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一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队伍的建设看成是重中之重。他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还认为,领导者的任务,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事。作为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选拔干部,善于培养和爱护干部。在毛泽东作为全党领袖的革命生涯中,选人、育人和用人就成了他的一个主要职责,从而,也构成了他全部领导生涯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唐太宗这句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墨子》中说:“尚贤者,政之本业。”把任用贤能之才作为政之根本。明太祖朱元璋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为具体:“构大厦者,必资于众;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清代康熙皇帝则把人才摆在治理国家的首要位置,他说:“政治之道,首重人才。”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人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业,也必须依靠千千万万杰出的干部人才。毛泽东一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队伍的建设看成是重中之重。他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他还认为,领导者的任务,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事。作为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选拔干部,善于培养和爱护干部。在毛泽东作为全党领袖的革命生涯中,选人、育人和用人就成了他的一个主要职责,从而,也构成了他全部领导生涯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1、人才、干部是革命事业最宝贵的资本
说到人才,有这么一则故事,对我们如何看待人才很有启发。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一次与魏惠王在郊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你身为齐王,可收藏有什么宝物?”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不相信,说道:“象我这样的小国,我都藏有十颗直径一寸大的珍珠,这珍珠发出的光彩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你这千乘之国,何以连一件珍宝都没有?”齐威王回答说:“我有一些珍宝,但是这些珍宝跟你说的不同。我有一个臣子叫黔夫,我派他驻守徐州,那里四方来往的百姓有七千多户;我有一个臣子叫种首,我令他防守盗贼,那里百姓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像这样的珍宝,他的光辉可以照耀千里,何止照亮十二辆车子。”从故事里可以看出,在齐威王的眼里,拥有人才就是拥有了最大的财富。
人才的确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无论在那一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朝代,人才都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人才、干部是革命事业最宝贵的资本。
毛泽东认为干部对党的革命事业有决定的影响。他指出: “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在一个四亿五千万人的中国里面,进行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领导者是一个狭隘的小团体是不行的,党内仅有一些委琐不识大体、没有远见、没有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
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性因素。毛泽东指出:“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人几万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训练起来,送到经济建设的阵地上去。他们是经济战线上的指挥员,而广大群众则是战斗员。”
毛泽东历来对人才十分重视,他非常赞同斯大林的观点: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干部决定一切。早在青年时代,当他“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创办新民学会时,他就主张要多方培育人才,并做出长远计划。为此,他提出“大留学政策”,先后组织会员去法国、德国、日本、南洋、苏俄等国留学。他一方面派人出国留学,一方面组织更多的人分散到各地去考察。同时,坚持将何叔衡、陈章甫等学会的骨干和他一起留在长沙,把长沙作为学会的后方基地。新民学会的历史作用不仅在于推动了湖南的革命斗争,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造就了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骨干。在倡导武装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中,毛泽东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高瞻遠瞩,认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干部、人才将起着决定性作用。1937年5月,毛泽东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党的最好的干部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远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做到大公无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第二年,他又强调,没有一大批这样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征途上,毛泽东时刻把选拔培养优秀的干部作为立国利民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对干部在革命和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干部的驾驭和推动。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做好各项工作。是那些人才,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任,勇往直前,勇于开拓,才成就了今天党的事业。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实施党的各项政策,能够领导和驾驭开拓创新型的工作;他们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创造性执行的真知灼见。他们是思想解放、敢于创新的开拓者,对外开放的实践者、探索者,他们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实干家,勇于在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冲锋陷阵,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有拚搏竞争、造福一方的胆略和勇气。在知识层次上,他们是高层次的。在能力上,他们具有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局面的娴熟领导艺术,胸襟宽广,知人善任,能充分调动部下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品上,他们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具有工作上的号召力、情绪上的感染力和气质上的吸引力,是众望所归,深受拥戴的领导人物。他们通过参与组织和管理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多贡献。因此,作为社会柱石的干部人才,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充分体现了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进步性。 2、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人才聚,事业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无不把延揽人才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策略。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已成为历史佳话。《新书》中说“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归之。”其意是说,国家不求大,而要努力求得民心;辅助的大臣不求多,而要努力求得贤良之才。取得了民心,然后百姓就归附于他;求得了贤良之才,然后天下贤才就归附于他。《傅子》中明确提出“夫构大厦者,先择将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然后定民。”
