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利农庄缩短食物链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rne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从无到有不过十余年时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消费升级的内在驱动以及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刺激下,消费者对于“环保、健康”概念食品的热衷正与日俱增。在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专门出售有机蔬菜的柜台已开始蔚然成风,那些被用小包装塑封起来的蔬菜售价常常是普通蔬菜的数倍,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
  “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怎么吃得好,怎么吃得健康”,上海多利农庄创始人、董事长张同贵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方兴未艾且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根据“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发布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为中国有机生产发展初期,产品几乎尽数都通过有机贸易商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至2006年,中国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便达到了56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出口值的2倍;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预估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30%的年增长率。
  2005年,张同贵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锁定在“都市农庄”上。通过对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市场的研究,他发现,即便在香港、台湾和日本这些邻近市场,有机农产品的消耗量占整个农产品的比例一般是8%-10%,而在大陆,即使在上海这个最注重健康意识的城市,也还不到1%。
  事实上,看到并试图抓住“有机食品”这个市场机会的人并非少数。中欧世贸项目的报告显示,仅在2006年底,国内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含转换期)的企业便已超过2000家。然而,在“热闹”的有机农业市场,一个显著的问题便是企业“多”而“小”,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自有种植面积大多不过百亩,有规模的极少。
  尽管面临众多挑战,张同贵仍然决心在这条路上摸索着走下去。从2005年开始,多利农庄不惜重金投入,坚持在上游筹地、自建种植基地,目前基地总体面积已经超过了万亩;在农庄有所产出之后,则“绕开菜场和沃尔玛”,自建车队、引入以冷链配送见长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
  
  供给有方
  
  在2005年创办多利农庄之前,“庄主”张同贵已经拥有了一项利润颇为丰厚的事业:多利川菜馆,当时在上海已经开了30多家分店。这不仅为其日后创办农庄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也是其意识到有机种植行业巨大商机的向导。
  但要进入有机种植行业,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如何拿到土地。
  现代农业的趋势是规模化运营,对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要求都极为严苛的有机农业尤其如此。而在中国,目前有机食品的主要消费市场还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于有机蔬菜类产品而言,由于受产品储存周期以及运输半径的限制,其种植生产也只能就近在城郊进行,然而,一线城市的近郊土地资源本身相对稀缺,而且近郊蔬菜的生产一直被视为是“关乎民生、稳定菜价和供应”的大问题,因而面临着更多的关注和制约。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业内的企业都各辟蹊径。譬如,同样从事有机蔬菜生产的上海一亩田,为了拿到上游生产基地,几位创始人起初是驱车在老家崇明岛挨家挨户谈租地,这不仅需要本乡本土的人脉基础,而且也需要付出大量时间成本;而诸如北京正谷等企业则放弃了自建生产基地的想法,转而采取与流通商更为接近的做法:异地发展合作社,这虽然能够解决上游产能不足的问题,但一来品类缺乏规划,而且也给企业在上游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对于张同贵和那些意图趟入有机生意的掘金者而言,如何跨过土地的坎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来突破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也同样需要重金投入,走“重资产”发展的方式。在张同贵看来,除了具备资金实力,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则是“要和政府政策相协同”。上海市政府2005年出台一项新政策:计划打造5到10个100公顷的蔬菜基地,希望能“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同时能反映中国农业水准”,并面向社会招标。张同贵在当时提交给政府的竞标方案里,适时地提出了“强调高品质,打造强势品牌,培育特色品种”的“三品”经营理念,这与政府对该块土地的定位不谋而合,张同贵由此成功地获得了位于浦东新区大团镇上的一块1750亩土地的经营权。
  有了地,对有机蔬菜生产商而言只不过意味着拿到了“入门证”,而要实现符合标准的持续产出,则还需要大把“烧钱”。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规定,“有机食品”进入市场需要经过联合国粮农组织CIF的统一标准认证,认证许可有效期为一年,需按年年检。而其生产标准可被概括为“三无两改造”,即: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无转基因,改造水,改造土壤。也就是说,除了生产过程中的强制标准以外,种植区域的土壤和水域也必须达标。
  “要达到相关的标准,一般的土地需要三到四年改良期,其间没有任何产出,属纯投入期”,按照张同贵介绍,多利农庄的前期投入在2.2亿元左右。其中,仅水系改良一项,多利农庄前期便投资了超过6000万元。持续的重金投入,使多利农庄成为了国内少有的同时拥有诸如国环有机认证、IFOAM国际有机认证、HACCP关键风险点控制认证、GAP优质农业认证的农庄。
  “我们目前拥有的成规模且符合标准的自有有机种植基地,是短期内很难被其他同行超越的优势。”张同贵说。有机蔬菜的市场需求目前足够大,而要在这个行业立足,最重要的便是“供给”。目前,多利农庄经过改良达标生产的菜地面积还不足1000亩,2009年是其实现规模产出的第一年,首批改良完成的300亩土地实现营收约3000万元,而2010年的全年营收已经超过了5000万元并实现盈利。
  “我们现在供不应求,下一步得琢磨如何进一步提升供应量”,由于坚持土地规模化的发展路径,多利农庄在上游布局过程中更具规划性。目前,多利农庄已经形成了“分品类跨区域布局”的策略,即按照种植产品的不同属性,进行相应的地理布局。譬如,将不易保存的绿叶类蔬菜生产集中在城市近郊,而耐储存和运输的块茎类蔬菜则分散到其他土地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这样一来,既能充分提高总体产量供给,降低土地成本,又有利于规划产品品类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总体利润率。基于这种思路,2010年开始,多利农庄又分别在崇明、云南以及武夷山复制建设了数万亩的有机农业种植基地。
  
