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政权力运行就是指实体性行政权力通过行政主体作用于行政客体,以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的科学化,对于保证政府机构的廉洁、高效,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行政权力运行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并在分析我国行政权力的运行机迹及其表现的基拙土,提出了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
就实践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而言,政府部门会随着社会事务的不断增加,行政权力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这基本上是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对政府系统而言,这既是防止腐败的根本措施,也是规范各级领导干部权力和责任的重要内容。本文简略分析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系统构建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一、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转型时期腐败往往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还较为严重。社会转型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前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权力内部制约的力度明显不足。
1.权力和责任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在权力安排上,有些单位和部门的关键岗位权力过于集中,权力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存在不少不受制约的权力“真空地带”。权力过于集中并且基本上不受制约,致使许多决策往往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权责配置上往往强调权力多,明确责任少,权责不对等,甚至只享有权力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无人负责。一些工作人员盯住实权部门,实权位置,其原因不言自明。
2.权力运行的程序不规范
行政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行使权力的主体往往只注重权力的行驶,不注重程序,也不愿意规范程序。掌权者习惯于为所欲为,这不仅仅是权力能带来体面和荣誉,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任何掌权者总是人为“忽视”程序,更有甚者把权力神秘化,大事小事总是习惯于在小圈子里进行决策,不走正常的程序,更談不上规范透明。
如通过“内部文件”、“上级通知”等对外开展上作,有关条件和程序只有政府官’员才知道,乃至进行“暗箱操作”。虽然近年来大力倡导政务公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度和效果却参差不齐,基本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一些地方和部门避重就轻、时有时无,特别是对人、财、物等权力行使的核心部位触动不大。
3.权力运行的法治化程度不高、监督乏力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有赖于法治水平的提高。法治化水平不高以及行政权力过大导致监督乏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年来我们对于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绘就了宏伟蓝图。但是,毕竟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法治理念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尚需一定的时间。当前,对政府行政权力进行法治监督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对司法权力干预甚至是控制。由于司法部门的人员工资福利以及办案经费都掌控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涉及到政府的行政违法、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方面存在不力的现象。
二、构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径选择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是监督和制约政府行政权力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重要成果和共识就是“市场决定”。也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职能不转变,仍然借助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生活和资源配置进行过多的直接干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混淆不清,权力内部制约就无从下手,流于形式,甚至会适得其反,如使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正规化、合法化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出发,属于市场的坚决交个市场管理,政府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2.在内部推行分权制衡机制
按照分权制衡原则,对政府部门中过于集中且容易被滥用的权力进行适当的分解,特别是对行使权力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实行分权制衡,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防止因权力过分集中又不受制衡而产生权力腐败。对处于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和回避制度,使“关系网”、“感情投资”无法产生利益效应。安徽凤台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主任范光林,为何成为“小官大贪”违纪典型?原因当然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当下缺乏分权制衡可操作的机制。没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机制,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光靠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来约束显然是苍白的。在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对决策权和执行权实施更为严格的制约机制,特别是科学民主的运行权力是十分必要的。
3.重视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民众监督。政府监督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能力是无穷的。依靠民众可以起到更好的监督效果。邓小平就曾说过:“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提出很多好的意见”。温家宝同志也曾说过,要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监督是依赖市民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的。它凝结了社会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政府工作的导向。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更要以“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愿不愿意”为工作准则一切行为不能违背人民的意愿.因为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违背了这一准则,人民是不会答应的。
4.是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的获得机制
要做到依法取得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权力的界限。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权力的来源和权力主体的掌权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行政权力也必须依法取得,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是产生行政权力的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权力属于无效权力;规范行政权力的界限是指用法律来界定与行政权力相关的各种权力的边界,在横向方面,法律要严格规定行政权力的权力范围、权力结构及行政权力机关的法定构成要件;在纵向方面,要用法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两级行政权力的职能边界,既要防止地方行政权力的膨胀,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保证中央的行政权威,又要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国家行政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及政府的形象,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的合理应用,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要引起有关单位的足够重视,通过强化认识,分析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促进行政权力的行使在科学、有效、公开、依法的环境下进行,推动国家治理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法]盂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邓小平文选(19)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王存福,《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3.06