从建党开始,我党经受了多次考验,每一次考验,对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都提出许多新的挑战,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已成为迫切需要。毛泽东高瞻远瞩,时刻把握着这一方向。在任何时期,不忘从战略的高度制定总体规划,抓紧实施领导人才的培养工作,重点选拔一批政治素养好、年富力强、有事业心的人充实到领导岗位上。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十七年来,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才,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了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 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才。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毛泽东的这段话,深刻说明了一个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人,即能够把党的政治路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决心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它、捍卫它,能够为它而奋斗的干部。否则,政治路线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可见,干部在实现党和国家的领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干部决定一切。”
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渊源于他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在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关心、指导并参与党和国家干部管理与建设工作。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贯穿于他从事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始终。早在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湘江评论》,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造就了蔡和森等一批骨干。中共成立后,为了发展、壮大党组织,实现党的纲领,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自修大学与湘江学校,训练和培养干部。在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把干部队伍建设纳入革命的轨道,先后创立了江西苏维埃干部学校、红军干部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毛泽东还亲自编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课本供干部学习之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从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按“又红又专”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总之,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是伴随着他们革命和建设历程而产生、形成并成熟的。
3、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上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活动,以适应外界活动的需要;人可以通过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干部管理,不仅是简单的组织、培养和任用,更主要的是应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权,把着眼点放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上。
重视对干部的战略指导和鼓励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毛泽东使用干部的一贯作风。毛泽东使用干部,对下属充分授权,让他们尽量参与,把自己的工作设想说出来,只要是可行的,就必定采纳。
1947年夏天,蒋介石军队凭着美国支援的先进装备,从两个方面开始攻打解放区:西线,从西安北进,直逼延安,占领了革命抗日根据地延安;东线,从苏北向北进攻,进逼山东兖州。国民党把这种进攻号称为“哑铃战术”。当时,解放军也有两支大军,避开蒋介石的军队在鲁西南打过了黄河,象两把尖刀插進了蒋介石的心脏。一支是陈粟大军,一支是刘邓大军。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打得十分艰苦,面临国民党40个师。期间,在陕北战线,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占领延安后正向北逼近。这时,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已经撤出延安,转战于陕北农村。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两岸,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两家的天地。胡宗南从南向北,阎锡山从东向西,对党中央以及中央机关构成了直接威胁。虽然有彭德怀的野战军保卫,但他还要迎战随时有可能从西北方面扑来的国民党各路军团。鉴于此,毛泽东做出了战略决策,调正在曲沃翼城地区集结整训的陈赓大军西渡黄河,增援彭总部队保卫党中央及中央机关。
陈赓接到命令后,找来了大量军事资料和地图进行分析,他发现毛泽东做出的这个决策并不是最佳方案,相比之下,他设计的南下行动方案则更为有利。所以,在回陕北开会期间,他对毛泽东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你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令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都是英明决策,这两路大军南逼武汉,东逼南京,就象两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可是,对我这个小棋子,你却摆错了地方。你不应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边区,这是消极防卫,而应该让我南渡黄河,东杀西砍,再给敌人心脏插一把刀子。有了这三把钢刀,蒋介石的‘哑铃战术’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毛泽东经过慎密的分析之后,认为的确如此,就改变原来的决策,提出了让陈赓南渡黄河出师豫西的作战方案。
1948年,在中原战场上,粟裕接受了党中央关于消灭敌整编第五军的战斗任务。6月初,毛泽东又做过指示,进行了战略部署。粟裕虽然进行了积极的作战准备,但感觉当时打第五军的条件尚不成熟。经过再三分析,他决定在不违背中央军委总体战略意图的前提下,改变攻打第五军的作战方案。粟裕拟订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即挥师转向豫东作战,命令第三、第八纵队由通许以南地区北上,以突然行动攻歼开封守敌;第一、四、六纵队迅速插入邱清泉兵团与开封之间,在兰考以东地区坚决阻击该兵团向西增援;以广纵、中野十一纵并指挥冀鲁豫独立一旅在鲁西南地区由北向南从侧后牵制邱清泉兵团;中原第九纵插入郑州与开封之间阻击郑州孙元良兵团向东增援。然后再视情况集中兵力歼灭援敌之一。方案拟订之后,粟裕立即将作战计划电告中央。 毛泽东听到汇报后认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表示完全同意,并指示粟裕“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粟裕遂按照作战方案攻打开封之敌,旗开得胜。
