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正值蔬菜大棚农忙时节,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小黄垡村菜农朱永龙却不似往年那般火急火燎。原来,年初老朱作为骨干农民到台湾研修时,特地引回了一些“小、快、灵”新技术,用到了自家的蔬菜大棚里。“我从台湾学来的这些个技术太好了。”朱永龙说,“引来这些技术,钱花得不多,效率却提高了十几倍,一个大棚光雇工的钱就省了好几千块。”
记者看到,老朱家大棚的黄瓜秧上,夹着一个个金黄色的小夹子,通过夹子上的一根尼龙绳把瓜秧齐刷刷地吊了起来。“这可不是姑娘用的头发夹子,而是从台湾带回来的‘秘密武器’。”老朱介绍说,以往吊黄瓜秧都是把尼龙绳系在瓜秧根部,然后用绳子缠住瓜秧,让瓜秧顺着绳子向上生长。在黄瓜生长旺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落蔓,每个大棚需要3 个人干两天。现在,只要把小夹子的高度定好了,随着掐须打杈,一个人半天就齐活。
老朱算了笔账:以往黄瓜生产1年每亩大概要100 个工进行落蔓,按照现在情况算,2014年仅要12.5 个工就够了,按照最低用工工资每个工每天80元计算,再刨去落蔓夹每亩成本200 元,每亩就可节省6800 元。农村雇工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忙季节,用新技术不仅省钱,还不用为雇工着急了。
据老朱说,他有多年黄瓜种植经验,今年春节前作为骨干农民到台湾研修时,对网架式栽培方式特别感兴趣,他看到当地在苦瓜种植上使用这种技术,就想在自己种植的黄瓜上进行尝试。今年的春大棚番茄生产中,老朱首次引进了网架式栽培方式,与番茄固定夹配合,操作简便,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室主任徐进介绍说,京郊蔬菜骨干农民虽称不上“满腹经纶”,但个个也是“身怀绝技”。2014年1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蔬菜骨干农民赴台,观摩台湾设施农场及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系统学习了当地先进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参观考察了台湾蔬菜市场及技术服务机构。学员们从台湾学习归来后,将实用技术运用到生产中,真正将这些技术转化在了地头,提高了生产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收。(注:1亩≈667 m2)
来源 :《京郊日报》
记者看到,老朱家大棚的黄瓜秧上,夹着一个个金黄色的小夹子,通过夹子上的一根尼龙绳把瓜秧齐刷刷地吊了起来。“这可不是姑娘用的头发夹子,而是从台湾带回来的‘秘密武器’。”老朱介绍说,以往吊黄瓜秧都是把尼龙绳系在瓜秧根部,然后用绳子缠住瓜秧,让瓜秧顺着绳子向上生长。在黄瓜生长旺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落蔓,每个大棚需要3 个人干两天。现在,只要把小夹子的高度定好了,随着掐须打杈,一个人半天就齐活。
老朱算了笔账:以往黄瓜生产1年每亩大概要100 个工进行落蔓,按照现在情况算,2014年仅要12.5 个工就够了,按照最低用工工资每个工每天80元计算,再刨去落蔓夹每亩成本200 元,每亩就可节省6800 元。农村雇工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忙季节,用新技术不仅省钱,还不用为雇工着急了。
据老朱说,他有多年黄瓜种植经验,今年春节前作为骨干农民到台湾研修时,对网架式栽培方式特别感兴趣,他看到当地在苦瓜种植上使用这种技术,就想在自己种植的黄瓜上进行尝试。今年的春大棚番茄生产中,老朱首次引进了网架式栽培方式,与番茄固定夹配合,操作简便,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室主任徐进介绍说,京郊蔬菜骨干农民虽称不上“满腹经纶”,但个个也是“身怀绝技”。2014年1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蔬菜骨干农民赴台,观摩台湾设施农场及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系统学习了当地先进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参观考察了台湾蔬菜市场及技术服务机构。学员们从台湾学习归来后,将实用技术运用到生产中,真正将这些技术转化在了地头,提高了生产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收。(注:1亩≈667 m2)
来源 :《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