[4]沈荣华.建立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
关键词:行政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
就实践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而言,政府部门会随着社会事务的不断增加,行政权力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这基本上是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对政府系统而言,这既是防止腐败的根本措施,也是规范各级领导干部权力和责任的重要内容。本文简略分析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系统构建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一、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转型时期腐败往往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还较为严重。社会转型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前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权力内部制约的力度明显不足。
1.权力和责任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在权力安排上,有些单位和部门的关键岗位权力过于集中,权力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存在不少不受制约的权力“真空地带”。权力过于集中并且基本上不受制约,致使许多决策往往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权责配置上往往强调权力多,明确责任少,权责不对等,甚至只享有权力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无人负责。一些工作人员盯住实权部门,实权位置,其原因不言自明。
2.权力运行的程序不规范
行政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行使权力的主体往往只注重权力的行驶,不注重程序,也不愿意规范程序。掌权者习惯于为所欲为,这不仅仅是权力能带来体面和荣誉,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任何掌权者总是人为“忽视”程序,更有甚者把权力神秘化,大事小事总是习惯于在小圈子里进行决策,不走正常的程序,更談不上规范透明。
如通过“内部文件”、“上级通知”等对外开展上作,有关条件和程序只有政府官’员才知道,乃至进行“暗箱操作”。虽然近年来大力倡导政务公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度和效果却参差不齐,基本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一些地方和部门避重就轻、时有时无,特别是对人、财、物等权力行使的核心部位触动不大。
3.权力运行的法治化程度不高、监督乏力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有赖于法治水平的提高。法治化水平不高以及行政权力过大导致监督乏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年来我们对于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绘就了宏伟蓝图。但是,毕竟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法治理念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尚需一定的时间。当前,对政府行政权力进行法治监督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对司法权力干预甚至是控制。由于司法部门的人员工资福利以及办案经费都掌控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涉及到政府的行政违法、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方面存在不力的现象。
二、构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径选择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是监督和制约政府行政权力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重要成果和共识就是“市场决定”。也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职能不转变,仍然借助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生活和资源配置进行过多的直接干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混淆不清,权力内部制约就无从下手,流于形式,甚至会适得其反,如使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正规化、合法化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出发,属于市场的坚决交个市场管理,政府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2.在内部推行分权制衡机制
按照分权制衡原则,对政府部门中过于集中且容易被滥用的权力进行适当的分解,特别是对行使权力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实行分权制衡,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防止因权力过分集中又不受制衡而产生权力腐败。对处于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和回避制度,使“关系网”、“感情投资”无法产生利益效应。安徽凤台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主任范光林,为何成为“小官大贪”违纪典型?原因当然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当下缺乏分权制衡可操作的机制。没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机制,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光靠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来约束显然是苍白的。在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对决策权和执行权实施更为严格的制约机制,特别是科学民主的运行权力是十分必要的。
3.重视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民众监督。政府监督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能力是无穷的。依靠民众可以起到更好的监督效果。邓小平就曾说过:“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提出很多好的意见”。温家宝同志也曾说过,要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监督是依赖市民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的。它凝结了社会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政府工作的导向。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更要以“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愿不愿意”为工作准则一切行为不能违背人民的意愿.因为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违背了这一准则,人民是不会答应的。
4.是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的获得机制
要做到依法取得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权力的界限。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权力的来源和权力主体的掌权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行政权力也必须依法取得,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是产生行政权力的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权力属于无效权力;规范行政权力的界限是指用法律来界定与行政权力相关的各种权力的边界,在横向方面,法律要严格规定行政权力的权力范围、权力结构及行政权力机关的法定构成要件;在纵向方面,要用法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两级行政权力的职能边界,既要防止地方行政权力的膨胀,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保证中央的行政权威,又要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国家行政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及政府的形象,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的合理应用,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要引起有关单位的足够重视,通过强化认识,分析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促进行政权力的行使在科学、有效、公开、依法的环境下进行,推动国家治理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法]盂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邓小平文选(19)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王存福,《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3.06
[4]沈荣华.建立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