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卢桂娟的抗疫故事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747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庚子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噬咬着每个人的神经,举国上下抗击疫情,中央号召全民抗疫,四面八方驰援湖北。在省城郑州,也同样牵动着爱心人士卢桂娟的心。
  响应政府号召,她关闭了自己的理发店,主动隔离在家里,每天不停地盯着电视看新闻,緊张地关注着疫情,心急如焚。
  卢桂娟发自心底地默默祝福,祈愿武汉人民战胜疫魔!祈愿中国安然无恙!
  当看到一批批无畏地奔赴武汉的白衣天使,勇敢地向着疫情严重的武汉增援,她瘦弱的身体里便有温暖的热浪在翻滚。
  有几次,她被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场面,被每天负重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甚至比新闻中面对镜头千恩万谢的出院病人还要感动!
  尤其看到河南援鄂医疗队出发的新闻时,她更是在盈盈的泪光中,生发出一种自豪来!她暗自发誓:一定得为受难的武汉人民做些什么!
  她积极地向街道党组织缴纳了特殊党费,但还不足以表达她的心情。
  一定要为那些可爱的医护人员们做些什么!
  当她从新闻中得知,紧急驰援武汉的河南医护人员中有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代表,而她的门店与河南省肿瘤医院是邻居,一个勇敢的决定在她的心里形成了。
  她打电话给妹妹,让她和自己一起为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义务理发、奉献爱心时,妹妹欣然地赞同。
  当卢桂娟终于与医院工会的同志取得联系时,对方的声音反倒凝重了。对方首先代表全体医护人员表示真诚的感谢,而后话题一转,慎重地告诉她,医院是一个更加危险的地方,与医护人员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更是充满了不确定的危险因素,请卢桂娟三思!
  但是卢桂娟义无反顾。
  二
  采访中的卢桂娟看上去瘦弱,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她强大勇敢的气场。
  她说,当她和妹妹真正走进医院时,还真的有些害怕了。但是,当看到那些医护人员口罩上面眯眯笑的眼神时,她又陡增出无限的自豪与毅然。
  卢桂娟告诉我们,那些医护人员,有很多已经两三个月没有理发了,为不影响戴防护头套,有几个人自己用剪刀剪得豁豁牙牙的。一个领导模样的男士理完发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代表大家衷心地感谢她。
  卢桂娟说,这一躬让她的心里陡增了无限温暖和自豪,此生此举,永不后悔!
  这是她此刻最真实的心情。
  卢桂娟和妹妹卢丽娟带着工具进去的时候,医院发了一套一次性的防护服。
  细心的卢桂娟发现,医院的防护物品尤其是口罩异常的紧张!这些医护人员连只N95口罩都没有,仅有的都留给一线的医护人员了。
  当医院工会的同志因为不能给她俩发一只N95口罩而表示深切歉意时,她陡然产生了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两只N95口罩捐赠给他们的强烈念头!
  卢桂娟深切感受到了身上防护服的稀缺与金贵。为给医院节省一套防护服,她和妹妹从早晨开始就不喝一口水,午饭也推迟到两点多才吃。
  晚上,操场里的灯光亮度不够,她让医院工会的同志拿手机照明,几次都是干到七点多钟。这样,三天半的时间,为400多人理了发。
  她们还到稍远一些的省人民医院,献了爱心。
  卢桂娟作为企业的法人,已经多年不干具体活儿,几天下来,老职业病又犯了,贴了近一个月的膏药,疼痛难忍的右胳膊才缓解下来。
  省人民医院工会的赵清秋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卢桂娟姐妹俩在特殊时期,冒着危险来我们医院义务理发,医护人员都很感动,这可是很多人躲着的地方啊!临走,我们院领导说,没什么答谢她们的,口罩紧张,民间就很难买,送她们一些口罩吧!但是,姐妹俩就是不要,一个也不要!说家里有,留给医护人员用吧!”
  卢桂娟正读高二的女儿说,妈妈和姨姨回来后,就进行了自我隔离,让我去了奶奶家,每天都给我打电话。
  当时的口罩紧张稀缺,真的是一罩难求。卢桂娟家里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口罩,还是妹妹送来了几只。但是,越是这么紧缺,她越是不能要医院的!她可以躲在家里不出门,而医护人员一刻也离不了呀。
  她回家就进行了自我隔离。这个时候才真正有点后怕。她的丈夫多年前因病去世,留下女儿、公公婆婆。她一下子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家子人就完了。
  她很庆幸,十四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她安然无恙。
  家,是她的温暖港湾,也是她的痛处。采访中,谈到她家的时候,这个柔弱又强大的女人,终于再次流下泪水来了。
  三
  卢桂娟的好人名声,在她居住的社区里家喻户晓。
  她常年给本小区楼上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理完后,分文不取。
  一乡下离婚女,带着辍学男童进城打工,卢桂娟不仅在生活上帮助接济他们,还尽其所能,帮助孩子在郑州成功入学。
  一离家出走的小学生,两天没吃饭,她给男孩子买吃买喝,做心理辅导,最终将孩子交给心急如焚的父母……
  多年前,丈夫突发急病去世,时年三十出头的她,面对一次次良好改嫁的机会,她选择了留下,毅然地把唯一的女儿养大,从小学到初中学,又从初中送进高中校园。把六十多岁的公公婆婆用心地服侍到现在,幸福的笑容常映在老人健康红润的面庞。
  《郑州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多次报道她的事迹。
  卢桂娟的父母都是党员,父亲还是抗美援朝火线入党的,又做了一辈子的村支书,善良正义的种子自幼就流进了她的血管。她现在又和她的团队一起融入到弘扬传承孝文化的队伍,她说,要让她的团队践行孝德,传递孝能量,以“孝”治企,以孝道服务社会惠及社会。不久的将来,好人卢桂娟带出的将是一个孝道和大爱的好人团队!
