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2日,宁波帮博物馆举行开馆典礼。天下宁波人终于在这块70亩的土地内,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就在数月前,宁波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城市形象口号,一对来自湖南夫妇所拟的“书藏古今,港通天下”高票夺魁。
新宁波人
站在三江口的高点上,夜幕下灯火璀璨,这里是宁波夜景最繁华的地方。
“这个城市有着太多的记忆,我们这一辈人还来不及重拾。”李婉茹说。如今,她要重拾的不仅是记忆,还有自己的事业。
李婉茹1958年在香港出生,父亲是宁波人,家族世代行商。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最为肆虐时,她把公司从香港搬迁到宁波。此前,她多年合作的两个美国客户破产,80万美元的货款成为死账,这也让她的公司陷入困境。
做服装出口的李婉茹,多年以来,一直把生产基地放在珠三角,在遭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她寻思着把公司搬到内地,“成本低,产品配套全”是现实理由。
在到宁波定居之前,她对这个城市知之甚少。“每年参加服装节,对宁波印象最深的就是南苑饭店,一点不比上海差。”已经五星十年的南苑饭店作为宁波本土服务业的标杆,是浙江省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李婉茹24岁的女儿李雪琳,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设计系毕业后,在宁波一家服装公司做设计师。这位“小海归”对宁波充满兴趣,常随身拿着一本宁波电台主持人贾军编写的《宁波话》手册。
60多年前,李婉茹的父亲李开济到香港谋生,依仗过硬的裁缝技术,在香港开了一家服装店。白天招揽生意,晚上则学说粤语。五年后,他娶了一名来自潮州的女子,在香港成家。直到1987年去世,除了偶尔与家乡亲人有书信来往外,老先生没回过一次故乡,这也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李婉茹小时,父亲曾教她说宁波话,也告诉她宁波的一些风俗往事、名胜古迹。宁波的地名,李婉茹都能一一说来,她甚至还能说出“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夏”的宁波俗语。
2009年11月初,李婉茹带着女儿来到位于镇海的宁波帮博物馆参观。她告诉本刊记者,自己的事业要在宁波重新起航,陈列宁波帮艰苦创业史的宁波帮博物馆将是她重新创业的精神殿堂。
安家宁波一年后,她已经感受到这里的商业活力,“公司职员比香港更勤勉,寻找合作伙伴更为容易,做货物出口的效率之高远超乎我的想象。”
与香港快节奏的生活比起来,宁波显得更安逸。“我们还有时间去放风筝呢,还参加过宁波的城市形象口号征集。”李雪琳说。
港通天下
促成李婉茹真正认真审视宁波的,是2009年初宁波市委宣传部开展的宁波城市形象口号征集活动。作为新宁波人,她们试图融入这个城市。
据宁波市委外宣办主任郑丰介绍,本次口号征集活动从4月16日启动,截至5月5日,短短20天,共征集到作品42715条,总量远远超过同类城市组织的同类活动。
在全国范围内,除西藏、青海没有来稿外,其余省份包括港澳台地区都有来稿,来自市外的投稿占51%。“市外投稿占多数,出乎意料,但这也符合宁波的特征,许多海外宁波人都纷纷投稿,格外热情投入。”宁波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最后,一条来自湖南的“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口号夺魁。在公众投票环节,这则口号的得票数遥遥领先,高达5684票,得票率近48%。
对于这一口号征集活动的意义,郑丰认为:口号征集能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宁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所所长戴光中看来,政府一系列的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对凝聚宁波人的荣誉感、明确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站在三江口的李婉茹不曾想到,她脚下的土地,曾经是全中国最大的港口。
宁波与日本的交流早在唐代就已开始。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日本共派出19次遣唐使来中国,其中9次在宁波登陆。
中日航线成功开辟后,宁波城内出现针对日本贸易的“唐商团”,宁波籍航海家李德邻和张支信组建船队,常年往返于日本与宁波之间,以贩卖瓷器和丝绸等货物为生。
作为港通天下的例证,宁波城内至今还有清真寺、波斯街等西亚风俗建筑和遗迹。
1946年,宁波商人董浩云在上海成立“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和“复兴航业”公司,两年后,他的货船远航法国美国,1949年后,董浩云举家迁居香港,历经磨难后,董浩云拥有了1200万吨巨轮的远洋海运王国。51年后,他的长子董建华弃商从政,成为香港回归后第一任特首。
“我们都称他为董伯。”李婉茹如此亲切地评价她这位敦厚的宁波老乡。她说,这位上海话流利的董伯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勤勉,像是一位住在邻家的退休老工人。
戴光中回忆,2006年,已从特首位置退下的董建华,应宁波大学邀请前来参加一次活动,这位可爱的董伯竟然不带一名随从,只身前来。当他大踏步走出宁波栎社机场出口时,着实把前去接待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
