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不平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ily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滴水滴的坠落,虽微不足道,但若持之以恒,终能穿透坚硬如铁的石塊;一缕微风的吹拂,虽没有痕迹,但若经久不息,终能造就石林山海的壮观。沧海桑田往往起源于平凡的力量。不是每一次磨砺都足以改变,不是每一次改变都足以感知,但我始终坚信平凡中始终有着不平凡。
  此刻抑或是往昔,无数像孙少安、孙少平这样平凡的人正在或已经谱写了不平凡的乐章,他们或是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或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战至最后一刻。前者听来如细水涓流,后者听似汹涌澎湃。但无论是润物无声还是震耳欲聋,平凡之人都造就了不平凡之举。
  《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农民的辛劳与经历的苦痛可见一斑。从古至今,有一群人最默默无闻,却又最不可或缺,他们就是农民。没有了农民,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物质保障,中华五千年文明早已殒灭在了历史汪洋之中。但农民绝不仅限于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他们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遥想当初,陈涉率氓隶之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疲弊之卒竟能亡秦族,何也?正是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最是平凡之人往往有着最不平凡的力量。
  你我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我们平静的生活是源于无数平凡人的付出。买买提江,一位反恐斗士,在与恐怖分子斗争期间将生的希望留给牧民,自己却被泯灭人性的暴恐分子惨忍杀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买买提江只想着保护牧民,没有丝毫畏惧,他大义凛然地对暴恐分子说:“群众是无辜的,你要杀就来杀我,放了他们。”铮铮话语描摹出了一位人民警察的担当与责任。青山处处,赤子忱忱,最是平凡之人往往有着最不平凡的牺牲。
  国家繁荣富强,皆因有人默默付出。前段时间热映《大国工匠》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八位平凡的工人是我国几千万普通技工的代表,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毕生心血造就了不平凡的技艺。顾秋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恐怕在蛟龙号成功下潜之后谁也没有将目光聚焦到这位钳工身上,但他依旧无怨无悔,仍然用自己那失去指纹的双手为祖国的船舶事业添砖加瓦,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也许永远站不到镁光灯下,但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谈及收获,他们总是憨憨地一笑。没有奢望,却总抢着付出。平凡的工匠埋头苦干、踏实钻研、追求卓越。收获最多的恐怕是一路走来的那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最是平凡之人往往有着最不平凡的历程。
  为什么平凡中有着不平凡?路遥这样写道:“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平凡之人往往有着对生活最刻骨铭心的体会,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这个不熟悉的世界。经历过平凡的人才知道淡泊的可贵。十年磨一剑,经历无数平凡的日子,在亮剑之时方显从容与笃定。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世上本没有什么绝对对立的事情,平凡与不平凡同样也不是冤家路窄。对立即是统一,矛盾即为和谐,伟大出自平凡,只有懂得了平凡的意义才能通晓不平凡的奥义。
  汪国真说过:“是的,我平凡,但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即便我仰视什么,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平凡之人自有一种卓尔不群的自信和超然物外的洒脱。面对强权,布衣之士敢于挺身而出,义正严词;面对危机,平凡之人敢于放手一搏,迎接挑战;面对抉择,一无所有的人往往能出奇制胜。
  平凡可贵就在于平凡,只有欣赏这样的平凡,喜爱这样的平凡,努力成为这样的平凡,才能铸就不平凡。
  写到这,我的思绪又回到那空旷的黄土高原上,“此刻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扬扬地向大地飘洒着,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远远没有到来”。这时,远方的山坳里传来一声高亢的信天游,似乎在诉说着平凡的意义。
  ★作者通联:安徽定远中学。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开宗明义,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往往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师:同学们,你们把题目与作者连起来说句话,如何?  生:周敦颐说“爱莲”。  师: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世界”,看看周敦颐如何说“爱莲”。  (课堂反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点明“说”
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练习时遇到两个有争议的题目,详录如下:  1.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常使用倒装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词的下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
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祖籍福建永春,是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乡愁》是他的代表作。1971年5月某日,余光中因思乡情愫长期淤积,不能自已,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寓所里,赋诗《乡愁》。事毕,热泪盈眶,反复吟唱。后来,作品被收录诗集《白玉苦瓜》中。《乡愁》的问世,不仅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在中国大陆广为传诵,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余光中从小历经战火,饱受迁徙之苦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力量,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中职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上挫败感强烈,进而学习动机受到损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也有人说传统是财富,它滋养着向上的渴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以“传统”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关于“传统”的两种不同认识,立意可就这两种认识展开,表达对待“传统”利弊的看法;也可
“门”,一直被赋予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门虽设而常关”表明自己的归隐心志,宋人唐庚在《醉眠》中以“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表达自己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诗圣”杜甫也在他的诗歌中,通过一扇扇门,表明了他对儒学的继承与诠释、对功名抱负的执着、对各种现实打击及社会磨难的担忧苦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理想之门·求索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全知的权威,所谓与学生对话,其话题是教材编者或教师预先设定的,而且对话的方式也是确定的,甚至最终的阅读结论,也是早有定论的。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知识经过整理系统性强,接受快捷有效。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丧失了魅力,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不是沉浸唤醒感悟升华的体验过程,而是教师加诸的成熟文本理解。教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详尽的参考资料、反复多次阅读后形成的“经验”替
评讲课绝不是在学生做过一遍的基础上,师生将其内容重复推演一遍。在“关键能力”“为学而教”越来越成为教学共识的背景下,如何让高三阅读评讲课这一常态课型发挥其最大教学效益,笔者认为以下三个任务不可或缺。  一、重构新问题——在学情视角下优化内容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其前提条件是进行充分的学情探测。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无疑要以此为起点,充分重视高三学生阅读理解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深入研
比喻论证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时的常用论证方法,用得恰当,可以为议论文增添文采和说服力。学生在作文中常使用,但却因用得不恰当、不到位而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修正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本人有针对性的上了这次“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感受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二是通过训练,掌握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使说理变得形象生动。  一、感受魅力,明确目标  为了让
前不久,我们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管仲列传》。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切入巧妙;老师准备充分,学生发言踊跃。  现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摘录如下:  一、以管仲为何被称作“春秋第一相”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概括:管仲治政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管仲获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品读管鲍之交。  四、管仲治国虽取得了极大成功,但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