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貌似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改变现状,而针对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教学,许多老师则更是感慨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盎然呢?笔者在十几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个文言文“趣读”阅读教学的小尝试,下面与大家一同分享。
“趣读”阅读,就是有兴趣地阅读,即面对陌生的文言文文本,教师运用各种“激趣”方式的调动,学生在产生共鸣的作用下,对未知的文言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最终,学生在这种求知心态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完成文言文阅读的学习。
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激趣”导入非常关键。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对于已离他们久远的文言文感到相当陌生,想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并了解文言文所说的内容,就必须先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解释,这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学习。如果教师以强行灌输知识的方式导入,学生会非常反感和排斥,有时会造成拒绝学习的恶果。因此,文言文课堂里“趣读”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就是:“激趣”导入文本学习。
“激趣”导入,就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已存在的某种认知状态的同时,利用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官刺激方式,让学生先入为主的兴趣认同,如展示和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或教师以讲历史故事、名人逸事的方式进行导入,让美丽的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让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学生好奇心,从而为教师即将开始的讲课、学生有效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讲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富春江山水图画,在音乐的伴奏下,一幅幅精美图画的映入眼帘,学生赞叹不已,老师此时恰到好处地问学生:“如此美丽的画面,你们想知道那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让琅琅上口的美文告诉我们吧!”当学生在听觉、视觉的音画“激趣”下,饶有兴趣地追踪文本,寻找关键句。此时,学生们的眼中、心中凭借保留着刚才美丽画面追忆的同时,在欲探究竟的好奇心驱使下,马上在文本中找到答案,老师趁热打铁,抓住节奏,适时问学生:“富春江的总特点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于是课堂上几十分钟便成了学生与文言文文本的真心对话。正如英国谚语所说:“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如果说音画声像效果的享受让学生陶醉其中,那么叙事描写的细腻也会让人身临其境,感怀动容。笔者在讲授课外文言文《苛政猛于虎》时,先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文中劳动人民因苛捐杂税苦不堪言的背景,学生们听后感触良多,同情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溢于言表,当老师问:“文中哪句话道出了作者同情人民疾苦?”学生争先恐后,一针见血地回答:“苛政猛于虎也。”是的,兴趣后感知,感知后认知,认知后理解,这便是“激趣”导入的阅读良性循环。
一堂有效的文言文阅读,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兴致勃勃与文本神同,就必须做到第二步:意趣共鸣,即“意趣”阅读。
“意趣”阅读,就是文本的意境与学生学习的兴趣相生相伴,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内容从一而终地倍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获得主观的,或心理上的感受,理智的情感的感受。情绪感受调节着学生对教学心态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句子翻译,适时地加入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引发意境共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领会文本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老师首先提示道:“桃花源中的人都是为避战乱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心中应有什么想法?”生答:“远离战争,过上和平的生活。”师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他们想出去吗?”生答:“不想,而且怕别人知道。”师顺势问:“那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古今异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足!”师问:“为什么?”生答:“这里是‘不值得’的意思。因为他们怕渔人说出去后会引来灾难。”在这一问一答的互动里,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始终不减,并成为了学习动机。宋代的陈颐说过:“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此。
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更是如此,笔者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练习作业时,学生对“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中的“明灭”一词不解,老师提示道:“你们看远的灯光时有何感觉?”学生们纷纷说:“忽明忽现。”师顺势道:“那远山林间的火在你们的视觉中又会是怎样?”学生们恍然大悟道:“忽明忽暗!”正是这种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从课本走向课外的“意趣”阅读,让学生很容易地在兴趣中接受课外陌生文本的阅读。有了兴致,学生们就不会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和排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一堂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尽管是课外的未知文言文篇目,如能以“趣读”贯穿始终,那么学生便是在“激趣”中开始阅读,在“意趣”中享受阅读;课堂上的画面就生动有趣,事半功倍了:老师做的是“激趣”教学,学生得到的是“意趣”阅读,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言文将是——眼中是鲜活的图景,耳畔是悦耳的音乐,口中吟诵着大家名篇。徜徉在中国五千年精髓文化的美文间,除了欣然接受老祖宗的无私馈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如此一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我想看——我欲学——我要懂——我会记——我了解——我掌握”的心理油然而生,课内的文言文学习易于反掌,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在举一反三中融会贯通。由此,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便在“激趣”教学的导入中,愉快地享受着“意趣”的阅读,既有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又有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趣读”阅读,就是有兴趣地阅读,即面对陌生的文言文文本,教师运用各种“激趣”方式的调动,学生在产生共鸣的作用下,对未知的文言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最终,学生在这种求知心态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完成文言文阅读的学习。
