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会视野应更开阔
信息时代正在溶解钢铁时代,附着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上的过剩劳动力,也将被溶解。50万钢铁工人,要重觅归处。
明天无限好,传统产业却近黄昏。50万工人,在黄昏里失去的,不仅仅是岗位,更是火红年代里的那份从容。
为留住这份从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要做4件事。一是“留”,即把部分工人留在企业安置;二是“转”,即转岗再就业;三是“养”,即提前内部退养;四是“托”,即公益岗位托底。
面对政府的承诺,不少产能过剩行业的工人仍感茫然。这时,工会应该做什么?
一般认为,工会要加大民主参与力度,开好职代会,培训好员工等。这是必须的。但是,工会的视野应该再开阔些,要在供给侧改革中重新审视自身具体职能,在经济结构裂变中重新界定维权新目标。协助政府和企业,把“留”“转”“养”“托”4件事做好之外,工会在留住“下岗工人”的那一份从容上,其实大有可为。
让分流职工树立新目标
今天将要分流的工人,年龄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传统产业大国企的子弟。他们的童年时代,笑脸盛开在创业父辈撑开的火红工业背景中;他们的青年时代,青春绚丽于GDP飙升的繁荣市场里;他们的中老年时代,愁云徘徊在产能过剩的低迷中。这中间发生的一切,本质是就业方式早已经悄然嬗变。这些传统产业工人生长和工作的环境,原本暗示给他们在这里工作就会拥有稳定的职业生涯,生老病死,一切在此完成。但是,今天的主流就业方式,已经被年轻人重新塑形。灵活的、弹性的、短暂的、流动的就业,开始取代僵硬的、固化的、长久的、稳定的就业方式。当上世纪90年代纺织、电子、机械等行业职工开始感觉到市场经济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很多钢铁工人依然在高炉边意气飞扬,不幸十几年后“下岗”这个幽灵居然也不请自来。这十几年里,工会为促进就业所做的努力,更多的是促进新型就业。传统就业方式中,对企业的忠诚、敬业精神、长期规划的职业生涯、有序的晋升渠道、亲近的社会纽带、稳定的信任关系等一切有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从容品格,渐渐消失了。这既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深层隐忧,也是年轻劳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所以,工会促进就业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一个注重短期目标的劳动力市场中,帮助职工过上一种具有长期目标的生活,即在不从容的市场里寻求最大的从容。
留住下岗职工的从容,工会有前车之鉴。一方面,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我们自己积累了多年经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脚步值得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世界钢铁第一生产大国美国,受“石油危机”冲击,钢铁产业从业人数由50万人减少到了21万人。其去产能的经验之一,是瞄准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改进钢铁企业工艺流程、技术装备,实施现代化改造。中国工会在这方面,宜实施“大国工匠”工程,让知识分子劳模担当起重任。
工会重心还应尽快向现代服务业转移,改变几十年来单纯注意重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局面。毕竟钢铁、煤炭连同以前纺织等行业职工的从容转岗,必然要指向业已兴起的现代服务业。
引导正确的意识形态
报载,英国作为现代钢铁工业策源地,近年来市场逐步萎缩,步履维艰,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居然把这一切归咎于中国,指责中国向英国低价“倾销”钢材。我驻英大使当即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声,对上述论调予以反驳。其实,有些发达国家不仅把中国钢铁业、制造业当做替罪羊,甚至还把中国工人当做替罪羊,认为中国工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如何围绕全球化中的劳动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维护好中国工人的伟大形象,争夺劳工话语权并引导工人从容面对国内外各种劳动力市场,是工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又一重任。
共和国几乎所有钢厂的史志,都记录下了第一炉铁水飞溅时的喧腾场景,火红的铁水让人联想起喷薄而出的红日。那是一个混合了屈辱与自信、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的瞬间。从此,近代以来因为钢铁匮乏所导致的民族屈辱,渐成历史云烟。那时钢铁大上,没有错;今天化解过剩产能,也没有错。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光荣与梦想,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怀念而不是感伤,应该是从容而不是[怕] [西]惶。更何况,浴火重生之后的钢城,一定会更加靓丽。
在距离河北宣钢不远的蔚县,我看过精彩的“打树花”表演。我们的先民冶铁技术领先世界,以旺盛的产能制造了铿锵的兵器,在赢得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后,因为钟爱和平,钢铁工匠便把所有铁水泼向城墙,“过剩的产能”顿时化作万朵梨花纷然盛开,装点了历史的天空。树花下的民众,在从从容容里欢歌笑语。
这是一个关于化解产能的隐喻。我们希望供给侧改革中,一切产能过剩的企业、工人,也能在“打树花”里,从从容容欢歌笑语。
信息时代正在溶解钢铁时代,附着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上的过剩劳动力,也将被溶解。50万钢铁工人,要重觅归处。
明天无限好,传统产业却近黄昏。50万工人,在黄昏里失去的,不仅仅是岗位,更是火红年代里的那份从容。
为留住这份从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要做4件事。一是“留”,即把部分工人留在企业安置;二是“转”,即转岗再就业;三是“养”,即提前内部退养;四是“托”,即公益岗位托底。
面对政府的承诺,不少产能过剩行业的工人仍感茫然。这时,工会应该做什么?
