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人文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重“情”。通过科学人类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人文精神,人类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不打自垮。对于一个人来说,“科学素质”可作强身之道,而“人文素质”当是立身之本。“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是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的,它更接近于大象无形。因而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成功的数学教师,应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了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使学生徜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实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体验和感受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购物》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的一个单元,安排了买文具、买衣服、去商店、应找回多少钱等内容,还有一个“小小百货店”的游戏活动和一个“我们来当家”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教学板块的设置,力图通过揭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沟通与学生个体独特的经验,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新教材拒绝简单地给予知识,而更多的是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亲和力、影响力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知识获得与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蕴含于过程中,实现科学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整合,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形成发展的轨迹,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味、讨论、判断、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新教材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构建内容体系。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自主探究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广泛的体验与感受,尤其是对探索知识历程的体验。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与人文情感
人文性是从带有现实问题的学习材料中凸显出来的。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数学内容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和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教学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折射出人性的美丽。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1.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2.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都吃了几分之几,谁吃得多?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的渗透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发现科学原理的过程;安排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实例,如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从健康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塑料袋估算对本地区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建议,估算家庭日用水量总和与当地饮用水资源匹配情况等,以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调动学生关注科学世界,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构建学生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和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三、在知识整合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的把握与制订,要有一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大课堂教学观,要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这是一个不断收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建构的动态过程,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人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如使学生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谦虚谨慎、的而不同、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具有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上“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句联系起来想,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和建议?
生1: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生2: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果我国人口下降到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我国人民的生活不平将会更高,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更快。
生3:我们现在要珍惜每一分耕地。
……
我引导学生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分析,讨论我国耕地、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抓住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还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也让学生参与了社会问题大讨论。
比如学了“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受伤、丧生的人数制成统计图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又如教学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世界领先水平,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锋的思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当被视为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我们所担心的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也就不会出襾。在数学教学中,知识和方法以外人文精神的生成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且培养途径是多元的。让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乳汁”来哺育我们的下一代,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的,它更接近于大象无形。因而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成功的数学教师,应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了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使学生徜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实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体验和感受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购物》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教材的一个单元,安排了买文具、买衣服、去商店、应找回多少钱等内容,还有一个“小小百货店”的游戏活动和一个“我们来当家”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教学板块的设置,力图通过揭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沟通与学生个体独特的经验,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新教材拒绝简单地给予知识,而更多的是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亲和力、影响力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知识获得与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蕴含于过程中,实现科学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整合,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形成发展的轨迹,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味、讨论、判断、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新教材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构建内容体系。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自主探究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广泛的体验与感受,尤其是对探索知识历程的体验。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与人文情感
人文性是从带有现实问题的学习材料中凸显出来的。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数学内容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和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教学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折射出人性的美丽。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1.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2.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都吃了几分之几,谁吃得多?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的渗透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发现科学原理的过程;安排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实例,如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从健康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塑料袋估算对本地区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建议,估算家庭日用水量总和与当地饮用水资源匹配情况等,以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调动学生关注科学世界,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构建学生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和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三、在知识整合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的把握与制订,要有一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大课堂教学观,要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这是一个不断收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建构的动态过程,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人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如使学生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谦虚谨慎、的而不同、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具有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上“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句联系起来想,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和建议?
生1: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生2: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果我国人口下降到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我国人民的生活不平将会更高,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更快。
生3:我们现在要珍惜每一分耕地。
……
我引导学生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分析,讨论我国耕地、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抓住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还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也让学生参与了社会问题大讨论。
比如学了“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受伤、丧生的人数制成统计图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又如教学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世界领先水平,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锋的思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当被视为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我们所担心的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也就不会出襾。在数学教学中,知识和方法以外人文精神的生成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且培养途径是多元的。让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乳汁”来哺育我们的下一代,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