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she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含蓄隽永的小品,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在每个学生心头流淌,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怎样营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
  
  一、情趣突显:教学情境的诗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于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预设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二、心灵闪现:课堂生成的诗意
  
  “一堂好的教学课不等于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而是要看在这堂课里学生的智慧、思维、情感等方面是否发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就是教师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案而已,很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创造。因此,语文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学辅助资料,还要研究学情,要有弹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便于学生发挥。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关注焦点,巧解疑点,促成闪光点,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温床,全神贯注地促进学生的“生成”。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按预设的路径让学生品味“美与丑、真与善”时,突然有学生提出“是谁造成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于是不得不放弃原先的预设而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去想象,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对话……当一场对话交融的展开,当一次思想的旅程开始,其风景就是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待和预料的。当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由学生抛出,教师应抓住不放,无甚意义的就轻轻带过,迅速回到主题。惟其如此,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价值的课堂。
  
  三、清泉流淌:教师语言的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语文教学,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情感讲课,做到善于创设情境而“激生情,启其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用好教学语言,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富有情感力度。或慷慨激昂、或低沉悲壮、或热情奔放、或轻柔细微、或诙谐幽默,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让学生在语文教师语言的形象、具体、亲切中激发学习趣味,在深刻、明朗、隽永中明晓哲理。
  
  四、轻舟荡漾:教学方法的诗意
  
  语文教师再不能枕着“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了,随着学生视野的扩大,教师要学会教学方法的变通,让学生在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中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以教师自身对语文的热爱去感染学生,以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良好的读写能力去熏陶学生,以语文本身独有的巨大魅力去征服学生,让学生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会思想。
  语文教学课堂犹如充满张力与无限膨胀的宇宙,语文教师不要去压缩她的空间,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去拓展她。只有如此,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当语文教师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在语言中对自然、人、社会的思考与感悟,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中使情思得到升华。培育学生以审美鉴美悟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层次,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情感与诗意的课堂。
  张小波,教师,现居贵州沿河。
其他文献
父亲背着一捆干柴  從山坡上下来  他走得很艰难  一捆干柴,过于庞大  把瘦小的父亲  紧紧搂在怀里  远远看去  不是父亲走得慢  是一座秋天的山  不忍心走得快  生活简单  生活简单到一些数字  从数数开始  时钟接着加减乘除  春来花开,落叶深处一场雪  数字的主人、奴仆  等来最后的平等  他静穆,严肃  保持某种崇高感  但他所能做的  只是把无数的零反复相加
于漪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人。老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做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一、与时俱进:“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不懂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必然落伍。有一位学者琢磨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金钥匙”=自身素质 为师观念 处事方法 耐心恒心。他把教师素质放在第一位,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必须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博采众长,兼收
敲一敲石头墙壁  摸一摸石头的屋  在云端西顶  他从石头的路上  找回了童年顽皮的影  石头筑成的门  在黄昏前的光线与黎明前黑暗的位置  那有时代的烙印  陌生或熟悉的人群  这小小村落,这一大片南太行余脉  香椿已经发芽,金鸡从屋顶上  衔回袅袅炊烟  在云端西顶,品读村落  静与动契合的美  风挤进云端西顶  缄默中藏着一只  雨般豪爽的小鸟  她想把云端西顶的柔美  码成一句一句歌词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一种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内容中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因素,十分有利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善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从已知向未知的心理延伸。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内涵的创新因素,使在读写中寻找答案,提出设想,表达见解,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
一只红锈色嘴的海鸥也没有出现的痕迹  却装饰了人群的触须  他们探究了你的生活  每种一种花,打开都有伤口  桃花,梅花,小花  活着的人,他们  将自己放逐得十分遥远  深海恐惧和贪婪心  没有一个人种植至爱者  唤起旧日的回忆  那些亲密的话已经毫无意义了?  你知道她睡于孤寂的黑夜两点钟的  溪流  没有一个得相思病的人,在面团里把心  掏尽  没有人,能让她重获美貌  还有你和我吗  颀长
中国蒙学教材《幼学琼林·文事》篇有这么一句话“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后人常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盛赞那些才华超群之士。  仰慕之余,深入思索,这两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才学”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积累。作文考查的是一种基本能力,概括地说,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指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学,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识,指对问题现象的见识和见解。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而积累是
美好的风景,正在逐一消逝  剩下的,只有一枚夕阳还在独自恋着漫长的人间  那个赶羊的人,在路上放牧自己生命的余晖  倘若黄昏的天空不是他逍遥的草场,他身边的河流  又该把他带往何方  星光将要照耀大地,他的路即将山穷水尽  即使没有柳暗花明,他也不觉得孤单  他的羊群是他温暖的灯盏  今夜,他必须在一曲歌谣里圈住自己失散的心事  在一壶寂寥的冷酒中品味身后芬芳的故乡  在一缕寒烟上凝望远方的姑娘 
问:李南你好。虽然你我至今素未谋面,却是神交多年。我甚至感到对你相当熟悉,交谈起来没有任何隔阂。关于写诗,我想说,有的人心中无诗,也要动笔去写,在写作过程中寻找灵感,得到收获,这叫“人找诗”。有的人等到心中有诗了,小得小动笔把它写出来,一气呵成,这叫“诗找人”。你的写作,通常哪种情况比较多?  答:呵呵,我是个笨人、懒人,属于你说的后一种“诗找人”吧。可以说在我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没有主动去找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赏析年年考,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大亮点。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之
“……但是,我要永记蔷薇花。”  这是诗人杨键的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束蔷薇花。在我的心中,《诗歌报》就是一束有光有影有欢愉更有疼痛的蔷薇花。  在扬州上大学的时候,《诗歌报》已诞生,但我竞没有见过。可是,命运是如此奇妙,1985年去乡下教书之后,我反而在一个乡下诗友那里遇见了后来慰藉我寂寞生活的《诗歌报》!诗友不喜欢别人弄脏他的报纸,我只好到邮电所,求那个负责订阅的骄傲的胖姑娘加订了一份《诗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