其他文献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好友赵黎明女士谈及他老公的表哥——张春祥大使的传奇人生。从她娓娓的话语中,从她崇敬的眼眸里,从她拿出的一张张照片中,我看到了一位身材高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睿智聪慧的英雄形象。  英雄出少年 鲲鹏翱九天  张春祥大使和她婆家同住一个村,都在灵宝市阳店镇崤底村。出生于1948年7月的表哥是家里的长子,他的家与村里大多数贫苦人家一样,父母老实巴交,却知道唯有让儿求学、读书,将
期刊
黝黑的皮肤,娴熟的动作,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一看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今年刚刚36岁的周灿君,让笔者感受到了超出年龄的沉稳,一身民兵的装束更显干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近十年的种粮经历,如今种植水稻面积近900亩,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牛田镇三塘湾村出了名的“种粮大户”。  决定:放弃高收入选择回家种田  毕业于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周灿君,求学时代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期刊
“我能过上今天的的好日子,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离不开各级帮扶干部的付出,脱贫致富只要我们踏实肯干,一定能富起来!”新疆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吾尔吾列·吐尔拜得知自己被评为县级致富典型时,激动地说。  吾尔吾列·吐尔拜是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加勒格孜哈拉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短短的四年时光,在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的扶持下,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服输的干劲,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家庭人均收入从
期刊
淮河东流去。其中游河南固始段,镶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三河尖镇,那便是我的家乡。  家乡是一座古镇,真可说得上是历史悠久,蓼风楚韵。镇中心建于春秋战国的永乐城古迹,明清是其鼎盛时期。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几度春秋,竟于繁华深处无声没落。但其“十里河港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鸡叫狗咬听三县”“小上海”等溢美之词,犹在耳边回响,故事传说尚未走远……  家乡是美丽的。美到什么程度?可写作四个字——山
期刊
向武汉抗疫一线捐赠苹果的想法,最先来自甘肃静宁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他叫王恩伟,静宁县双岘镇果农,王老三果业合作社负责人。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除了修剪苹果树,他时刻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   2020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凌晨2点,大多数勤劳朴实的静宁人早已进入梦乡。此时,29岁的王恩伟用手机不断刷新网页和朋友圈。自从1月22日疫情公布的那天起,他就习惯于晚睡,时时翻看武汉疫情动态。看着逐日
期刊
5月5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一行走进新乡市银马集团参观考察,进一步推动“五进五示范”在基层大力开展,深化传统文化扎根基层,落地开花。  河南银马建设集团创立于1962年,创始人张知新为新乡市牧野区人大常委会常委、河南省集体建筑企业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集体建筑企业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多年来的经营实践让他更深刻认识到“以德治企”的重要性。  座谈会上,工会主席赵怀贵对银马集团发展历
期刊
2020年5月7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一行到道义和“咱家小院”参观考察。会长表示,“咱家小院”将来要打造成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培训中心。  参观考察的还有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鲁献启、副会长魏恒以及副秘书长袁朝志、宋叶、董海燕等,一行人在道义和“咱家小院”创始人王正宇的带领下参观了的快乐净心营、家长培训室、老人养生馆等,处处感受到家的氛围。“和和睦睦一家人,快快乐
期刊
师秀菊,女,53岁,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师庄村人,现源汇区人大代表,漯河师秀菊中医肛肠专科医院院长。从医30多年来,她秉承“弘扬中华医学,辉煌祖传事业”的理念,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她常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就更加能体会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和恩情。  师秀菊牢记“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担”的古训。她出生在一个中
期刊
4月24日,新安县孝贤文化圣地金斗山迎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一行考察参观。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张富领会长称,金斗山完全有条件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示范基地。  金斗山位于新安县城西三公里,山顶供有薄姬庙。多少年来,文帝侍母尝药的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及至近年,金斗山景区在以司小康先生为主的一批极具社会責任感及传统文化担当的民间人士发起并建设,重修薄姬庙,为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重温中华优秀历史
期刊
两口子打架打到支书家里,非要闹离婚,谁不离谁是孙子!支部书记陈来胜“啪”地一拍桌子,离婚可以,明天早上八点来村部,我带你们上民政局——前提是,现在先回去,想想钱咋分,房子咋分,俩孩子谁跟爸谁跟妈!  第二天,两口没来;第三天,还没来;第四天,仍然没来……“现在五年过去了,两口子还过得好好的!”陈来胜哈哈笑着,“在农村干支书,是凭智慧的,我要当时给他们评理,评到天边也评不清!”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