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地》是作家白林耗时六年的时间,潜心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读罢这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体量达26余万字的作品后,在我的脑海中跳出这么一段话:一个在你大脑深处难以消磁的故事,一定牵扯过你的肝胆和灵魂;一本将历史深处万千碎片擦拭出青铜光芒的书,一定倔强地吟唱着属于它独有的歌谣。
来自四川阿坝州的作家白林,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出版過小说集《远亲近仇》《仰望雪宝鼎》、散文集《九寨缘》《白水札记》、诗集《九寨诗语》及长篇报告文学集《心安》等。他是一位文友们公认的多面手,不仅涉猎的文学体裁面广,而且,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及深厚的积累,赐予了他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扎实的功底。并且,他坚持阅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长篇小说《边地》正是其这种结合的产物。
白林像苦行僧一般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麓跋涉,文学创作需要的正是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行走中他与天地对话、与日月星辰对话,在孤独的旅程中修炼、在不断顿悟中提升自己。
“历史是文学史的源泉,文学史依据历史而存在,历史依据文学史而深刻,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历史背景的纯文学是虚空的,白林说:“我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用文学的方式与手法虚构着一个世界,那既是属于我个人生命中的世界,也是属于笔下人物的世界”。
诚然,“文学是历史的消音设置”,他运用自己娴熟的创作技巧塑造了一批在老南坪县、旧松潘、古蚕陵重镇、茶马古道、雪山草原、川甘、川青一带约有二十多个社会地位悬殊、性格迥异的鲜活人物。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见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诸多重大的事件发生:改土归流、日军对松潘大轰炸、叠溪大地震、漳腊机场修建、红军过雪山草地、毛尔盖会议、巴西会议、土门战役、黑水战役、泥石流灾害、瘟疫横行等等
《边地》是一本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的长篇小说,也许序和后记是多余的。这部小说考量着一个作家对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心理学、语言学、建筑学、地理学、植物学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税收体制与社会形态等方面,皆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深度领悟。这部以小说形式所呈现的是川西北高原的边地史,更是一个动荡年代数个家族兴衰起伏的缩影。
《边地》的开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种平面视觉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文字的自由表达令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空间,真实而生动。《边地》采用的是纤毫入微的方式,先是一条山溪涓涓般引来,随着主线叙事的展开,众多人物的登场。他开辟支线,埋下伏笔,设置一串悬念,让故事的小河变得充盈。冰雪河水中不仅裹挟着两岸的泥沙、还有尖锐的石块、被沉没的棺木。主线像大动脉不断分岔,又被不断地被扩充。诸多人物蜂拥而至,让原本简单的行走变得扑朔迷离。故事性越来越浓,人物在场景中的生存状态就显得更加真实、自然和亲切。
白林从始至终,都隐忍着一种情感的宣泄,他咀嚼着苦难历史的茎叶,所以《边地》的谋篇布局和思维线条是缜密的,他以文字洞穿历史幽径,产生出一定的透视效果。比如:马达来、阿旺、骆耀辉、何绍荣、廖丁山、郁东、廖化、素素、茸布管家等人物跃然纸上。
众所周知,小说中主要人物若超过十人,其人物塑造难度就非常大,这无疑是种文学冒险。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造物中一样,销声匿迹,而又万能,时时感觉又看不见其踪影”。白林在此书中大胆采用补叙、巧妙的旁白等手法,开启“上帝之眼”的全知视觉,让每个事件澄澈、通透。这样的写作效果,不得不让读者将其当成一本历史小说来看,当然这比看史料和县志有趣得多。
在《边城》中,作者不仅写有扶城(南坪)方言、我还听到冉城(松潘)方言,蚕城(茂县)方言以及县佐严子章的成都平原的官腔。这些方言让一本书顿时活络起来。比如指桑骂槐的这些句子:“真是抱歉的很,弄了你一身脏泥巴,你这个不长眼的瘟丧”。“这,阿门甲(扶城当地话:那么、咋)使得,阿门甲使得呀,县佐大人”。再比如:“五娃子,去给老爷通报一声,给老子搞快点,死霉烂眼的,小心挨啕哈”;“好,金三,你抬出严县佐大人来压我,是不是,你个牛日的”。正是这些原汁原味带着浓郁地言特色的语言让每个乡土人物都变得诙谐、立体,原本所谓的脏话也不禁让令人哑然失笑。这种不做作的南坪方言承载着民族独特的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理学等方面,对当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方言和地方志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语言也乡土中国诗意、哲理的部分呈现。
《边地》像一棵泣血的大树,它的枝丫经受过风雨雷电的洗礼,但依然迸发着勃勃生机;它的臂弯有流浪的灵魂在此筑巢;它如血的花朵如约而至在每个春天绽放,它的果实会喂养一代代羽族的后裔在川西北高原纵情飞翔。同时,它的果实酿成了时间的酒:涩苦而令人迷醉。