境外企业超万家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宁波帮赞誉有加,他曾撰文评写宁波帮,并把宁波帮与徽商等商帮进行对比。他认为,与其他商帮不同的是,宁波帮一直都站在中国商业的高峰,至今没有被淘汰。他总结宁波帮经久不衰的原因是,“既带着商业的精明,又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 戴光中认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口号是在诠释宁波商帮文化和精神,“宁波地方文化深受明清王阳明、黄宗羲所代表的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而宁波海港贸易的特色经济,也深深影响着浙东学派。”
他举例说,即便是天一阁,也有着很浓郁的经世致用思想,“天一阁的藏书主要是登科录和各地的家谱,比起当时藏书家竞相追求四书五经的孤本善本,天一阁的藏书都只能算是偏门,但是很实用。”
1984年10月,船王包玉刚第一次回到故乡,天一阁的古籍人员捧出《包氏家谱》,包玉刚沿着家谱脉络,最后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
浙东学派最讲究经世致用,富有鲜明的宁波特色。王阳明主张建设“街道市廛,俱有次第,商贾往来,渐将贸易”的“富庶之乡”。此时的大明王朝正推行重农思想,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宁波民间对外贸易衰弱,王阳明的反思可谓是切合实际。而清代黄宗羲更是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宁波企业家协会会长陈正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宁波企业家受到深刻的浙东文化影响,“所有今天的成就,都由宁波特色的文化决定,企业家能‘眼观四方,耳听八面’。”
他认为,宁波企业家最大的特点是“通”字,“善于变通,善于把握商机,这是宁波企业家最优秀的商业素质。”
上海开埠以来,诸如叶澄衷、虞恰卿等宁波帮代表,皆以做洋行买办起家,等到自己创业条件成熟时,立即自办实业。如今,在海内外经商办企业的宁波帮有30多万人,在境外办企业,超过一万家,形成了一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经济力量。
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的巨大变化从_组数据中可以得到体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里提到的“东方大港”北仑港,从1978年吞吐量只有274万吨,现已成为世界排名第四位、年吞吐量2.258亿吨的世界大港。
在第二次与本刊记者见面时,李婉茹带着她的德国客人在三江口喝茶,她指着远处的灵桥告诉客人们,这座桥是70多年前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至今还是宁波城市交通的主要桥梁。
她还不忘谈到生意:“让西门子公司建造灵桥,说明我们宁波人对你们德国人的充分信任,希望你们也能对我们中国制造充满信心,把订单下给我。”
这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宁波人了。
就在数月前,宁波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城市形象口号,一对来自湖南夫妇所拟的“书藏古今,港通天下”高票夺魁。
新宁波人
站在三江口的高点上,夜幕下灯火璀璨,这里是宁波夜景最繁华的地方。
“这个城市有着太多的记忆,我们这一辈人还来不及重拾。”李婉茹说。如今,她要重拾的不仅是记忆,还有自己的事业。
李婉茹1958年在香港出生,父亲是宁波人,家族世代行商。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最为肆虐时,她把公司从香港搬迁到宁波。此前,她多年合作的两个美国客户破产,80万美元的货款成为死账,这也让她的公司陷入困境。
做服装出口的李婉茹,多年以来,一直把生产基地放在珠三角,在遭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她寻思着把公司搬到内地,“成本低,产品配套全”是现实理由。
在到宁波定居之前,她对这个城市知之甚少。“每年参加服装节,对宁波印象最深的就是南苑饭店,一点不比上海差。”已经五星十年的南苑饭店作为宁波本土服务业的标杆,是浙江省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李婉茹24岁的女儿李雪琳,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设计系毕业后,在宁波一家服装公司做设计师。这位“小海归”对宁波充满兴趣,常随身拿着一本宁波电台主持人贾军编写的《宁波话》手册。
60多年前,李婉茹的父亲李开济到香港谋生,依仗过硬的裁缝技术,在香港开了一家服装店。白天招揽生意,晚上则学说粤语。五年后,他娶了一名来自潮州的女子,在香港成家。直到1987年去世,除了偶尔与家乡亲人有书信来往外,老先生没回过一次故乡,这也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李婉茹小时,父亲曾教她说宁波话,也告诉她宁波的一些风俗往事、名胜古迹。宁波的地名,李婉茹都能一一说来,她甚至还能说出“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夏”的宁波俗语。
2009年11月初,李婉茹带着女儿来到位于镇海的宁波帮博物馆参观。她告诉本刊记者,自己的事业要在宁波重新起航,陈列宁波帮艰苦创业史的宁波帮博物馆将是她重新创业的精神殿堂。
安家宁波一年后,她已经感受到这里的商业活力,“公司职员比香港更勤勉,寻找合作伙伴更为容易,做货物出口的效率之高远超乎我的想象。”
与香港快节奏的生活比起来,宁波显得更安逸。“我们还有时间去放风筝呢,还参加过宁波的城市形象口号征集。”李雪琳说。
港通天下
促成李婉茹真正认真审视宁波的,是2009年初宁波市委宣传部开展的宁波城市形象口号征集活动。作为新宁波人,她们试图融入这个城市。
据宁波市委外宣办主任郑丰介绍,本次口号征集活动从4月16日启动,截至5月5日,短短20天,共征集到作品42715条,总量远远超过同类城市组织的同类活动。