  营销有道
  
  供给问题解决之后,企业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打通产品的营销通路。
  按照常规,最省心的做法,便是蔬菜自田间收获后,交给所谓的蔬菜经纪人,经由一级代理、二级代理、零售商等四五个环节,然后到达消费者的餐桌。但这种常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间物流环节层层传递之下的高损耗,这个数字一般在30%-40%;产业链上大量利润被渠道商占据,中间环节的利润甚至会占到终端价格80%以上;此外,菜场的终端混售方式也使得消费者很难将多利的产品从一堆堆蔬菜中区隔出来,不仅不利于农庄品牌形象的建立,而且由于市场良莠不齐,这项生意也有可能因之受累。
  另一种途径则是和区域内的大型商超,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合作,进入超市专柜销售。但是,走传统商超渠道同样存在中间环节损耗和品牌辨识度不高的问题,而且由于传统商超渠道都“比较强势”,在进场费、返点以及账期等方面的苛刻条件对企业快速扩张也带来现金流上的压力。
  于是几乎在创业之初,多利农庄就确定了“压缩中间环节”的渠道经营原则,并最终选择了直销的方式,并且采取了会员预售的模式,即会员以月、半年或年度为周期预先付费,打包购买。
  多利农庄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一是大型的团购会员单位,比如中欧国际工商、宝钢、上海证交所、国家会计学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客户;二是以礼品卡或者礼券的方式面向普通市民,通过在高端小区举办互动活动等形式来吸纳新的个体和家庭客户;除此之外,还利用官网的电子商务渠道进行直销。目前,在多利的销售总额中,三类渠道分别占据了4:4:2的比例。截至2010年底,多利农庄拥有超过20个团购会员,约5000个普通会员,基本覆盖了目前的全部产能。
  事实上,依赖直销不乏先例。在有机食品市场同样发达的日本,其产品流通的最大特征便是直销,譬如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与协会以及专业流通配送企业等合作实行宅配化等。但是,直销对物流配送的依存度相当高,而国内市场的物流配送,尤其是冷链配送尚不发达,自建物流对于刚刚涌现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尚属“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如何匹配合适的市场资源,合作伙伴的服务能力及水平与企业的高速成长是否能够协调便成为挑战。
  多利农庄的具体做法是,在初期产量较少时,由农庄自己组织车队进行“田间到餐桌”的配送,而随着产量的增加,多利引入了以冷链配送见长的日本黑猫雅玛多宅急便物流为合作伙伴,配送半径已可覆盖整个上海市区。一般而言,多利农庄的蔬菜从采摘到包装到最后配送至会员家中,中间过程不超过24小时。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度,多利农庄正在做出多种尝试。比如应用物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上的编码,在网络上就可以查知自己购买的蔬菜是如何播种、施肥,又是何时装车配送的,甚至每个环节操作人员的信息。此外,多利还定期邀请一些会员或潜在客户参观农场,在除草、钓鱼的同时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未来的多利农庄还会增加更多用户体验的功能,比如建设一些可供游客留宿的旅社,或者打造一些与“偷菜”相关的旅游项目。这就是多利所谓的“都市农业”模式,让都市人体验农业,了解农业,从而达到培育市场的目的。
  目前,国内的有机食品行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企业要建立优质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多利的努力,也正在获得资本的青睐。2010年11月,多利获得了青云创投7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这意味着多利在这个挑战与希望并存的行业中将有更深厚的底气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时尚北京》:请您谈谈对新提出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看法。宋恺:中央对宏观经济结构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但纺织品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目标尚不够明确;是否只要生产
渊源流长的葡萄酒文化在苏俄欧陆境内高加索地区,发现装过葡萄酒的陶制容器距今约六千五百年,以此推测,感叹“葡萄酒文化”早于人类的文字记录与人类文明事实。 The long-es
除了新西兰葡萄酒的“名片”—长相思(白苏维翁),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新西兰葡萄酒的知识?    新世界中最贵的葡萄酒    新西兰的葡萄栽培史可以上溯到1819年,但直到1973年才开始作为一项产业来正式发展。在1980年,新西兰才作为新的葡萄酒产区进入国际市场视野。在短短的20多年里,新西兰葡萄酒以“量小、质优、价高”的高端品牌形象在拥挤的全球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新西兰目前仅有543个酿酒商,葡
李宁在国内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期,李宁搭上了这班快速列车,从2008年1月李宁的电子商务部成立,开始组建商务团队,12月专门成立了公司来运营管理,09年4
近日,不看好诺基亚未来的声音见诸各大媒体,认为诺基亚未把握住智能手机发展趋势,固守塞班,导致市场先机被iPhone、Android抢占,甚至有人高呼诺基亚这个巨人将倒下。而在我看来,这些只是诺基亚问题的表象。  诺基亚一度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40%,在消费品市场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是很可怕的。垄断所带来的懈怠、轻敌让他们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数万员工,俨然成为一只笨重的大象,大企业病和企业官僚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专利壁垒+二级渠道众所周知,国内家电行业的核心技术都依赖进口,九阳完全不同,从创业开始,就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999年,推出智能不粘技术(该技术能使豆浆滤网的
2009年6月以来,受国外对甜菊糖需求大增以及美国FDA即将批准,甜菊糖可作为GRAS级产品销售等诸多利好消息面的刺激,我国甜菊糖出口产品开始进入价格上升通道。    随着西方各国医学研究人员对目前国际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安全性问题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一种在南美洲国家沿用已有1500多年之久的天然甜味剂——甜菊糖(化学名: 甜菊苷)开始走红国际市场。     多国药典收录    
一点小事,都可能瞬间传遍全国——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的新闻传播态势。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和可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集合语言、文字、数据、音响、图像
一看包装上的标签、标识是否齐全按国家标准规定,在外包装上必须标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商标、净含量、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及食用方法等项目。 A l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