可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毛泽东任用干部的主要方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善于用人,又善于放权,把用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这是毛泽东用人艺术的典范。《何博士备论·楚汉》中言,“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它是说,能按照人的才智来任用他并且不加怀疑,那么天下有才智的人都能成为他凭借的力量。而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智者。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伟人。
4、干部掌握权利为人民
人民群众是我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础,没有人民,失去了基础,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作官为民,才能不愧为人民的公仆。否则,远离人民群众,不为人民谋得幸福,这样的干部是有罪于人民的。正如《新书·大政上》所说:“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在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他一直把人民群众当作是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他认为,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当干部手中掌握權利以后,就要为人民做事。他多次告诫党员和干部,要克服官僚主义,要深入基层,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他始终认为,干部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了解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例如,1932年9月,福建长汀一带遭受旱灾,农民天天顶着烈日抗旱。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汀。他看到这种情况,就带着警卫前去抗旱。警卫员知道他有病,劝他不要去。毛泽东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时时刻刻都要关心群众的疾苦。我这次来,就是为了搞调查研究,不到群众中去怎么行呢?”通过调查,毛泽东发现当地政府只讲扩大红军,扩大运输队,收土地税,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却很少关心。于是,他马上找到汀州市政府和市苏维埃的负责同志,严肃批评了他们的官僚主义错误。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处处要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的批评和帮助下,汀州市苏维埃的同志马上改变了工作作风,并迅速行动起来,帮助农民抗旱,解决了农民的许多困难。
同年秋天,毛泽东由于身体原因在福音医院修养。一天,他和傅连璋谈起改建福音医院的问题。福音医院自1927年起,就已经为红军的伤病员治疗,但为了到白区购买药品、订阅报纸的方便,所以,一直保留着教会医院的名称。毛泽东叫傅连璋到瑞金找中央政府请示关于创建红色医院的事情。经过中央政府批准,中央红色医院在瑞金创办。创办后不久,毛泽东便把傅连璋找去,和他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医院的工作。毛泽东说:“这个医院,是我们的第一个医院,你把红色医务学校交给贺诚同志办,你来办医院。我们派郭实秋同志来当政委,他是个老同志,帮助你办医院。”谈到医院的任务,毛泽东说,这所医院是中央根据地唯一的医院,过去不但红军中没有正式的医院,就是附近的十几个县里,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医院。所以,医院除了给红军看病外,也要给老百姓看病。“这个医院的任务很重,你要当好这个院长,首先得有个观点:为伤病员服务!”毛泽东还指示傅连璋,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结合进行,要教育大家讲卫生。
毛泽东总是这样,总是为群众操心。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毛泽东一直非常留心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在1956年便严肃批评干部中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危险倾向。1958年1月他亲自拟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条》的第二十六条中讲到:“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这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六十年代,他对于干部中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的现象既深恶痛绝,又十分担心。他在1963年发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的好干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唐太宗这句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墨子》中说:“尚贤者,政之本业。”把任用贤能之才作为政之根本。明太祖朱元璋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为具体:“构大厦者,必资于众;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清代康熙皇帝则把人才摆在治理国家的首要位置,他说:“政治之道,首重人才。”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人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业,也必须依靠千千万万杰出的干部人才。毛泽东一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队伍的建设看成是重中之重。他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他还认为,领导者的任务,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事。作为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选拔干部,善于培养和爱护干部。在毛泽东作为全党领袖的革命生涯中,选人、育人和用人就成了他的一个主要职责,从而,也构成了他全部领导生涯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1、人才、干部是革命事业最宝贵的资本
说到人才,有这么一则故事,对我们如何看待人才很有启发。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一次与魏惠王在郊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你身为齐王,可收藏有什么宝物?”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不相信,说道:“象我这样的小国,我都藏有十颗直径一寸大的珍珠,这珍珠发出的光彩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你这千乘之国,何以连一件珍宝都没有?”齐威王回答说:“我有一些珍宝,但是这些珍宝跟你说的不同。我有一个臣子叫黔夫,我派他驻守徐州,那里四方来往的百姓有七千多户;我有一个臣子叫种首,我令他防守盗贼,那里百姓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像这样的珍宝,他的光辉可以照耀千里,何止照亮十二辆车子。”从故事里可以看出,在齐威王的眼里,拥有人才就是拥有了最大的财富。
人才的确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无论在那一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朝代,人才都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人才、干部是革命事业最宝贵的资本。
毛泽东认为干部对党的革命事业有决定的影响。他指出: “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在一个四亿五千万人的中国里面,进行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领导者是一个狭隘的小团体是不行的,党内仅有一些委琐不识大体、没有远见、没有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
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性因素。毛泽东指出:“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人几万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训练起来,送到经济建设的阵地上去。他们是经济战线上的指挥员,而广大群众则是战斗员。”
