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育老师要凭借体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力求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指做事有效果、有效益。体育课堂教学有没有效果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没有获得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课堂
一、践行陶行知思想,打造有“魂”的学校文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在陶行知看来,人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这个文化需要教育创造。教育必须首先是一种类型的文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人格魅力、“生活教育”的思想活力、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以及注重实践的教学做合一、尊重劳动的乡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民主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和科学方法论。要热爱、尊重和理解陶行知;要带动和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究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善于发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改革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创新,通过深入持久的学陶、研陶、践陶活动,实现课堂教学转型、育人模式转变,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须以作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探寻出路。”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就是结合教学实际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把理论学习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进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我们努力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陶花”在“责任校园文化”的孕育中怒放。“责任教育”有这样美好的愿景:让学校成为学生期待的地方,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成为师生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能给孩子留下生命历程中最美好的记忆。让教师自信乐观、心系学生、自觉成长,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让学生热爱学习、兴趣广泛、善于合作、充满阳光;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丰富体验、快乐展示的天地。在理论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领悟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其“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等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有效的课堂在于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改革旧教育,创建新教育,竭尽心力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在体育思想上另辟蹊径,倡导“坚强之体魄”、“健康之堡垒”的革新精神,并把体育融于“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之中,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既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遗产之大成,又开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之先河。进入21世纪,人们对陶行知教育及评价思想的相关研究日益升温,同样体育界学者也对陶行知体育思想进行了探究。但学者们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陶行知教育及体育思想的认识、其给予当今各类教育的启示、对其教育思想的评价等方面,而对陶行知自身教育及体育评价思想却极少涉足,忽视陶行知教育及体育评价思想在近代教育评价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修养,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陶行知先生对课堂趣味性的作用作过如下形象的描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后又谈到“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陶先生这些话都是相当精辟且发人深省的。不少历史与社会课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喜欢学习本门学科的同学的成绩普遍要比那些不喜欢本门学科同学的成绩要好,这种现象在情感变化较大的初中生中尤其普遍。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精神息息相通。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理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对当今大力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实践,努力把课程理想变为理想的课程,把课改的理想变为课改的现实。良好的开端是获得更大成功的开始,今后,我们将以“提升学生、发展教师、满意家长”为宗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望学校成为“学生自主提升、教师自行发展、家长自然满意”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黄家芝.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生命课堂.2007-01-02.
[2]黄璐.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2013-10-31.
[3]童海斌.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有效课堂思考与实践.2011-01-20.
[4]屈鑫淼.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中体育评价思想的衍射.2013-04-06.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课堂
一、践行陶行知思想,打造有“魂”的学校文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在陶行知看来,人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这个文化需要教育创造。教育必须首先是一种类型的文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人格魅力、“生活教育”的思想活力、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以及注重实践的教学做合一、尊重劳动的乡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民主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和科学方法论。要热爱、尊重和理解陶行知;要带动和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究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善于发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改革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创新,通过深入持久的学陶、研陶、践陶活动,实现课堂教学转型、育人模式转变,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须以作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探寻出路。”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就是结合教学实际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把理论学习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进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我们努力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陶花”在“责任校园文化”的孕育中怒放。“责任教育”有这样美好的愿景:让学校成为学生期待的地方,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成为师生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能给孩子留下生命历程中最美好的记忆。让教师自信乐观、心系学生、自觉成长,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让学生热爱学习、兴趣广泛、善于合作、充满阳光;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丰富体验、快乐展示的天地。在理论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领悟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其“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等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有效的课堂在于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改革旧教育,创建新教育,竭尽心力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在体育思想上另辟蹊径,倡导“坚强之体魄”、“健康之堡垒”的革新精神,并把体育融于“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之中,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既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遗产之大成,又开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之先河。进入21世纪,人们对陶行知教育及评价思想的相关研究日益升温,同样体育界学者也对陶行知体育思想进行了探究。但学者们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陶行知教育及体育思想的认识、其给予当今各类教育的启示、对其教育思想的评价等方面,而对陶行知自身教育及体育评价思想却极少涉足,忽视陶行知教育及体育评价思想在近代教育评价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修养,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陶行知先生对课堂趣味性的作用作过如下形象的描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后又谈到“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陶先生这些话都是相当精辟且发人深省的。不少历史与社会课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喜欢学习本门学科的同学的成绩普遍要比那些不喜欢本门学科同学的成绩要好,这种现象在情感变化较大的初中生中尤其普遍。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精神息息相通。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理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对当今大力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实践,努力把课程理想变为理想的课程,把课改的理想变为课改的现实。良好的开端是获得更大成功的开始,今后,我们将以“提升学生、发展教师、满意家长”为宗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望学校成为“学生自主提升、教师自行发展、家长自然满意”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黄家芝.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生命课堂.2007-01-02.
[2]黄璐.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2013-10-31.
[3]童海斌.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有效课堂思考与实践.2011-01-20.
[4]屈鑫淼.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中体育评价思想的衍射.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