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2012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GDP较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不仅创下了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大大低于此前外界普遍预期的8.3%的中值。
从8.1%数字本身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印证了大家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例如:《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近期都在讨论,在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属于中国的“派对”是否已经结束。国内的一些学者和机构也危言耸听地预判中国实体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要求放松调控,释放流动性,重启以房地产和汽车等为主导的“4万亿2.0”的刺激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从一个层面看,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确实可谓惊险: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一些地方新增房地产投资下滑明显,进出口增速更是回落到个位数,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数字”的中国而言,的确很不习惯。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没有渲染的那么糟糕:“三驾马车”除了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5%,消费保持14%以上的正常增速。如果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在国际国内环境极其复杂的形势下,GDP能够取得8.1%的增长实属不易,这个数字不仅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增速,也高于印度6.4%的增长,当然也高于今年7.5%的增长目标。而且,从统计局公布的各产业的具体数据,包括发电量等看,8.1%的增速绝非一个难看得不可接受的数字。
最后,从今年经济增长的趋势看,一季度可以说是全年宏观经济最不确定、最困难的阶段。从前三个月的环比数据看,无论是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是进出口数据,或是PMI指数,环比复苏的态势都比较明显,宏观经济数据在一季度见底是个大概率事件。随着“两会”之后一些政策的落实和微调,宏观经济回升的预期是乐观的。
但是,对于那些习惯了中国经济漂亮数据模式的人而言,一季度的数据却让他们极为悲观,他们呼吁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
很显然,如果真的出台这样的举措,宏观经济的数字肯定会更加漂亮,但这种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之大,成本之高,对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力之大,这两年不仅为高层深刻理解,更被普通老百姓理解。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刺激出来的通胀、房地产泡沫以及巨额的政府债务和一些仓促上马工程的停工,尚在艰难消化,如果重复以前的老路,不仅政府财政无法承受,中国经济自身也根本无力承受。过去几年的事实证明,凡是扩大政府投资,凡是刺激房地产,不仅无助于中国经济深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导致这些问题更加恶化。 解决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道路可谓千千万,但唯有再次放松房地产调控、明显放松货币的举措是与解决这些困难背道而驰的。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振兴实业,提出开放民间投资,提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加大减税的力度,提出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要取得突破,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举措,也是真正解决中国经济“不可持续、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等痼疾的良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将GDP的增速确定为7.5%,也是放弃过于功利的速度,而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上。最近温州的金融试验改革,就是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探索一条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这些探索,需要坚持,需要耐心,需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维,而不是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就改变既定的方针政策,这是中国经济之大忌。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坏,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但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发展模式的转型,取决于结构调整的推动,取决于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决于反垄断的实施,取决于大规模的减税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而不是速度。中国经济不是快餐,不是廉价的肥皂剧,只顾眼前的快乐,而看不到未来的痛苦。高层一直强调“不折腾”,强调“埋头苦干”,而我们却总是为一时的快感而冲动。中国应该主动告别“明星经济”,告别瞩目的数字,忍受寂寞,为了更健康的未来做点有意义的事。
从8.1%数字本身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印证了大家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例如:《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近期都在讨论,在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属于中国的“派对”是否已经结束。国内的一些学者和机构也危言耸听地预判中国实体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要求放松调控,释放流动性,重启以房地产和汽车等为主导的“4万亿2.0”的刺激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从一个层面看,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确实可谓惊险: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一些地方新增房地产投资下滑明显,进出口增速更是回落到个位数,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数字”的中国而言,的确很不习惯。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没有渲染的那么糟糕:“三驾马车”除了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5%,消费保持14%以上的正常增速。如果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在国际国内环境极其复杂的形势下,GDP能够取得8.1%的增长实属不易,这个数字不仅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增速,也高于印度6.4%的增长,当然也高于今年7.5%的增长目标。而且,从统计局公布的各产业的具体数据,包括发电量等看,8.1%的增速绝非一个难看得不可接受的数字。
最后,从今年经济增长的趋势看,一季度可以说是全年宏观经济最不确定、最困难的阶段。从前三个月的环比数据看,无论是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是进出口数据,或是PMI指数,环比复苏的态势都比较明显,宏观经济数据在一季度见底是个大概率事件。随着“两会”之后一些政策的落实和微调,宏观经济回升的预期是乐观的。
但是,对于那些习惯了中国经济漂亮数据模式的人而言,一季度的数据却让他们极为悲观,他们呼吁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
很显然,如果真的出台这样的举措,宏观经济的数字肯定会更加漂亮,但这种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之大,成本之高,对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力之大,这两年不仅为高层深刻理解,更被普通老百姓理解。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刺激出来的通胀、房地产泡沫以及巨额的政府债务和一些仓促上马工程的停工,尚在艰难消化,如果重复以前的老路,不仅政府财政无法承受,中国经济自身也根本无力承受。过去几年的事实证明,凡是扩大政府投资,凡是刺激房地产,不仅无助于中国经济深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导致这些问题更加恶化。 解决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道路可谓千千万,但唯有再次放松房地产调控、明显放松货币的举措是与解决这些困难背道而驰的。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振兴实业,提出开放民间投资,提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加大减税的力度,提出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要取得突破,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举措,也是真正解决中国经济“不可持续、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等痼疾的良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将GDP的增速确定为7.5%,也是放弃过于功利的速度,而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上。最近温州的金融试验改革,就是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探索一条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这些探索,需要坚持,需要耐心,需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维,而不是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就改变既定的方针政策,这是中国经济之大忌。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坏,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但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发展模式的转型,取决于结构调整的推动,取决于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决于反垄断的实施,取决于大规模的减税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而不是速度。中国经济不是快餐,不是廉价的肥皂剧,只顾眼前的快乐,而看不到未来的痛苦。高层一直强调“不折腾”,强调“埋头苦干”,而我们却总是为一时的快感而冲动。中国应该主动告别“明星经济”,告别瞩目的数字,忍受寂寞,为了更健康的未来做点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