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学生社团经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入手,提出从社团结构布局、社团培训、社团活动、培育公益创业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近年来,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校园内蓬勃发展,新的社团不断涌现,社团会员不断壮大。以桂林师专为例,截止到2009年12月,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5个,社团成员276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5.3%。社团已经成为校园中班级之外的“第二基层组织”。学生社团以活动内容的新颖、活动形式的新奇不断吸引着大学生,不仅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培养能力、开拓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也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补充,在大学生就业的前前后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工作经历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大学生就业难,难就难在对自我的判断认识与职业定位上。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参与或者管理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通过在社团的活动组织中不同的尝试,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有了直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避免盲目自信导致自负,也可防止自信不足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在经历社团工作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适与控制,使自己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外界的变化与挑战。这些,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择业之前最好的心理准备。同时,社团工作的经历能够使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社会,对社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早一步适应环境,进入状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社团经历能够完善大学生多种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社团成员的多样性打破了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创造了各种交往的机遇,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并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同时,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实际结合,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形成较强的成就动机,把大学生创新潜力转化为创新能力,尽快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从而开辟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社团经历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储备,拓展了就业空间。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社团的成立就业一个“创业”的过程。制定章程、制度、发展目标,设立哪些组织机构,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何筹措更多的活动经费,怎样把社团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等等,对社团负责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个过程需要集中社团骨干的智慧,需要每个人献计献策,更需要每个人都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可以说,社团的成败,就是“创业”成功与否。此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践的平台。社团针对会员开展创业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模拟试验,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营造创业氛围,锻炼提高创业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就业拓展了更宽广的空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对就业指导的服务的途径,深入研究学生社团建设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社团的就业服务功能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加强引导和扶持,合理调整社团结构布局。
各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中,结合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来建设社团,依托专业建设发展社团,把社团建设成为广大学生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开展科技学术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要把培育和发展就业创业类社团放在社团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合理调整本校学生社团的结构布局。不仅要增加就业创业型社团的数量,还应在经费、活动场地、指导老师的配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要大力支持要积极引导发展公益型社团,指导学生通过公益创业获取成功创业的经验和经历。要重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保证学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二)加强社团会员的培训,发挥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社团应把对会员的培训放在社团工作的首位。学校应聘请威信高、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根据社团的特点、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引导课程,拓展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使特长变专长,尽早地适应社会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指导,而且要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修养、成长、求职等方面给予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社团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大力扶持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社团活动。
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学生组织。但学生社团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社团活动从娱乐消遣的角度转移到成长成才的高度上来。要在社团活动中加大就业指导的内容,增强社团服务就业的功能,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重要阵地。如邀请有关就业方面的专家、企业或校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经验交流等讲座,举办职业生涯大赛、简历及模拟面试大赛等,深化社团成员对职业和职场的认识;开展实地参观、职业观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社团成员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等。
在开展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社团活动中,应加强社团和社会的联系。一是要开展一些诸如就业见(实)习、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助等深入社会的活动,通过提前关注就业、提前了解职业来提高社团成员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社团活动,学校要规范企业进入学校行为,为学生社团拓展活动平台、经费来源和活动水平提供便利,使社团成员在了解社会对他们行为规范、价值定位以及运作方式的期待并逐步具备了实现上述期待的条件的同时,自觉地以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四)积极培育公益社团,促进稳定就业。
当前,公益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动向。公益创业就是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業活动。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6.4%的人赞成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
鼓励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对大学生而言,公益创业能够将职业兴趣和想法转化为真实的公益创业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理想,明晰职业规划,个人的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社会动员、筹款、营销、人际沟通、领导力等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为在公益组织、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企业公共关系部门就业积累经验和资历。同时,公益创业中涉及的组织和个人,也是积累社会资本和扩展人脉资源的好机会。
高校应当把公益创业教育放在创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来抓。要大力培育青年志愿者、爱心社等公益性社团,加强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指导;成立公益创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公益创业理论研究;定期举办活动,宣讲公益创业理念,促进人们对公益创业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在这方面,湖南大学走在全国的前列。湖南大学在2004年开始构建“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创业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贾海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2005,7.
[2]朱文艺.论构建大学生专业文化与专业社团的桥梁[J].文教资料,2008,3.
