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令人担忧,而诸多问题大都是由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业界需求引发的。本文从我国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通病、毕业生应聘中面临的问題、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的错位等方面分析了编辑出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提出了适应业界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业界适应能力为导向,借鉴“双元制”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 本科教育 业界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模式
自1984年胡乔木致函教育部倡导创办编辑出版专业以来,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有70余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毋庸置疑,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历经20余载风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伴随着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令人担忧,而诸多问题大都是由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业界需求引发的。
一、编辑出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业界需求的不适应现象
1.培养模式重知识轻能力
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一表述虽然揭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许多重要内涵,但远不是全面而科学的概括或界定。笔者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以既简约又完整的方式来表达的以某种教育思想与社会需求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的培养方案设计。目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按目标模式可以分为:通才型、专才型与复合型,通识教育 专业培养型等。按过程(学制)模式可以分为: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模式,即1至3学期通识教育 4至8学期专业培养模式;按照3至6年弹性学制制定的灵活培养模式等。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质上是在探索基础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有机结合,寻求通才与专才的融合,试图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知识型与能力型课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专业培养往往变成专业知识灌输,结果是既没有培养出通才和专才,更没有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中,基于对出版产业文化属性的高度认同,知识传授在编辑出版教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技能、方法、操作类课程比例偏低甚至缺位。多数院校普遍存在实习放羊、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的问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是导致本科毕业生不被业界认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业界不认可本科毕业生,因而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者比例较高,由此还引发在校生不愿选择编辑出版学专业。河北经贸大学自2007级开始,以人文学院等3个学院为试点单位,启动了11个本科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试点工作,试图建立“通识教育 专业培养”的分阶段培养教学模式,1至3学期为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上包括全校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4至8学期为专业培养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上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在第3个学期开始选专业,人文学院2007级200余名学生中仅有27人选编辑出版学专业,选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的都比较踊跃。学生之所以对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太感兴趣,不是他们对编辑出版行业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编辑出版行业就业门槛太高,转行的风险使他们对该专业望而却步。出现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我们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业界的认可。
2.本科毕业生处于尴尬境地
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层次的高校是不可能雷同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着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侧重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专科生培养模式。本科层次的人才应当是介于研究生和专科生之间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人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业界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目前,本科人才既难以达到硕士生学术研究的深度,又缺乏专科生娴熟的业务技能,从而陷入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十分尴尬的境地。与硕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既不具备成熟的编辑理念,又不拥有独立策划、经营管理的才能,更重要的是缺乏某种学科背景。与专科生相比,本科生虽然在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学术性和科学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姑且说具有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的相对优势,但由于本科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因而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专科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精通某一出版技能的发行人员、策划人员和印刷排版、装帧设计、网络编辑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业界最需。然而,本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与知识,而非在掌握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再系统深入地掌握策划、发行、排版、装帧设计、网络编辑等某一方面的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学生对出版工作有泛泛了解而无一技之长。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人才兴业”战略提出要与教育部门合作,采取高级职业学院模式培养出版领域急需人才,设立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各类重点人才的培养。如果本科院校不在培养学生专长方面有所突破,就有可能出现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让位于职业学院专科生的局面。因为专科生通常掌握一技之长,或精通印刷排版,或精通发行,加之订单实训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他们屡屡在职场竞争中取胜。
3.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错位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社人事部《光明日报社所属报刊招聘启事》,《文摘报》,2009年4月2日2版。
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场面是:一边是各种传媒不断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另一边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屡屡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都不愿要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是令人沮丧的客观事实。2009年4月,光明日报社所属单位招聘书、报、刊编辑及发行人员,通过分析就不难发现本科毕业生想要竞聘成功是多么困难,本科毕业生与业界的需求有哪些差距。
从上表不难看出,编辑出版学本科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应聘编辑岗位阻力较大。有的因缺乏某种专业背景可能被拒绝,如《书摘》杂志需要美术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考试》杂志需要理科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3家招聘编辑的单位中,只有《博览群书》杂志需要的岗位可以应聘。有的因学历层次低可能被拒绝,如光明日报出版社招聘4名策划编辑,虽然要求文科专业,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条件把我们的本科生拒之门外。由此看来,本科院校为书、报、刊出版部门培养编辑的初衷很难实现。出版部门需要的往往是具有一门编辑出版学以外学科背景的编辑,这是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普遍欠缺的。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尚未培养有一门学科背景的编辑。因此,如果我们把书报刊编辑作为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务之急是在打造专业特色和建立一门学科背景上下功夫,对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进行特色化、专长化或技术化改造,着手培养具有一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二是应聘发行岗位缺乏优势。光明日报社所属单位此次招聘的22位人员中,发行营销及广告人员就有15位,占总数的68.18%。虽然这只是光明日报社所属单位的招聘需求情况,但也反映出目前全国出版单位发行人才需求量较大的现实。令人遗憾的是本科院校对业界的这一需求变化反应迟钝。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院校培养的本科人才首先是书、刊、报编辑,其次是网络编辑和电子编辑,再次才是出版发行人员。目前全国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所大学培养发行人才,如武汉大学的出版发行管理学专业专门培养发行人才。从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只不过开设一两门出版发行学或图书营销学之类的课程而已,学生缺乏与发行业务有关的扎实基础和实际技能,不仅没有敏锐的市场意识,不能对各类出版产品市场要素的变化情况敏捷感知,而且不熟悉各类产品的营销过程与规律,缺乏出版物营销能力。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 本科教育 业界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模式
