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也属于用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上所记载,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文王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
期刊
【摘要】我国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高层建筑中土建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并且在技术应用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高层建筑具有基础深、层数多的特点,给施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施工工程量比较大、施工步骤复杂,对工程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土建施工技术存在难控性。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层建
王鐵君师从著名文化学者、山水画家刘中澄先生。他从导师身上汲纳了文化修养和笔墨修养,他的山水画注重意象和心象,不刻意追摹自然,墨韵深厚,简洁娴熟,随机处置而能皆和法度。王铁君是一个有天分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淡墨晴峦》《辽东春色》《墨山图》《峡谷飞流》《秋林独语》《茂林远岫》《高山仰止》《云山清趣》《层林尽染》《山溪图》等无不深藏着画家对生活的真情挚爱。同时,王铁君的山水画作品还呈现出南方式的温润
期刊
近日浏览报刊,在某些地方报向群众宣传、推介新法规实施的法制专版之中竟发现了将“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等概念等同、误用甚至混淆的现象。现特作一
【摘要】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工程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房屋建筑的基础,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决定着房屋建筑的品质和功能。本文就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希冀为广大房屋建筑的建设者提供一点理论上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速,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从而搅动了中国建筑梦的水起风生。当前房屋建筑已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人们就大声疾呼“为祖国语言的纯洁而奋斗”。可是50多年后的今天,语言文字被污染的现象仍相当严重。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就一篇散文中的语言疑义,与读者
玛哈嘎拉,梵语“救怙主”的意思,俗称大黑天。原是古印度战神,进入佛教后,颇受密宗崇奉,藏传密宗尊他为观音菩萨的大护法。  大黑天在神格上一般被认为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后為佛教吸收而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呈愤怒相。  纵观藏、汉传佛造像中的愤怒像(见图1),几乎都是头发上立,大眼圆睁,张开血盆大口,獠牙外露,双臂弯曲向上,又好似做投降之状,毫无力度,貌似愤怒,实为张牙舞爪、吹胡子瞪眼的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