《边地》的故事依然从容地激烈着、书中的人们坚韧或者颓废、勇敢而又决绝……作家白林用他的才华,低调完成了一个汉族作家对于所谓语焉不详的旧边地的梳理与解读。
本栏目责任编校:周家琴
来自四川阿坝州的作家白林,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出版過小说集《远亲近仇》《仰望雪宝鼎》、散文集《九寨缘》《白水札记》、诗集《九寨诗语》及长篇报告文学集《心安》等。他是一位文友们公认的多面手,不仅涉猎的文学体裁面广,而且,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及深厚的积累,赐予了他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扎实的功底。并且,他坚持阅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长篇小说《边地》正是其这种结合的产物。
白林像苦行僧一般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麓跋涉,文学创作需要的正是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行走中他与天地对话、与日月星辰对话,在孤独的旅程中修炼、在不断顿悟中提升自己。
“历史是文学史的源泉,文学史依据历史而存在,历史依据文学史而深刻,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历史背景的纯文学是虚空的,白林说:“我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用文学的方式与手法虚构着一个世界,那既是属于我个人生命中的世界,也是属于笔下人物的世界”。
诚然,“文学是历史的消音设置”,他运用自己娴熟的创作技巧塑造了一批在老南坪县、旧松潘、古蚕陵重镇、茶马古道、雪山草原、川甘、川青一带约有二十多个社会地位悬殊、性格迥异的鲜活人物。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见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诸多重大的事件发生:改土归流、日军对松潘大轰炸、叠溪大地震、漳腊机场修建、红军过雪山草地、毛尔盖会议、巴西会议、土门战役、黑水战役、泥石流灾害、瘟疫横行等等
《边地》是一本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的长篇小说,也许序和后记是多余的。这部小说考量着一个作家对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心理学、语言学、建筑学、地理学、植物学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税收体制与社会形态等方面,皆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深度领悟。这部以小说形式所呈现的是川西北高原的边地史,更是一个动荡年代数个家族兴衰起伏的缩影。
《边地》的开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种平面视觉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文字的自由表达令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空间,真实而生动。《边地》采用的是纤毫入微的方式,先是一条山溪涓涓般引来,随着主线叙事的展开,众多人物的登场。他开辟支线,埋下伏笔,设置一串悬念,让故事的小河变得充盈。冰雪河水中不仅裹挟着两岸的泥沙、还有尖锐的石块、被沉没的棺木。主线像大动脉不断分岔,又被不断地被扩充。诸多人物蜂拥而至,让原本简单的行走变得扑朔迷离。故事性越来越浓,人物在场景中的生存状态就显得更加真实、自然和亲切。
白林从始至终,都隐忍着一种情感的宣泄,他咀嚼着苦难历史的茎叶,所以《边地》的谋篇布局和思维线条是缜密的,他以文字洞穿历史幽径,产生出一定的透视效果。比如:马达来、阿旺、骆耀辉、何绍荣、廖丁山、郁东、廖化、素素、茸布管家等人物跃然纸上。
众所周知,小说中主要人物若超过十人,其人物塑造难度就非常大,这无疑是种文学冒险。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造物中一样,销声匿迹,而又万能,时时感觉又看不见其踪影”。白林在此书中大胆采用补叙、巧妙的旁白等手法,开启“上帝之眼”的全知视觉,让每个事件澄澈、通透。这样的写作效果,不得不让读者将其当成一本历史小说来看,当然这比看史料和县志有趣得多。
在《边城》中,作者不仅写有扶城(南坪)方言、我还听到冉城(松潘)方言,蚕城(茂县)方言以及县佐严子章的成都平原的官腔。这些方言让一本书顿时活络起来。比如指桑骂槐的这些句子:“真是抱歉的很,弄了你一身脏泥巴,你这个不长眼的瘟丧”。“这,阿门甲(扶城当地话:那么、咋)使得,阿门甲使得呀,县佐大人”。再比如:“五娃子,去给老爷通报一声,给老子搞快点,死霉烂眼的,小心挨啕哈”;“好,金三,你抬出严县佐大人来压我,是不是,你个牛日的”。正是这些原汁原味带着浓郁地言特色的语言让每个乡土人物都变得诙谐、立体,原本所谓的脏话也不禁让令人哑然失笑。这种不做作的南坪方言承载着民族独特的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理学等方面,对当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方言和地方志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语言也乡土中国诗意、哲理的部分呈现。
《边地》像一棵泣血的大树,它的枝丫经受过风雨雷电的洗礼,但依然迸发着勃勃生机;它的臂弯有流浪的灵魂在此筑巢;它如血的花朵如约而至在每个春天绽放,它的果实会喂养一代代羽族的后裔在川西北高原纵情飞翔。同时,它的果实酿成了时间的酒:涩苦而令人迷醉。
《边地》的故事依然从容地激烈着、书中的人们坚韧或者颓废、勇敢而又决绝……作家白林用他的才华,低调完成了一个汉族作家对于所谓语焉不详的旧边地的梳理与解读。
本栏目责任编校:周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