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频发的国际热点问题吸引着大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如何正确引介和评析国际热点问题,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是一个迫切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基于此,探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中国际热点评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定将裨益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国际热点 理论学习 教学模式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109027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0-0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畛域和教育价值。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重点提到,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情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国际形势的水平,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有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基础”和“世界眼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中更是强调,要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點,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教学中,既要承担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和解读国际问题的任务,又要积极培育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国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国际问题评析与基本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定将裨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热点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的相关性
大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要求。对容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来说,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十分关键。通过国际热点探讨从而习得相关理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所谓“热点”,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界定的,即“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1] 当然,就“国际热点”而言,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引人注目的问题或存在引人注目的地方。
作为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它之所以能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热点频发是吸引学生选择《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学习的主要动因。在近三年的授课中,仅就学生选课原因的调查中,87%以上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缘于对频发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的理论诉求。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热点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多多少少受到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利比亚局势动荡和石油价格飚升等。对国际热点的关注不再是一些职业外交家和决策者们的专属领域,它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关注热焦点。如有人统计,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品中不同程度地渗入了国际问题的用语。人们利用国际关系术语评述国内事件和人际关系,足以印证国际热点对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影响。[2]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他国经贸交流的扩大和密切化,信息获取途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热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国际问题研究正成为“显学”。[3]但是,相对于西方相关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的影响相对式微。因此,对我国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来说,探讨和推广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教学模式定有深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一是现实性强。主要涉及的是当代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二是课程的理论性强。通过课程的学习,探讨国际问题的共性和差异性,表象及深层原因,对国际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一些合理预测,并进而揭示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三是综合性强。不仅包括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诸学科,还涉及历史、哲学、地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四是政策性强。即国际热点问题涉及到各国的对外政策,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能回避也不能信口开河,需要根据事实和材料来分析,根据某一问题涉及到的有关方面的态度来判断,根据某一问题的历史发展来预测。[4]对国际热点的解读,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很强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门主要以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因此,国际热点问题评析是促动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和方法传播的动力和有效手段之一。正是基于此,无论是“98方案”还是“05方案”,都把这门课程列为大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课程之一。但面临的挑战是,在西方相关理论占强势的今天,如何在大学生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的基本理念,这不仅是知识积累和理论跟进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问题。
二、国际热点探讨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路径
在进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国际热点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这是课程开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目的所在。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想引介热点案例又想将理论讲透,能让学生掌握,这需要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授课模式。即如何有效实现在热点评析中实现理论学习,在理论讲解中适度运用国际热点案例等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通过“一例多用”和多种理论分析的辩识,明晰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的独特意蕴和价值。任何理论学习都是艰苦和枯燥的,仅仅进行讲授式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而且无法识别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这也是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受欢迎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学中需要多种方法的共用。同时,教育部规定本课程为32学时。但是,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一般有效的课堂教学时数不超过28学时,时间相当紧迫。而且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学科跨度大、国际热点频仍,变化速度快等,短时间内要想对每一个理论内容的学习都辅之以新的国际热点案例显然是不现实的。基于此,在备课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国际热点案例,并对这些案例反复使用,从不同角度予以解读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对任何国际热点问题的探讨,都不可能用经济、政治或文化理论的某一方面就能说清楚,需要多角度、多视野分析,这些特点为热点案例的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也为理论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场所。更为关键的是,节省了教学案例介绍和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
比如“美国出兵伊拉克”这一热点问题就可以在多个章节运用。通过这个案例,在“世界政治”一章中,可以说明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藉此对整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予以梳理、了解和比较;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展开深入分析,并让学生讨论“人权高于主权”论调提出的背景及危害等等,从而对国际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而在“世界经济”一章中也同样可使用此案例,通过说明美国出兵的目的在于控制中东的石油“阀门”,给学生分析石油政治与石油经济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国际经济政治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化”等理论命题的讨论。通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解释的比较,使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纠正只认为西方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片面认识;同时,在“美国”一章中,利用这一热点可以详细讨论美国的外交战略及政策。通过多次多角度运用,使学生意识到国际关系学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研究视角的任何转化都需要理论的跟进。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问题,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贡献思想火花,加强大学生解读国际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运用的能力和积极性。
