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晋康已经创作百余部科幻小说,是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先后拿下了18座银河奖奖杯,是实至名归的“得奖大王”,被许多科幻迷亲切地称为“老王”。
回顾走过的创作道路,王晋康坦言:自己作为“圈外人”半只脚踏进文学圈,纯属“命运的拨弄”。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王晋康,本业是一名工科工程师,虽然爱好文学,但多年来一直将其默藏于心。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也爱胡思乱想。那时经常听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比如说一个寺庙里的小和尚为了躲避恶和尚的迫害,跑到天上,住在七彩云里面,对这种境界很是向往。忽然从物理知识上得知,七彩颜色(的产生)原来只是由于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当时我很失望,七彩的大自然忽然就被解构了,变成了干巴巴的物理公式和物理数据。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了科学内在的震撼力。我们看到的乱七八糟的世界,原来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机理,具有一种简洁的美。”
在王晋康的叙述中,原来他写的小说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主流小说。1992年,抵挡不住10岁儿子每晚都缠着他讲故事,讲完肚子里存货的王晋康开始现编现卖,给儿子讲起自己编的科幻故事,没想到儿子听得兴致勃勃,并称赞“比书里的故事还好”,儿子觉得很好,他就把它写出来。写完之后,他并不知道中国有没有科幻杂志,当时的科幻文学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除了《科幻世界》艰难地生存下来,其余的科幻刊物均停刊。
有一次,王晋康在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名为《科幻世界》的杂志,他记下投稿地址,寄出了其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那时候科幻杂志的稿源比较缺乏,《亚当回归》很快就发表了,并且当年就获奖,那时他已经45岁了。让他意外的是,这部作品当年(1993年)便获得了全国科幻征文的首奖。后来又获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王晋康就此踏上了科幻小说家的道路。至今,儿子有时还会在他面前开玩笑,“您这个科幻作家可是我培养出来的!”
为何能保持旺盛的想象力?王晋康将原因归于“没有陷入日常生活之中,让我继续保持了胡思乱想的可能”。当时小说稿費很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一双儿女需要抚养,王晋康一家日子过得很清贫。“现在回想起来,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爱人,她在物质上从来没有过怨言,默默支持着我的创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晋康的作品以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最新科学发现为特色,为科幻迷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的科幻世界之窗,并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命运的理性思考。1997年,科学界发生了两件大事,让王晋康感慨万分,深感“人类的大变即将来临”。其一是1997年5月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棋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其二,便是世界第一只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的诞生。
“人类的繁衍,是上帝最核心的机密,却在今天被人类改写。”王晋康在感慨的同时,陆续写下了《类人》《生命之歌》等作品。王晋康的作品风格在科幻文学圈里独树一帜,富有思辨色彩和哲学意蕴。他解释说:“年轻作家是站在未来看未来,一些中年作家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我因为我的岁数难免身上带着旧传统旧观念旧道德旧感情,使我不能像其他年轻作家那样在幻想天地中尽情飞翔,所以我的作品大多都是站在过去看未来。”
王晋康坦言,若论科技知识,他10多年前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因为我并不是学者,也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个爱踮起脚尖看未来的普通人。”
对于科学与科幻的关系,王晋康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幻文学不刻意强调科普功能,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一次讲坛活动上,著名量子物理学家陈宇翱见到王晋康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您的科幻长大的。”随后的论坛演讲中,他还信手拈来地引用了王晋康一篇小说中的内容。王晋康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下来,不是为名利不是为金钱,只是缘于心中的科幻情结,是缘于科幻迷们为我送来的温馨和成就感。”
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个空白领域正吸引着人们来开拓”。王晋康也主动融入其中。2016年夏,他从文本创作的幕后走到台前,宣布携带自己百余部科幻IP,与南派泛娱公司合作,加入布局科幻电影的队伍中。谈到科幻电影的前景,他表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科幻文学产生了大量值得拍成电影的经典,有本子有技术,但科幻产业联合还需要耐心整合,还需要一些时间。当然,一向埋头写作的王晋康并不是要凑这个热闹,近两年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并不是王晋康喜欢的生活,“创作时间碎片化了,还挺苦恼的”。
王晋康相信,在这个剧变的时代,科幻文学在文学之林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他说:“主流文学是低头的文学,它关注的是脚下,是人类的现在和过去;而科幻文学是抬头的文学,它也关注脚下,但更关注天空,关注人类的未来。关键是: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未来和现在的距离实在是太短啦。”