一般认为,工会要加大民主参与力度,开好职代会,培训好员工等。这是必须的。但是,工会的视野应该再开阔些,要在供给侧改革中重新审视自身具体职能,在经济结构裂变中重新界定维权新目标。协助政府和企业,把“留”“转”“养”“托”4件事做好之外,工会在留住“下岗工人”的那一份从容上,其实大有可为。
让分流职工树立新目标
今天将要分流的工人,年龄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传统产业大国企的子弟。他们的童年时代,笑脸盛开在创业父辈撑开的火红工业背景中;他们的青年时代,青春绚丽于GDP飙升的繁荣市场里;他们的中老年时代,愁云徘徊在产能过剩的低迷中。这中间发生的一切,本质是就业方式早已经悄然嬗变。这些传统产业工人生长和工作的环境,原本暗示给他们在这里工作就会拥有稳定的职业生涯,生老病死,一切在此完成。但是,今天的主流就业方式,已经被年轻人重新塑形。灵活的、弹性的、短暂的、流动的就业,开始取代僵硬的、固化的、长久的、稳定的就业方式。当上世纪90年代纺织、电子、机械等行业职工开始感觉到市场经济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很多钢铁工人依然在高炉边意气飞扬,不幸十几年后“下岗”这个幽灵居然也不请自来。这十几年里,工会为促进就业所做的努力,更多的是促进新型就业。传统就业方式中,对企业的忠诚、敬业精神、长期规划的职业生涯、有序的晋升渠道、亲近的社会纽带、稳定的信任关系等一切有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从容品格,渐渐消失了。这既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深层隐忧,也是年轻劳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所以,工会促进就业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一个注重短期目标的劳动力市场中,帮助职工过上一种具有长期目标的生活,即在不从容的市场里寻求最大的从容。
留住下岗职工的从容,工会有前车之鉴。一方面,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我们自己积累了多年经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脚步值得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世界钢铁第一生产大国美国,受“石油危机”冲击,钢铁产业从业人数由50万人减少到了21万人。其去产能的经验之一,是瞄准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改进钢铁企业工艺流程、技术装备,实施现代化改造。中国工会在这方面,宜实施“大国工匠”工程,让知识分子劳模担当起重任。
工会重心还应尽快向现代服务业转移,改变几十年来单纯注意重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局面。毕竟钢铁、煤炭连同以前纺织等行业职工的从容转岗,必然要指向业已兴起的现代服务业。
引导正确的意识形态
报载,英国作为现代钢铁工业策源地,近年来市场逐步萎缩,步履维艰,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居然把这一切归咎于中国,指责中国向英国低价“倾销”钢材。我驻英大使当即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声,对上述论调予以反驳。其实,有些发达国家不仅把中国钢铁业、制造业当做替罪羊,甚至还把中国工人当做替罪羊,认为中国工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如何围绕全球化中的劳动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维护好中国工人的伟大形象,争夺劳工话语权并引导工人从容面对国内外各种劳动力市场,是工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又一重任。
共和国几乎所有钢厂的史志,都记录下了第一炉铁水飞溅时的喧腾场景,火红的铁水让人联想起喷薄而出的红日。那是一个混合了屈辱与自信、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的瞬间。从此,近代以来因为钢铁匮乏所导致的民族屈辱,渐成历史云烟。那时钢铁大上,没有错;今天化解过剩产能,也没有错。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光荣与梦想,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怀念而不是感伤,应该是从容而不是[怕] [西]惶。更何况,浴火重生之后的钢城,一定会更加靓丽。
在距离河北宣钢不远的蔚县,我看过精彩的“打树花”表演。我们的先民冶铁技术领先世界,以旺盛的产能制造了铿锵的兵器,在赢得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后,因为钟爱和平,钢铁工匠便把所有铁水泼向城墙,“过剩的产能”顿时化作万朵梨花纷然盛开,装点了历史的天空。树花下的民众,在从从容容里欢歌笑语。
这是一个关于化解产能的隐喻。我们希望供给侧改革中,一切产能过剩的企业、工人,也能在“打树花”里,从从容容欢歌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