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强调的是情感的重要作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想彰显独立的心理特征,对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很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从情感入手,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教育中如何做到动之以情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做法。
【关键词】 动之以情 温言细语 宽容 关怀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感情。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的重要作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想彰显独立的心理特征,对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很反感。因此,教师如果能使用“动之以情”的教育手段,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则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动之以情,润物无声”呢?以下就是相应的做法极其效果。
一、温言细语情暖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思想教育也是如此。教师教育这些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这就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育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总会有犯错的时候。当学生有错的时候,我们是漠然视之还是厉言苛责?漠然视之,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也让学生觉得教师根本不关心他,有的甚至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发不可收拾。厉言苛责,学生要么是畏惧有之,要么是叛逆对峙,要么是阳奉阴违,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当学生犯错找其谈心的时候,不妨把声音压低一点,把语调放柔和一点,把话语说得委婉一点,使学生找到 “自己还可以”的感觉,让学生在温言细语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
二、宽容以待情动心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不能光靠几句温婉的语言,还要在处理事件的时候示之以宽容。唯其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善意。
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看,采取宽容的态度,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当然,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给学生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这样学生还会还教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英语教师曾经向我告状,说班上的叶青(化名)上课时看课外书。刚好,段考一的成绩出来,叶青的英语退步了。我让全班学生写学习总结。叶青在总结里慨叹自己的英语成绩不佳。我灵机一动,决定不去责备他,而是在其总结后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把英语课堂上看课外书的时间全部用来听课、做练习,英语成绩肯定会有很大的飞跃。”两天后,我就收到了他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说很感激我没有对他进行批评也没有找他过级室谈话,保全了他的自尊,很感激我的宽容,并且保证从今以后一定认真学习。果然,其后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承诺,在段考二中,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及时关怀情满心间
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感情意向上处处感激教师的付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要求教师时刻不忘对学生给予关怀。对学生的关怀应该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不要等到学生做出成绩或犯错后你才去关怀他。只有在平时真心真意地对待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动态到身体健康,从语言到行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怀,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真诚的付出。有了教师真诚的付出,孩子就知道了爱;有了爱的滋養,才会生出理解;有了理解,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班上有一个男孩子,整日懒懒散散,无心向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每次我找他谈话,他总是把头扭向一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无动于衷,有时候还有些灰心地说:“老师,我就这样的了,再努力也是白费劲。”有一天我翻看学校2009年的期刊——《繁星》,发现了他的文章。我便在班上宣读了此文,并肯定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在座位上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偶尔抬起头来,眼睛里却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从这一天开始,他渐渐地认真起来。在他的随笔中,他告诉我:“这是我初一时写的一篇文章,想不到还有人记得,更想不到老师会在班上朗读……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很感谢老师您给我的关怀,从现在开始,我要找回自己,重新追求我的梦想。”在学生濒临绝望的时刻,教师及时的肯定就是黑暗中的一束曙光,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
总之,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动之以情则是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大利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能有效地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唤醒每一个学生沉睡的良知和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的发展。
【关键词】 动之以情 温言细语 宽容 关怀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感情。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的重要作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想彰显独立的心理特征,对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很反感。因此,教师如果能使用“动之以情”的教育手段,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则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动之以情,润物无声”呢?以下就是相应的做法极其效果。
一、温言细语情暖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思想教育也是如此。教师教育这些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这就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育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总会有犯错的时候。当学生有错的时候,我们是漠然视之还是厉言苛责?漠然视之,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也让学生觉得教师根本不关心他,有的甚至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发不可收拾。厉言苛责,学生要么是畏惧有之,要么是叛逆对峙,要么是阳奉阴违,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当学生犯错找其谈心的时候,不妨把声音压低一点,把语调放柔和一点,把话语说得委婉一点,使学生找到 “自己还可以”的感觉,让学生在温言细语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
二、宽容以待情动心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不能光靠几句温婉的语言,还要在处理事件的时候示之以宽容。唯其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善意。
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看,采取宽容的态度,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当然,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给学生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这样学生还会还教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英语教师曾经向我告状,说班上的叶青(化名)上课时看课外书。刚好,段考一的成绩出来,叶青的英语退步了。我让全班学生写学习总结。叶青在总结里慨叹自己的英语成绩不佳。我灵机一动,决定不去责备他,而是在其总结后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把英语课堂上看课外书的时间全部用来听课、做练习,英语成绩肯定会有很大的飞跃。”两天后,我就收到了他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说很感激我没有对他进行批评也没有找他过级室谈话,保全了他的自尊,很感激我的宽容,并且保证从今以后一定认真学习。果然,其后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承诺,在段考二中,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及时关怀情满心间
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感情意向上处处感激教师的付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要求教师时刻不忘对学生给予关怀。对学生的关怀应该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不要等到学生做出成绩或犯错后你才去关怀他。只有在平时真心真意地对待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动态到身体健康,从语言到行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怀,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真诚的付出。有了教师真诚的付出,孩子就知道了爱;有了爱的滋養,才会生出理解;有了理解,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班上有一个男孩子,整日懒懒散散,无心向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每次我找他谈话,他总是把头扭向一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无动于衷,有时候还有些灰心地说:“老师,我就这样的了,再努力也是白费劲。”有一天我翻看学校2009年的期刊——《繁星》,发现了他的文章。我便在班上宣读了此文,并肯定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在座位上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偶尔抬起头来,眼睛里却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从这一天开始,他渐渐地认真起来。在他的随笔中,他告诉我:“这是我初一时写的一篇文章,想不到还有人记得,更想不到老师会在班上朗读……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很感谢老师您给我的关怀,从现在开始,我要找回自己,重新追求我的梦想。”在学生濒临绝望的时刻,教师及时的肯定就是黑暗中的一束曙光,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
总之,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动之以情则是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大利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能有效地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唤醒每一个学生沉睡的良知和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