毛泽东历来对人才十分重视,他非常赞同斯大林的观点: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干部决定一切。早在青年时代,当他“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创办新民学会时,他就主张要多方培育人才,并做出长远计划。为此,他提出“大留学政策”,先后组织会员去法国、德国、日本、南洋、苏俄等国留学。他一方面派人出国留学,一方面组织更多的人分散到各地去考察。同时,坚持将何叔衡、陈章甫等学会的骨干和他一起留在长沙,把长沙作为学会的后方基地。新民学会的历史作用不仅在于推动了湖南的革命斗争,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造就了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骨干。在倡导武装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中,毛泽东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高瞻遠瞩,认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干部、人才将起着决定性作用。1937年5月,毛泽东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党的最好的干部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远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做到大公无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第二年,他又强调,没有一大批这样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征途上,毛泽东时刻把选拔培养优秀的干部作为立国利民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对干部在革命和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干部的驾驭和推动。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做好各项工作。是那些人才,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任,勇往直前,勇于开拓,才成就了今天党的事业。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实施党的各项政策,能够领导和驾驭开拓创新型的工作;他们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创造性执行的真知灼见。他们是思想解放、敢于创新的开拓者,对外开放的实践者、探索者,他们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实干家,勇于在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冲锋陷阵,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有拚搏竞争、造福一方的胆略和勇气。在知识层次上,他们是高层次的。在能力上,他们具有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局面的娴熟领导艺术,胸襟宽广,知人善任,能充分调动部下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品上,他们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具有工作上的号召力、情绪上的感染力和气质上的吸引力,是众望所归,深受拥戴的领导人物。他们通过参与组织和管理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多贡献。因此,作为社会柱石的干部人才,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充分体现了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进步性。 2、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人才聚,事业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无不把延揽人才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策略。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已成为历史佳话。《新书》中说“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归之。”其意是说,国家不求大,而要努力求得民心;辅助的大臣不求多,而要努力求得贤良之才。取得了民心,然后百姓就归附于他;求得了贤良之才,然后天下贤才就归附于他。《傅子》中明确提出“夫构大厦者,先择将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然后定民。”
从建党开始,我党经受了多次考验,每一次考验,对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都提出许多新的挑战,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已成为迫切需要。毛泽东高瞻远瞩,时刻把握着这一方向。在任何时期,不忘从战略的高度制定总体规划,抓紧实施领导人才的培养工作,重点选拔一批政治素养好、年富力强、有事业心的人充实到领导岗位上。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十七年来,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才,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了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 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才。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毛泽东的这段话,深刻说明了一个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人,即能够把党的政治路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决心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它、捍卫它,能够为它而奋斗的干部。否则,政治路线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可见,干部在实现党和国家的领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干部决定一切。”
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渊源于他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在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关心、指导并参与党和国家干部管理与建设工作。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贯穿于他从事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始终。早在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湘江评论》,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造就了蔡和森等一批骨干。中共成立后,为了发展、壮大党组织,实现党的纲领,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自修大学与湘江学校,训练和培养干部。在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把干部队伍建设纳入革命的轨道,先后创立了江西苏维埃干部学校、红军干部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毛泽东还亲自编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课本供干部学习之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从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按“又红又专”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总之,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是伴随着他们革命和建设历程而产生、形成并成熟的。
3、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上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活动,以适应外界活动的需要;人可以通过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干部管理,不仅是简单的组织、培养和任用,更主要的是应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权,把着眼点放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上。
