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美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ha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美文学课作为英文专业的主导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那么这篇文章用以讲述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含义,可以让学习它的人对于英美文学史中的各大观点有所了解,并且体会到它的精髓所在,最后可以达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文化,对英美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英美文学;人文精神;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人文精神”(humanism),用汉语有两种叫法,分别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人文精神体系,当时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精华影响着欧洲人。人文精神是人类所追求的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想要达到理想的人格而想象出来的,人文精神的产生为人类实现理想中的人格奠定了基础。读过英美的文学书籍,大家会发现写的都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方面的知识。
  一、英美文学史上人文精神的内在含义
  人文精神就是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英美文学史中大部分人的理念是将科技学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使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更大的意义。人类想要人文贯穿于人的思想文化与言行举止当中。人文精神注重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将自己的潜能开发到极致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大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使自身的状态达到巅峰,达到理想状态,发生质的飞越。
  人文精神比较关注的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一些真理,还有生命当中的幸运或者不幸,人的性格上的特殊点跟主体精神都是人文精神想要的。人文性的内涵被知名人士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中有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科学精神(理性)还有人类对于生活上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追求(超越性)。超越性是对于他人的有价值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他人的成功给予鼓励,尊重他人对社会和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中国历代的传统文化趋近于实际和伦理,主要是把人类之间的交际关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中国人将更多的视线放到了交际关系上面,这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特点,却不看重人类之间心灵的透视。西方的人文文化注重于宗教和哲学,崇拜的是上帝。在英美的文化中我们仔细研究过后,发现他们把人与人的天性还有对于社会的美好追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西方在历史意义上的文学,都受到了古罗马征服态度还有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在西方更加注重的是个性的成长。西方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自身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二、英美文学史上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发展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迹,创造出来无数个在之前都无法想象的历史的结晶。人文精神的表现和传播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的,艺术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在这个世界上,之后被人类所延续。艺术的存在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在的各种艺术表演中历史被演绎的完美与真实,充分证明了艺术对于历史来说的价值。艺术将历史重演的时候正是人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的时候,是人类进步的时候。艺术在与人类的进步当中与历史同在,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英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英国文学是以浪漫为主题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与看法。许多有名的文学家出现在了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作为其中的代表,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她的文学作品当中充满了爱与美,善良与仁义。英国文学作品能够引领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意境,那感觉是美好的,可以感觉到自己有了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每一个人,热爱每一件事的决心。
  2.美国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读过美国文学作品的人会知道,他们提倡的是个性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美国文学流行写诗,诗中的内容多表达人民要自由,给予人民力量,给予人民走实现自由之路的热情。通过诗歌表达并传递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英国文学的诗歌写作风格最终是被华尔特·惠特曼打破,成功的创造出了以自由为中心来写的自由体诗,有了新的突破,也是英国文学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具特点的小说家中的一位,他主要写的是历险小说,同时也致力于伟大艺术的探索事业,充分表现出了美国文学史上追求自由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的发源和中国不同,其中罗马、雅典等西方国家都处于地中海的沿岸地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空间都是受到自然界限制的,这些国家的人民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他们充分的利用海洋作为载体,频繁的与外界流动和交流,最终成就了发达的商贸行业,也正是这种特有深受希伯来超越意识、古罗马征服态度和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他们所崇拜的是上帝。在他们的心里人和大自然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他们所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的独立性。他们要征服自然,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标榜。他们这种与自然的關系的对立和疏离等态度体现到了诗歌当中,从此形成了和中国诗歌截然相反的魅力和情趣。西方的文学作品当中的自然观都是立于人与物而分离开来的自然,或是被神化以后的自然。
  参考文献:
  [1]彭丹.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青年文学家,2018,(6).
  [2]郭卫华. 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北方文学. 2017(18)
  [3]徐川克,陈巍.高校素描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问题[J].人民论坛.2015(33)
其他文献
摘 要:穆太奈比是阿拉伯民族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名声响彻阿拉伯世界,其诗作也深刻影响了阿拉伯文坛。穆太奈比诗歌题旨丰富,其中献给赛夫·道莱的八十余首赞颂诗被认为是其诗歌的精华,而赞颂“哈岱斯红堡之战”的“国王颂”被认为是颂诗的典范。本文选取诗人代表作“国王颂”,通过美学角度对其加以分析,认为其诗性美感体现在叙事美、修辞美、动态美和音乐美。  关键词:穆太奈比;“国王颂”;诗性美感  作者简介:王宇
摘 要:美国桂冠诗人娜塔莎·特雷瑟维(1966—)是美国当代重要非裔女诗人之一,至今已发表五部作品。在其获得科尼姆诗歌奖的首部诗集《家庭工作》中,特雷瑟维展现了对黑人的工作与家庭生活细节的捕捉与反思。由于该部诗集展现了非裔人群在不同空间中的不同行为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家庭工作》中非裔人群的空间选择,探究其民族生存状态及文化特征。非裔人群对黑人社区和大自然的空间选择,反映出他们即使面对严酷的社会
摘 要:母爱作为母性的重要参数,一直都是母亲身份的重要伦理标准。然而,当代美国作家玛丽·戈登在她的小说《人与天使》中对母爱这一伦理标准进行了质疑,塑造了众多的母亲形象,打破了母爱的传统观念,为母亲身份的重新构建发出了独特的声音。本文将深入探析该小说所体现的母爱的错位性,从而深刻体会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及母亲身份的多重性。  关键词:《人与天使》;母爱;错位性;母性  作者简介:张咪(1992.4-),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 subfamily chemokine receptor3,CXCR3)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HO-1)基因联合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摘 要:《追风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展开了一场有关于人性和宗教等级的讨论与反思。通过描述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以及情感轨迹,向读者逐渐渗透在宗教等级之下人性的扭曲。深受宗教思想荼毒的阿米尔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身体是相对自由的,但思想却被牢牢禁锢着,以至于将他人性的阴暗面暴露了出来。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埋下了罪恶的种子,这一切可能会有天生的性格使然,但却脱离不了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熏染。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于1919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毛姆一直以来是被中国文学界低估的作家,其91岁的人生在文学、戏剧创作领域,为世人留下很多经典的著作。本文将就《月亮与六便士》叙事视角进行研究。  作家毛姆一生经历丰富、游历广泛。为其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毛姆出生于法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