在全国范围内,除西藏、青海没有来稿外,其余省份包括港澳台地区都有来稿,来自市外的投稿占51%。“市外投稿占多数,出乎意料,但这也符合宁波的特征,许多海外宁波人都纷纷投稿,格外热情投入。”宁波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最后,一条来自湖南的“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口号夺魁。在公众投票环节,这则口号的得票数遥遥领先,高达5684票,得票率近48%。
对于这一口号征集活动的意义,郑丰认为:口号征集能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宁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所所长戴光中看来,政府一系列的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对凝聚宁波人的荣誉感、明确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站在三江口的李婉茹不曾想到,她脚下的土地,曾经是全中国最大的港口。
宁波与日本的交流早在唐代就已开始。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日本共派出19次遣唐使来中国,其中9次在宁波登陆。
中日航线成功开辟后,宁波城内出现针对日本贸易的“唐商团”,宁波籍航海家李德邻和张支信组建船队,常年往返于日本与宁波之间,以贩卖瓷器和丝绸等货物为生。
作为港通天下的例证,宁波城内至今还有清真寺、波斯街等西亚风俗建筑和遗迹。
1946年,宁波商人董浩云在上海成立“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和“复兴航业”公司,两年后,他的货船远航法国美国,1949年后,董浩云举家迁居香港,历经磨难后,董浩云拥有了1200万吨巨轮的远洋海运王国。51年后,他的长子董建华弃商从政,成为香港回归后第一任特首。
“我们都称他为董伯。”李婉茹如此亲切地评价她这位敦厚的宁波老乡。她说,这位上海话流利的董伯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勤勉,像是一位住在邻家的退休老工人。
戴光中回忆,2006年,已从特首位置退下的董建华,应宁波大学邀请前来参加一次活动,这位可爱的董伯竟然不带一名随从,只身前来。当他大踏步走出宁波栎社机场出口时,着实把前去接待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
境外企业超万家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宁波帮赞誉有加,他曾撰文评写宁波帮,并把宁波帮与徽商等商帮进行对比。他认为,与其他商帮不同的是,宁波帮一直都站在中国商业的高峰,至今没有被淘汰。他总结宁波帮经久不衰的原因是,“既带着商业的精明,又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 戴光中认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口号是在诠释宁波商帮文化和精神,“宁波地方文化深受明清王阳明、黄宗羲所代表的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而宁波海港贸易的特色经济,也深深影响着浙东学派。”
他举例说,即便是天一阁,也有着很浓郁的经世致用思想,“天一阁的藏书主要是登科录和各地的家谱,比起当时藏书家竞相追求四书五经的孤本善本,天一阁的藏书都只能算是偏门,但是很实用。”
1984年10月,船王包玉刚第一次回到故乡,天一阁的古籍人员捧出《包氏家谱》,包玉刚沿着家谱脉络,最后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
浙东学派最讲究经世致用,富有鲜明的宁波特色。王阳明主张建设“街道市廛,俱有次第,商贾往来,渐将贸易”的“富庶之乡”。此时的大明王朝正推行重农思想,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宁波民间对外贸易衰弱,王阳明的反思可谓是切合实际。而清代黄宗羲更是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宁波企业家协会会长陈正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宁波企业家受到深刻的浙东文化影响,“所有今天的成就,都由宁波特色的文化决定,企业家能‘眼观四方,耳听八面’。”
他认为,宁波企业家最大的特点是“通”字,“善于变通,善于把握商机,这是宁波企业家最优秀的商业素质。”
上海开埠以来,诸如叶澄衷、虞恰卿等宁波帮代表,皆以做洋行买办起家,等到自己创业条件成熟时,立即自办实业。如今,在海内外经商办企业的宁波帮有30多万人,在境外办企业,超过一万家,形成了一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经济力量。
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的巨大变化从_组数据中可以得到体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里提到的“东方大港”北仑港,从1978年吞吐量只有274万吨,现已成为世界排名第四位、年吞吐量2.258亿吨的世界大港。
在第二次与本刊记者见面时,李婉茹带着她的德国客人在三江口喝茶,她指着远处的灵桥告诉客人们,这座桥是70多年前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至今还是宁波城市交通的主要桥梁。
她还不忘谈到生意:“让西门子公司建造灵桥,说明我们宁波人对你们德国人的充分信任,希望你们也能对我们中国制造充满信心,把订单下给我。”
这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宁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