其次,让学生自己准备国际热点材料并讲解,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辅导和引导。由于公共课上课人数相对较多,因此,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是需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的。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授课的内容及特点,让学生在课后准备要涉及的国际热点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并做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进行总结概括及理论提升。从实践教学过程看,许多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而且觉得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动者。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分组讨论和定期轮换的方法之外,在授课超过三分之一时间后,布置期中作业,其中选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用300-500字归纳某一国际热点问题,之后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关注热点和归纳、整理与介绍热点的能力,同时训练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在资料收集和论文写作中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消除疑惑的过程中,又对理论有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谈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关注问题的多次解读,让他们觉得十分有意义而且学习到了知识。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授课素材。同时,在评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理论分析盲点等,在和他们一起讨论中,能起到相互学习和促进的积极效果。
再则,通过国际热点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学习。视频资料往往具有容量大,主题鲜明,直观生动等特点。学生都喜欢看视频资料,建议适当地播放一些视频文件。近年来采用视频材料教学的实践也证明,适当合理地运用视频资料对授课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在选择视频文件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视频资料要长短适度,不能太长,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也不能太短,学生根本进入不了思考状态。一般的长度大概以约10分钟为宜,留下更多讲解和讨论时间。二是播放的内容相对要新,有权威性。比如选择在我国中央二台刚播放过的热门议题“大国崛起”的视频,许多学生看了部分资料后对国际问题兴趣大增,纷纷自找机会看其余的内容。为宣传和实施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战略举措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三是要精选与理论学习关系密切的内容,资料的主题要突出。比如我只选取了“大国崛起”中部分内容: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行为体——美国的资料以及最后一集“大道行思”部分。通过视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讨论国家利益、综合国力、世界体系、国际战略、国际格局等相关概念;讨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观等理论性议题,特别是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问题等做了集中的交流。通过反思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让学生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此外,由教师介绍国际热点,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国际热点。比如我们在许多地方会涉及到“和平演变”问题。我在课堂给学生就介绍了些美国媒体的特点,告诉他们在美国媒体制作人中,左翼思想的人都是没有的;介绍西方思想影响下的乌克兰等国家的“颜色革命”的后果;另外,通过介绍美国外交中的文化特点,这样就围绕“意识形态与外交”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对西方在文化外交藉口下推行其政治经济目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学习,使学生明白了西方“民主外交”、“人权外交”实质,增强了爱国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059)
[2]俞正梁等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序.(P1)
[3]谭秀英等.2006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5).(P69)
[4]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绪论.(P7)
作者简介:
亢升(1972-),男,华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国际热点 理论学习 教学模式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109027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0-0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畛域和教育价值。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重点提到,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情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国际形势的水平,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有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基础”和“世界眼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中更是强调,要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點,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教学中,既要承担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和解读国际问题的任务,又要积极培育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国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国际问题评析与基本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定将裨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热点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的相关性
大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要求。对容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来说,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十分关键。通过国际热点探讨从而习得相关理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所谓“热点”,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界定的,即“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1] 当然,就“国际热点”而言,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引人注目的问题或存在引人注目的地方。
作为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它之所以能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热点频发是吸引学生选择《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学习的主要动因。在近三年的授课中,仅就学生选课原因的调查中,87%以上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缘于对频发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的理论诉求。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热点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多多少少受到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利比亚局势动荡和石油价格飚升等。对国际热点的关注不再是一些职业外交家和决策者们的专属领域,它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关注热焦点。如有人统计,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品中不同程度地渗入了国际问题的用语。人们利用国际关系术语评述国内事件和人际关系,足以印证国际热点对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影响。[2]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他国经贸交流的扩大和密切化,信息获取途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热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国际问题研究正成为“显学”。[3]但是,相对于西方相关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的影响相对式微。因此,对我国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来说,探讨和推广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教学模式定有深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一是现实性强。主要涉及的是当代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二是课程的理论性强。通过课程的学习,探讨国际问题的共性和差异性,表象及深层原因,对国际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一些合理预测,并进而揭示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三是综合性强。不仅包括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诸学科,还涉及历史、哲学、地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四是政策性强。即国际热点问题涉及到各国的对外政策,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能回避也不能信口开河,需要根据事实和材料来分析,根据某一问题涉及到的有关方面的态度来判断,根据某一问题的历史发展来预测。[4]对国际热点的解读,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很强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门主要以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因此,国际热点问题评析是促动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和方法传播的动力和有效手段之一。正是基于此,无论是“98方案”还是“05方案”,都把这门课程列为大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课程之一。但面临的挑战是,在西方相关理论占强势的今天,如何在大学生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的基本理念,这不仅是知识积累和理论跟进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问题。