自1984年胡乔木致函教育部倡导创办编辑出版专业以来,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有70余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毋庸置疑,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历经20余载风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伴随着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令人担忧,而诸多问题大都是由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业界需求引发的。
一、编辑出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业界需求的不适应现象
1.培养模式重知识轻能力
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一表述虽然揭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许多重要内涵,但远不是全面而科学的概括或界定。笔者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以既简约又完整的方式来表达的以某种教育思想与社会需求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的培养方案设计。目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按目标模式可以分为:通才型、专才型与复合型,通识教育 专业培养型等。按过程(学制)模式可以分为: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模式,即1至3学期通识教育 4至8学期专业培养模式;按照3至6年弹性学制制定的灵活培养模式等。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质上是在探索基础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有机结合,寻求通才与专才的融合,试图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知识型与能力型课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专业培养往往变成专业知识灌输,结果是既没有培养出通才和专才,更没有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中,基于对出版产业文化属性的高度认同,知识传授在编辑出版教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技能、方法、操作类课程比例偏低甚至缺位。多数院校普遍存在实习放羊、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的问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是导致本科毕业生不被业界认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业界不认可本科毕业生,因而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者比例较高,由此还引发在校生不愿选择编辑出版学专业。河北经贸大学自2007级开始,以人文学院等3个学院为试点单位,启动了11个本科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试点工作,试图建立“通识教育 专业培养”的分阶段培养教学模式,1至3学期为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上包括全校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4至8学期为专业培养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上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在第3个学期开始选专业,人文学院2007级200余名学生中仅有27人选编辑出版学专业,选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的都比较踊跃。学生之所以对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太感兴趣,不是他们对编辑出版行业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编辑出版行业就业门槛太高,转行的风险使他们对该专业望而却步。出现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我们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业界的认可。
2.本科毕业生处于尴尬境地
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层次的高校是不可能雷同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着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侧重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专科生培养模式。本科层次的人才应当是介于研究生和专科生之间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人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业界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目前,本科人才既难以达到硕士生学术研究的深度,又缺乏专科生娴熟的业务技能,从而陷入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十分尴尬的境地。与硕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既不具备成熟的编辑理念,又不拥有独立策划、经营管理的才能,更重要的是缺乏某种学科背景。与专科生相比,本科生虽然在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学术性和科学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姑且说具有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的相对优势,但由于本科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因而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专科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精通某一出版技能的发行人员、策划人员和印刷排版、装帧设计、网络编辑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业界最需。然而,本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与知识,而非在掌握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再系统深入地掌握策划、发行、排版、装帧设计、网络编辑等某一方面的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学生对出版工作有泛泛了解而无一技之长。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人才兴业”战略提出要与教育部门合作,采取高级职业学院模式培养出版领域急需人才,设立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各类重点人才的培养。如果本科院校不在培养学生专长方面有所突破,就有可能出现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让位于职业学院专科生的局面。因为专科生通常掌握一技之长,或精通印刷排版,或精通发行,加之订单实训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他们屡屡在职场竞争中取胜。
3.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错位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社人事部《光明日报社所属报刊招聘启事》,《文摘报》,2009年4月2日2版。
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场面是:一边是各种传媒不断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另一边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屡屡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都不愿要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是令人沮丧的客观事实。2009年4月,光明日报社所属单位招聘书、报、刊编辑及发行人员,通过分析就不难发现本科毕业生想要竞聘成功是多么困难,本科毕业生与业界的需求有哪些差距。
从上表不难看出,编辑出版学本科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应聘编辑岗位阻力较大。有的因缺乏某种专业背景可能被拒绝,如《书摘》杂志需要美术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考试》杂志需要理科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3家招聘编辑的单位中,只有《博览群书》杂志需要的岗位可以应聘。有的因学历层次低可能被拒绝,如光明日报出版社招聘4名策划编辑,虽然要求文科专业,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条件把我们的本科生拒之门外。由此看来,本科院校为书、报、刊出版部门培养编辑的初衷很难实现。出版部门需要的往往是具有一门编辑出版学以外学科背景的编辑,这是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普遍欠缺的。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尚未培养有一门学科背景的编辑。因此,如果我们把书报刊编辑作为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务之急是在打造专业特色和建立一门学科背景上下功夫,对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进行特色化、专长化或技术化改造,着手培养具有一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二是应聘发行岗位缺乏优势。光明日报社所属单位此次招聘的22位人员中,发行营销及广告人员就有15位,占总数的68.18%。虽然这只是光明日报社所属单位的招聘需求情况,但也反映出目前全国出版单位发行人才需求量较大的现实。令人遗憾的是本科院校对业界的这一需求变化反应迟钝。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院校培养的本科人才首先是书、刊、报编辑,其次是网络编辑和电子编辑,再次才是出版发行人员。目前全国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所大学培养发行人才,如武汉大学的出版发行管理学专业专门培养发行人才。从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只不过开设一两门出版发行学或图书营销学之类的课程而已,学生缺乏与发行业务有关的扎实基础和实际技能,不仅没有敏锐的市场意识,不能对各类出版产品市场要素的变化情况敏捷感知,而且不熟悉各类产品的营销过程与规律,缺乏出版物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