回顾走过的创作道路,王晋康坦言:自己作为“圈外人”半只脚踏进文学圈,纯属“命运的拨弄”。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王晋康,本业是一名工科工程师,虽然爱好文学,但多年来一直将其默藏于心。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也爱胡思乱想。那时经常听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比如说一个寺庙里的小和尚为了躲避恶和尚的迫害,跑到天上,住在七彩云里面,对这种境界很是向往。忽然从物理知识上得知,七彩颜色(的产生)原来只是由于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当时我很失望,七彩的大自然忽然就被解构了,变成了干巴巴的物理公式和物理数据。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了科学内在的震撼力。我们看到的乱七八糟的世界,原来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机理,具有一种简洁的美。”
在王晋康的叙述中,原来他写的小说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主流小说。1992年,抵挡不住10岁儿子每晚都缠着他讲故事,讲完肚子里存货的王晋康开始现编现卖,给儿子讲起自己编的科幻故事,没想到儿子听得兴致勃勃,并称赞“比书里的故事还好”,儿子觉得很好,他就把它写出来。写完之后,他并不知道中国有没有科幻杂志,当时的科幻文学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除了《科幻世界》艰难地生存下来,其余的科幻刊物均停刊。
有一次,王晋康在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名为《科幻世界》的杂志,他记下投稿地址,寄出了其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那时候科幻杂志的稿源比较缺乏,《亚当回归》很快就发表了,并且当年就获奖,那时他已经45岁了。让他意外的是,这部作品当年(1993年)便获得了全国科幻征文的首奖。后来又获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王晋康就此踏上了科幻小说家的道路。至今,儿子有时还会在他面前开玩笑,“您这个科幻作家可是我培养出来的!”
为何能保持旺盛的想象力?王晋康将原因归于“没有陷入日常生活之中,让我继续保持了胡思乱想的可能”。当时小说稿費很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一双儿女需要抚养,王晋康一家日子过得很清贫。“现在回想起来,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爱人,她在物质上从来没有过怨言,默默支持着我的创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晋康的作品以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最新科学发现为特色,为科幻迷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的科幻世界之窗,并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命运的理性思考。1997年,科学界发生了两件大事,让王晋康感慨万分,深感“人类的大变即将来临”。其一是1997年5月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棋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其二,便是世界第一只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的诞生。
“人类的繁衍,是上帝最核心的机密,却在今天被人类改写。”王晋康在感慨的同时,陆续写下了《类人》《生命之歌》等作品。王晋康的作品风格在科幻文学圈里独树一帜,富有思辨色彩和哲学意蕴。他解释说:“年轻作家是站在未来看未来,一些中年作家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我因为我的岁数难免身上带着旧传统旧观念旧道德旧感情,使我不能像其他年轻作家那样在幻想天地中尽情飞翔,所以我的作品大多都是站在过去看未来。”
王晋康坦言,若论科技知识,他10多年前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因为我并不是学者,也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个爱踮起脚尖看未来的普通人。”
对于科学与科幻的关系,王晋康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幻文学不刻意强调科普功能,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一次讲坛活动上,著名量子物理学家陈宇翱见到王晋康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您的科幻长大的。”随后的论坛演讲中,他还信手拈来地引用了王晋康一篇小说中的内容。王晋康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下来,不是为名利不是为金钱,只是缘于心中的科幻情结,是缘于科幻迷们为我送来的温馨和成就感。”
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个空白领域正吸引着人们来开拓”。王晋康也主动融入其中。2016年夏,他从文本创作的幕后走到台前,宣布携带自己百余部科幻IP,与南派泛娱公司合作,加入布局科幻电影的队伍中。谈到科幻电影的前景,他表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科幻文学产生了大量值得拍成电影的经典,有本子有技术,但科幻产业联合还需要耐心整合,还需要一些时间。当然,一向埋头写作的王晋康并不是要凑这个热闹,近两年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并不是王晋康喜欢的生活,“创作时间碎片化了,还挺苦恼的”。
王晋康相信,在这个剧变的时代,科幻文学在文学之林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他说:“主流文学是低头的文学,它关注的是脚下,是人类的现在和过去;而科幻文学是抬头的文学,它也关注脚下,但更关注天空,关注人类的未来。关键是: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未来和现在的距离实在是太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