二、国际热点探讨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路径
在进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国际热点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这是课程开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目的所在。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想引介热点案例又想将理论讲透,能让学生掌握,这需要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授课模式。即如何有效实现在热点评析中实现理论学习,在理论讲解中适度运用国际热点案例等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通过“一例多用”和多种理论分析的辩识,明晰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的独特意蕴和价值。任何理论学习都是艰苦和枯燥的,仅仅进行讲授式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而且无法识别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这也是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受欢迎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学中需要多种方法的共用。同时,教育部规定本课程为32学时。但是,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一般有效的课堂教学时数不超过28学时,时间相当紧迫。而且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学科跨度大、国际热点频仍,变化速度快等,短时间内要想对每一个理论内容的学习都辅之以新的国际热点案例显然是不现实的。基于此,在备课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国际热点案例,并对这些案例反复使用,从不同角度予以解读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对任何国际热点问题的探讨,都不可能用经济、政治或文化理论的某一方面就能说清楚,需要多角度、多视野分析,这些特点为热点案例的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也为理论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场所。更为关键的是,节省了教学案例介绍和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
比如“美国出兵伊拉克”这一热点问题就可以在多个章节运用。通过这个案例,在“世界政治”一章中,可以说明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藉此对整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予以梳理、了解和比较;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展开深入分析,并让学生讨论“人权高于主权”论调提出的背景及危害等等,从而对国际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而在“世界经济”一章中也同样可使用此案例,通过说明美国出兵的目的在于控制中东的石油“阀门”,给学生分析石油政治与石油经济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国际经济政治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化”等理论命题的讨论。通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解释的比较,使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纠正只认为西方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片面认识;同时,在“美国”一章中,利用这一热点可以详细讨论美国的外交战略及政策。通过多次多角度运用,使学生意识到国际关系学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研究视角的任何转化都需要理论的跟进。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问题,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贡献思想火花,加强大学生解读国际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运用的能力和积极性。
其次,让学生自己准备国际热点材料并讲解,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辅导和引导。由于公共课上课人数相对较多,因此,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是需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的。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授课的内容及特点,让学生在课后准备要涉及的国际热点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并做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进行总结概括及理论提升。从实践教学过程看,许多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而且觉得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动者。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分组讨论和定期轮换的方法之外,在授课超过三分之一时间后,布置期中作业,其中选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用300-500字归纳某一国际热点问题,之后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关注热点和归纳、整理与介绍热点的能力,同时训练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在资料收集和论文写作中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消除疑惑的过程中,又对理论有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谈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关注问题的多次解读,让他们觉得十分有意义而且学习到了知识。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授课素材。同时,在评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理论分析盲点等,在和他们一起讨论中,能起到相互学习和促进的积极效果。
再则,通过国际热点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学习。视频资料往往具有容量大,主题鲜明,直观生动等特点。学生都喜欢看视频资料,建议适当地播放一些视频文件。近年来采用视频材料教学的实践也证明,适当合理地运用视频资料对授课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在选择视频文件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视频资料要长短适度,不能太长,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也不能太短,学生根本进入不了思考状态。一般的长度大概以约10分钟为宜,留下更多讲解和讨论时间。二是播放的内容相对要新,有权威性。比如选择在我国中央二台刚播放过的热门议题“大国崛起”的视频,许多学生看了部分资料后对国际问题兴趣大增,纷纷自找机会看其余的内容。为宣传和实施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战略举措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三是要精选与理论学习关系密切的内容,资料的主题要突出。比如我只选取了“大国崛起”中部分内容: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行为体——美国的资料以及最后一集“大道行思”部分。通过视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讨论国家利益、综合国力、世界体系、国际战略、国际格局等相关概念;讨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观等理论性议题,特别是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问题等做了集中的交流。通过反思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让学生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此外,由教师介绍国际热点,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国际热点。比如我们在许多地方会涉及到“和平演变”问题。我在课堂给学生就介绍了些美国媒体的特点,告诉他们在美国媒体制作人中,左翼思想的人都是没有的;介绍西方思想影响下的乌克兰等国家的“颜色革命”的后果;另外,通过介绍美国外交中的文化特点,这样就围绕“意识形态与外交”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对西方在文化外交藉口下推行其政治经济目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学习,使学生明白了西方“民主外交”、“人权外交”实质,增强了爱国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059)
[2]俞正梁等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序.(P1)
[3]谭秀英等.2006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5).(P69)
[4]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绪论.(P7)
作者简介:
亢升(1972-),男,华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