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激趣”导入非常关键。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对于已离他们久远的文言文感到相当陌生,想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并了解文言文所说的内容,就必须先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解释,这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学习。如果教师以强行灌输知识的方式导入,学生会非常反感和排斥,有时会造成拒绝学习的恶果。因此,文言文课堂里“趣读”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就是:“激趣”导入文本学习。
“激趣”导入,就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已存在的某种认知状态的同时,利用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官刺激方式,让学生先入为主的兴趣认同,如展示和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或教师以讲历史故事、名人逸事的方式进行导入,让美丽的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让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学生好奇心,从而为教师即将开始的讲课、学生有效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讲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富春江山水图画,在音乐的伴奏下,一幅幅精美图画的映入眼帘,学生赞叹不已,老师此时恰到好处地问学生:“如此美丽的画面,你们想知道那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让琅琅上口的美文告诉我们吧!”当学生在听觉、视觉的音画“激趣”下,饶有兴趣地追踪文本,寻找关键句。此时,学生们的眼中、心中凭借保留着刚才美丽画面追忆的同时,在欲探究竟的好奇心驱使下,马上在文本中找到答案,老师趁热打铁,抓住节奏,适时问学生:“富春江的总特点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于是课堂上几十分钟便成了学生与文言文文本的真心对话。正如英国谚语所说:“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如果说音画声像效果的享受让学生陶醉其中,那么叙事描写的细腻也会让人身临其境,感怀动容。笔者在讲授课外文言文《苛政猛于虎》时,先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文中劳动人民因苛捐杂税苦不堪言的背景,学生们听后感触良多,同情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溢于言表,当老师问:“文中哪句话道出了作者同情人民疾苦?”学生争先恐后,一针见血地回答:“苛政猛于虎也。”是的,兴趣后感知,感知后认知,认知后理解,这便是“激趣”导入的阅读良性循环。
一堂有效的文言文阅读,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兴致勃勃与文本神同,就必须做到第二步:意趣共鸣,即“意趣”阅读。
“意趣”阅读,就是文本的意境与学生学习的兴趣相生相伴,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内容从一而终地倍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获得主观的,或心理上的感受,理智的情感的感受。情绪感受调节着学生对教学心态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句子翻译,适时地加入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引发意境共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领会文本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老师首先提示道:“桃花源中的人都是为避战乱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心中应有什么想法?”生答:“远离战争,过上和平的生活。”师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他们想出去吗?”生答:“不想,而且怕别人知道。”师顺势问:“那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古今异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足!”师问:“为什么?”生答:“这里是‘不值得’的意思。因为他们怕渔人说出去后会引来灾难。”在这一问一答的互动里,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始终不减,并成为了学习动机。宋代的陈颐说过:“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此。
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更是如此,笔者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练习作业时,学生对“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中的“明灭”一词不解,老师提示道:“你们看远的灯光时有何感觉?”学生们纷纷说:“忽明忽现。”师顺势道:“那远山林间的火在你们的视觉中又会是怎样?”学生们恍然大悟道:“忽明忽暗!”正是这种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从课本走向课外的“意趣”阅读,让学生很容易地在兴趣中接受课外陌生文本的阅读。有了兴致,学生们就不会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和排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一堂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尽管是课外的未知文言文篇目,如能以“趣读”贯穿始终,那么学生便是在“激趣”中开始阅读,在“意趣”中享受阅读;课堂上的画面就生动有趣,事半功倍了:老师做的是“激趣”教学,学生得到的是“意趣”阅读,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言文将是——眼中是鲜活的图景,耳畔是悦耳的音乐,口中吟诵着大家名篇。徜徉在中国五千年精髓文化的美文间,除了欣然接受老祖宗的无私馈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如此一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我想看——我欲学——我要懂——我会记——我了解——我掌握”的心理油然而生,课内的文言文学习易于反掌,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在举一反三中融会贯通。由此,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便在“激趣”教学的导入中,愉快地享受着“意趣”的阅读,既有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又有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