[3]李安英.学生社团: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4]罗元.公益创业教育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10,1,20(5).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近年来,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校园内蓬勃发展,新的社团不断涌现,社团会员不断壮大。以桂林师专为例,截止到2009年12月,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5个,社团成员276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5.3%。社团已经成为校园中班级之外的“第二基层组织”。学生社团以活动内容的新颖、活动形式的新奇不断吸引着大学生,不仅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培养能力、开拓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也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补充,在大学生就业的前前后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工作经历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大学生就业难,难就难在对自我的判断认识与职业定位上。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参与或者管理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通过在社团的活动组织中不同的尝试,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有了直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避免盲目自信导致自负,也可防止自信不足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在经历社团工作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适与控制,使自己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外界的变化与挑战。这些,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择业之前最好的心理准备。同时,社团工作的经历能够使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社会,对社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早一步适应环境,进入状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社团经历能够完善大学生多种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社团成员的多样性打破了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创造了各种交往的机遇,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并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同时,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实际结合,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形成较强的成就动机,把大学生创新潜力转化为创新能力,尽快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从而开辟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社团经历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储备,拓展了就业空间。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社团的成立就业一个“创业”的过程。制定章程、制度、发展目标,设立哪些组织机构,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何筹措更多的活动经费,怎样把社团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等等,对社团负责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个过程需要集中社团骨干的智慧,需要每个人献计献策,更需要每个人都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可以说,社团的成败,就是“创业”成功与否。此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践的平台。社团针对会员开展创业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模拟试验,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营造创业氛围,锻炼提高创业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就业拓展了更宽广的空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对就业指导的服务的途径,深入研究学生社团建设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社团的就业服务功能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加强引导和扶持,合理调整社团结构布局。
各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中,结合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来建设社团,依托专业建设发展社团,把社团建设成为广大学生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开展科技学术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要把培育和发展就业创业类社团放在社团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合理调整本校学生社团的结构布局。不仅要增加就业创业型社团的数量,还应在经费、活动场地、指导老师的配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要大力支持要积极引导发展公益型社团,指导学生通过公益创业获取成功创业的经验和经历。要重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保证学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二)加强社团会员的培训,发挥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社团应把对会员的培训放在社团工作的首位。学校应聘请威信高、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根据社团的特点、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引导课程,拓展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使特长变专长,尽早地适应社会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指导,而且要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修养、成长、求职等方面给予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社团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大力扶持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社团活动。
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学生组织。但学生社团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社团活动从娱乐消遣的角度转移到成长成才的高度上来。要在社团活动中加大就业指导的内容,增强社团服务就业的功能,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重要阵地。如邀请有关就业方面的专家、企业或校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经验交流等讲座,举办职业生涯大赛、简历及模拟面试大赛等,深化社团成员对职业和职场的认识;开展实地参观、职业观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社团成员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等。
在开展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社团活动中,应加强社团和社会的联系。一是要开展一些诸如就业见(实)习、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助等深入社会的活动,通过提前关注就业、提前了解职业来提高社团成员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社团活动,学校要规范企业进入学校行为,为学生社团拓展活动平台、经费来源和活动水平提供便利,使社团成员在了解社会对他们行为规范、价值定位以及运作方式的期待并逐步具备了实现上述期待的条件的同时,自觉地以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四)积极培育公益社团,促进稳定就业。
当前,公益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动向。公益创业就是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業活动。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6.4%的人赞成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
鼓励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对大学生而言,公益创业能够将职业兴趣和想法转化为真实的公益创业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理想,明晰职业规划,个人的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社会动员、筹款、营销、人际沟通、领导力等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为在公益组织、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企业公共关系部门就业积累经验和资历。同时,公益创业中涉及的组织和个人,也是积累社会资本和扩展人脉资源的好机会。
高校应当把公益创业教育放在创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来抓。要大力培育青年志愿者、爱心社等公益性社团,加强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指导;成立公益创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公益创业理论研究;定期举办活动,宣讲公益创业理念,促进人们对公益创业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在这方面,湖南大学走在全国的前列。湖南大学在2004年开始构建“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创业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贾海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2005,7.
[2]朱文艺.论构建大学生专业文化与专业社团的桥梁[J].文教资料,2008,3.
[3]李安英.学生社团: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4]罗元.公益创业教育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