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美文学课作为英文专业的主导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那么这篇文章用以讲述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含义,可以让学习它的人对于英美文学史中的各大观点有所了解,并且体会到它的精髓所在,最后可以达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文化,对英美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英美文学;人文精神;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人文精神”(humanism),用汉语有两种叫法,分别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人文精神体系,当时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精华影响着欧洲人。人文精神是人类所追求的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想要达到理想的人格而想象出来的,人文精神的产生为人类实现理想中的人格奠定了基础。读过英美的文学书籍,大家会发现写的都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方面的知识。
一、英美文学史上人文精神的内在含义
人文精神就是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英美文学史中大部分人的理念是将科技学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使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更大的意义。人类想要人文贯穿于人的思想文化与言行举止当中。人文精神注重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将自己的潜能开发到极致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大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使自身的状态达到巅峰,达到理想状态,发生质的飞越。
人文精神比较关注的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一些真理,还有生命当中的幸运或者不幸,人的性格上的特殊点跟主体精神都是人文精神想要的。人文性的内涵被知名人士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中有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科学精神(理性)还有人类对于生活上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追求(超越性)。超越性是对于他人的有价值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他人的成功给予鼓励,尊重他人对社会和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中国历代的传统文化趋近于实际和伦理,主要是把人类之间的交际关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中国人将更多的视线放到了交际关系上面,这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特点,却不看重人类之间心灵的透视。西方的人文文化注重于宗教和哲学,崇拜的是上帝。在英美的文化中我们仔细研究过后,发现他们把人与人的天性还有对于社会的美好追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西方在历史意义上的文学,都受到了古罗马征服态度还有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在西方更加注重的是个性的成长。西方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自身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二、英美文学史上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发展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迹,创造出来无数个在之前都无法想象的历史的结晶。人文精神的表现和传播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的,艺术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在这个世界上,之后被人类所延续。艺术的存在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在的各种艺术表演中历史被演绎的完美与真实,充分证明了艺术对于历史来说的价值。艺术将历史重演的时候正是人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的时候,是人类进步的时候。艺术在与人类的进步当中与历史同在,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英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英国文学是以浪漫为主题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与看法。许多有名的文学家出现在了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作为其中的代表,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她的文学作品当中充满了爱与美,善良与仁义。英国文学作品能够引领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意境,那感觉是美好的,可以感觉到自己有了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每一个人,热爱每一件事的决心。
2.美国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读过美国文学作品的人会知道,他们提倡的是个性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美国文学流行写诗,诗中的内容多表达人民要自由,给予人民力量,给予人民走实现自由之路的热情。通过诗歌表达并传递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英国文学的诗歌写作风格最终是被华尔特·惠特曼打破,成功的创造出了以自由为中心来写的自由体诗,有了新的突破,也是英国文学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具特点的小说家中的一位,他主要写的是历险小说,同时也致力于伟大艺术的探索事业,充分表现出了美国文学史上追求自由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的发源和中国不同,其中罗马、雅典等西方国家都处于地中海的沿岸地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空间都是受到自然界限制的,这些国家的人民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他们充分的利用海洋作为载体,频繁的与外界流动和交流,最终成就了发达的商贸行业,也正是这种特有深受希伯来超越意识、古罗马征服态度和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他们所崇拜的是上帝。在他们的心里人和大自然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他们所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的独立性。他们要征服自然,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标榜。他们这种与自然的關系的对立和疏离等态度体现到了诗歌当中,从此形成了和中国诗歌截然相反的魅力和情趣。西方的文学作品当中的自然观都是立于人与物而分离开来的自然,或是被神化以后的自然。
参考文献:
[1]彭丹.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青年文学家,2018,(6).
[2]郭卫华. 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北方文学. 2017(18)
[3]徐川克,陈巍.高校素描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问题[J].人民论坛.2015(33)
关键词:英美文学;人文精神;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人文精神”(humanism),用汉语有两种叫法,分别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人文精神体系,当时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精华影响着欧洲人。人文精神是人类所追求的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想要达到理想的人格而想象出来的,人文精神的产生为人类实现理想中的人格奠定了基础。读过英美的文学书籍,大家会发现写的都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方面的知识。
一、英美文学史上人文精神的内在含义
人文精神就是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英美文学史中大部分人的理念是将科技学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使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更大的意义。人类想要人文贯穿于人的思想文化与言行举止当中。人文精神注重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将自己的潜能开发到极致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大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使自身的状态达到巅峰,达到理想状态,发生质的飞越。
人文精神比较关注的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一些真理,还有生命当中的幸运或者不幸,人的性格上的特殊点跟主体精神都是人文精神想要的。人文性的内涵被知名人士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中有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科学精神(理性)还有人类对于生活上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追求(超越性)。超越性是对于他人的有价值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他人的成功给予鼓励,尊重他人对社会和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中国历代的传统文化趋近于实际和伦理,主要是把人类之间的交际关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中国人将更多的视线放到了交际关系上面,这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特点,却不看重人类之间心灵的透视。西方的人文文化注重于宗教和哲学,崇拜的是上帝。在英美的文化中我们仔细研究过后,发现他们把人与人的天性还有对于社会的美好追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西方在历史意义上的文学,都受到了古罗马征服态度还有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在西方更加注重的是个性的成长。西方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自身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二、英美文学史上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发展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迹,创造出来无数个在之前都无法想象的历史的结晶。人文精神的表现和传播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的,艺术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在这个世界上,之后被人类所延续。艺术的存在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在的各种艺术表演中历史被演绎的完美与真实,充分证明了艺术对于历史来说的价值。艺术将历史重演的时候正是人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的时候,是人类进步的时候。艺术在与人类的进步当中与历史同在,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英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英国文学是以浪漫为主题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与看法。许多有名的文学家出现在了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作为其中的代表,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她的文学作品当中充满了爱与美,善良与仁义。英国文学作品能够引领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意境,那感觉是美好的,可以感觉到自己有了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每一个人,热爱每一件事的决心。
2.美国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读过美国文学作品的人会知道,他们提倡的是个性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美国文学流行写诗,诗中的内容多表达人民要自由,给予人民力量,给予人民走实现自由之路的热情。通过诗歌表达并传递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英国文学的诗歌写作风格最终是被华尔特·惠特曼打破,成功的创造出了以自由为中心来写的自由体诗,有了新的突破,也是英国文学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具特点的小说家中的一位,他主要写的是历险小说,同时也致力于伟大艺术的探索事业,充分表现出了美国文学史上追求自由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的发源和中国不同,其中罗马、雅典等西方国家都处于地中海的沿岸地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空间都是受到自然界限制的,这些国家的人民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他们充分的利用海洋作为载体,频繁的与外界流动和交流,最终成就了发达的商贸行业,也正是这种特有深受希伯来超越意识、古罗马征服态度和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他们所崇拜的是上帝。在他们的心里人和大自然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他们所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的独立性。他们要征服自然,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标榜。他们这种与自然的關系的对立和疏离等态度体现到了诗歌当中,从此形成了和中国诗歌截然相反的魅力和情趣。西方的文学作品当中的自然观都是立于人与物而分离开来的自然,或是被神化以后的自然。
参考文献:
[1]彭丹.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青年文学家,2018,(6).
[2]郭卫华. 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北方文学. 2017(18)
[3]徐川克,陈巍.高校素描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问题[J].人民论坛.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