重视对干部的战略指导和鼓励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毛泽东使用干部的一贯作风。毛泽东使用干部,对下属充分授权,让他们尽量参与,把自己的工作设想说出来,只要是可行的,就必定采纳。
1947年夏天,蒋介石军队凭着美国支援的先进装备,从两个方面开始攻打解放区:西线,从西安北进,直逼延安,占领了革命抗日根据地延安;东线,从苏北向北进攻,进逼山东兖州。国民党把这种进攻号称为“哑铃战术”。当时,解放军也有两支大军,避开蒋介石的军队在鲁西南打过了黄河,象两把尖刀插進了蒋介石的心脏。一支是陈粟大军,一支是刘邓大军。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打得十分艰苦,面临国民党40个师。期间,在陕北战线,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占领延安后正向北逼近。这时,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已经撤出延安,转战于陕北农村。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两岸,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两家的天地。胡宗南从南向北,阎锡山从东向西,对党中央以及中央机关构成了直接威胁。虽然有彭德怀的野战军保卫,但他还要迎战随时有可能从西北方面扑来的国民党各路军团。鉴于此,毛泽东做出了战略决策,调正在曲沃翼城地区集结整训的陈赓大军西渡黄河,增援彭总部队保卫党中央及中央机关。
陈赓接到命令后,找来了大量军事资料和地图进行分析,他发现毛泽东做出的这个决策并不是最佳方案,相比之下,他设计的南下行动方案则更为有利。所以,在回陕北开会期间,他对毛泽东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你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令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都是英明决策,这两路大军南逼武汉,东逼南京,就象两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可是,对我这个小棋子,你却摆错了地方。你不应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边区,这是消极防卫,而应该让我南渡黄河,东杀西砍,再给敌人心脏插一把刀子。有了这三把钢刀,蒋介石的‘哑铃战术’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毛泽东经过慎密的分析之后,认为的确如此,就改变原来的决策,提出了让陈赓南渡黄河出师豫西的作战方案。
1948年,在中原战场上,粟裕接受了党中央关于消灭敌整编第五军的战斗任务。6月初,毛泽东又做过指示,进行了战略部署。粟裕虽然进行了积极的作战准备,但感觉当时打第五军的条件尚不成熟。经过再三分析,他决定在不违背中央军委总体战略意图的前提下,改变攻打第五军的作战方案。粟裕拟订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即挥师转向豫东作战,命令第三、第八纵队由通许以南地区北上,以突然行动攻歼开封守敌;第一、四、六纵队迅速插入邱清泉兵团与开封之间,在兰考以东地区坚决阻击该兵团向西增援;以广纵、中野十一纵并指挥冀鲁豫独立一旅在鲁西南地区由北向南从侧后牵制邱清泉兵团;中原第九纵插入郑州与开封之间阻击郑州孙元良兵团向东增援。然后再视情况集中兵力歼灭援敌之一。方案拟订之后,粟裕立即将作战计划电告中央。 毛泽东听到汇报后认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表示完全同意,并指示粟裕“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粟裕遂按照作战方案攻打开封之敌,旗开得胜。
可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毛泽东任用干部的主要方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善于用人,又善于放权,把用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这是毛泽东用人艺术的典范。《何博士备论·楚汉》中言,“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它是说,能按照人的才智来任用他并且不加怀疑,那么天下有才智的人都能成为他凭借的力量。而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智者。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伟人。
4、干部掌握权利为人民
人民群众是我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础,没有人民,失去了基础,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作官为民,才能不愧为人民的公仆。否则,远离人民群众,不为人民谋得幸福,这样的干部是有罪于人民的。正如《新书·大政上》所说:“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在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他一直把人民群众当作是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他认为,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当干部手中掌握權利以后,就要为人民做事。他多次告诫党员和干部,要克服官僚主义,要深入基层,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他始终认为,干部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了解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例如,1932年9月,福建长汀一带遭受旱灾,农民天天顶着烈日抗旱。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汀。他看到这种情况,就带着警卫前去抗旱。警卫员知道他有病,劝他不要去。毛泽东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时时刻刻都要关心群众的疾苦。我这次来,就是为了搞调查研究,不到群众中去怎么行呢?”通过调查,毛泽东发现当地政府只讲扩大红军,扩大运输队,收土地税,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却很少关心。于是,他马上找到汀州市政府和市苏维埃的负责同志,严肃批评了他们的官僚主义错误。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处处要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的批评和帮助下,汀州市苏维埃的同志马上改变了工作作风,并迅速行动起来,帮助农民抗旱,解决了农民的许多困难。
同年秋天,毛泽东由于身体原因在福音医院修养。一天,他和傅连璋谈起改建福音医院的问题。福音医院自1927年起,就已经为红军的伤病员治疗,但为了到白区购买药品、订阅报纸的方便,所以,一直保留着教会医院的名称。毛泽东叫傅连璋到瑞金找中央政府请示关于创建红色医院的事情。经过中央政府批准,中央红色医院在瑞金创办。创办后不久,毛泽东便把傅连璋找去,和他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医院的工作。毛泽东说:“这个医院,是我们的第一个医院,你把红色医务学校交给贺诚同志办,你来办医院。我们派郭实秋同志来当政委,他是个老同志,帮助你办医院。”谈到医院的任务,毛泽东说,这所医院是中央根据地唯一的医院,过去不但红军中没有正式的医院,就是附近的十几个县里,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医院。所以,医院除了给红军看病外,也要给老百姓看病。“这个医院的任务很重,你要当好这个院长,首先得有个观点:为伤病员服务!”毛泽东还指示傅连璋,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结合进行,要教育大家讲卫生。
毛泽东总是这样,总是为群众操心。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毛泽东一直非常留心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在1956年便严肃批评干部中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危险倾向。1958年1月他亲自拟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条》的第二十六条中讲到:“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这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六十年代,他对于干部中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的现象既深恶痛绝,又十分担心。他在1963年发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