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它对于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做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2 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
解、传授新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做“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3 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
艺术形式
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笔者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
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加德纳所说的“我们是采用认知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这句话了。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
5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5.1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逻辑来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应有相应的目标,在目标达成后才进入下一环节;教学环节间的过度与衔接要自然和流畅。
5.2 探究点的选择
现在二期课改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所以要在课堂探究上多做些研究。主要要注意:1)这一个点要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探究;2)在探究中要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3)探究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4)探究尽可能要有合作学习的过程。
5.3 设问的设计
要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是关键。设问的设计要注意:1)要有思维深度;2)设问的指向性要明确,能让学生围绕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思维;3)设问不能太难,要在学生思考后能答得出。
5.4 方法的指导
方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方法,才能提高能力。在方法教育中应注意:1)要强化一般方法,一般方法通常是普适的方法,而那些技巧性的方法适用范围很小,没有典型性,技巧性的方法只是在竞赛辅导时才是重点,而一般课堂教学中应以一般方法为主要线索;2)方法要有可操作性;3)方法要在学生亲身体验后才能掌握。
5.5 难点的突破
1)难点处要抓准;2)难点处要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好能亲身体验一下;3)课上抓住学生冒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4)有的难点应该在课的前面作好铺垫。
6 选用适合于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
课堂器乐教学的特点:1)集体训练,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教学不同,以群体训练为主要形式;2)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课堂器乐教学已是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不能长时间地单独进行乐器演奏技能训练。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音高固定、简单易学。1)音高固定。课堂器乐教学应尽量少用非固定音高的乐器。中学阶段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多,如果选择非固定音高的乐器,那么单单调音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选用音高固定的乐器,则会大大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此外,运用音高固定的乐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音高概念。2)简单易学。课堂器乐教学一般不宜选用演奏技能过于复杂的乐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乐器,提高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素质。因此,选择简单易学的乐器,既能使学生易于感受到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乐趣,又有助于教师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杨店子初级中学)
1 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做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2 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
解、传授新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做“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3 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
艺术形式
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笔者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
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加德纳所说的“我们是采用认知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这句话了。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
5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5.1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逻辑来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应有相应的目标,在目标达成后才进入下一环节;教学环节间的过度与衔接要自然和流畅。
5.2 探究点的选择
现在二期课改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所以要在课堂探究上多做些研究。主要要注意:1)这一个点要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探究;2)在探究中要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3)探究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4)探究尽可能要有合作学习的过程。
5.3 设问的设计
要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是关键。设问的设计要注意:1)要有思维深度;2)设问的指向性要明确,能让学生围绕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思维;3)设问不能太难,要在学生思考后能答得出。
5.4 方法的指导
方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方法,才能提高能力。在方法教育中应注意:1)要强化一般方法,一般方法通常是普适的方法,而那些技巧性的方法适用范围很小,没有典型性,技巧性的方法只是在竞赛辅导时才是重点,而一般课堂教学中应以一般方法为主要线索;2)方法要有可操作性;3)方法要在学生亲身体验后才能掌握。
5.5 难点的突破
1)难点处要抓准;2)难点处要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好能亲身体验一下;3)课上抓住学生冒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4)有的难点应该在课的前面作好铺垫。
6 选用适合于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
课堂器乐教学的特点:1)集体训练,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教学不同,以群体训练为主要形式;2)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课堂器乐教学已是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不能长时间地单独进行乐器演奏技能训练。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音高固定、简单易学。1)音高固定。课堂器乐教学应尽量少用非固定音高的乐器。中学阶段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多,如果选择非固定音高的乐器,那么单单调音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选用音高固定的乐器,则会大大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此外,运用音高固定的乐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音高概念。2)简单易学。课堂器乐教学一般不宜选用演奏技能过于复杂的乐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乐器,提高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素质。因此,选择简单易学的乐器,既能使学生易于感受到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乐趣,又有助于教师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杨店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