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就数学学科与规则意识的关系及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了探讨。
数学教学规则意识灵活应用
一、数学与规则
规则主要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共同遵守实现对某些事物在质量、数量或者方法、方式等面做出的固定要求。亦可以是人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可以进行追问自己行为是否恰当的一种规范。
数学中含有大量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是人们在数学长期发展以来,通过反反复复的实践总结而来,对一定范围的数学内容能够产生比较客观的反应。数学中的大量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亦是人们在进行运算,如平面图形体积、面积、或者四则运算等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是否存在正确性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某种程度而言,数学与规则均是一种标准,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首先,人们在数学当中需要遵守相应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等,亦需要遵守个别事物事先制定好的规范、规则。其次,数学中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等得到了广泛的、长时间的应用,而各种类型的规则的出现亦是为了被应用。再次,数学中产生各种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特点条件,各种类型的规则产生亦隨着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二、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定理一步一步地解题或证明,做到每步都要有定义或定理、法则作依据。通过加强数学定义、定理的应用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及其影响。例如,在学完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后,我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法则来计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则的意识,同时举例说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如判斷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514÷725=514×725=110;(2)25÷0=25×0=0
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发现:第(1)题中没有乘的倒数而计算错误;第(2)题中因为小学数学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第(2)题没有意义。像这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例题让学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同时还可渗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教育。
三、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我们数学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手头上还有比它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完全解决或者完全没有解决。要解决就要把更容易更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然后一般化地推广解决。”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充分揭示数学中定义、定理的内涵,刨根究底,才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学生日常所见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有什么特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为学习解决问题作了铺垫;接着,我出示几张只画一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你们猜这是什么?(瓶子)这是什么?(衣服)请你设法把它们剪下来。在巡视学生动手中发现:学生有的是先画出瓶子或衣服的另一半,再剪下来,有的是先对折后,再剪下来。学生剪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剪下来的更像;并且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动手剪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再观察判断刚才看到的天安门、蝴蝶、树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这时,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再让他们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全班进行交流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这样使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
像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概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规则、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规则意识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素质,更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老师应该引以重视。在数学课上,老师要注意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做到遵守规则,最终实现习惯成自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英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数学教学规则意识灵活应用
一、数学与规则
规则主要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共同遵守实现对某些事物在质量、数量或者方法、方式等面做出的固定要求。亦可以是人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可以进行追问自己行为是否恰当的一种规范。
数学中含有大量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是人们在数学长期发展以来,通过反反复复的实践总结而来,对一定范围的数学内容能够产生比较客观的反应。数学中的大量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亦是人们在进行运算,如平面图形体积、面积、或者四则运算等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是否存在正确性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某种程度而言,数学与规则均是一种标准,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首先,人们在数学当中需要遵守相应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等,亦需要遵守个别事物事先制定好的规范、规则。其次,数学中的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等得到了广泛的、长时间的应用,而各种类型的规则的出现亦是为了被应用。再次,数学中产生各种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法则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特点条件,各种类型的规则产生亦隨着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二、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定理一步一步地解题或证明,做到每步都要有定义或定理、法则作依据。通过加强数学定义、定理的应用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及其影响。例如,在学完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后,我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法则来计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则的意识,同时举例说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如判斷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514÷725=514×725=110;(2)25÷0=25×0=0
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发现:第(1)题中没有乘的倒数而计算错误;第(2)题中因为小学数学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第(2)题没有意义。像这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例题让学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同时还可渗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教育。
三、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我们数学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手头上还有比它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完全解决或者完全没有解决。要解决就要把更容易更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然后一般化地推广解决。”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充分揭示数学中定义、定理的内涵,刨根究底,才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学生日常所见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有什么特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为学习解决问题作了铺垫;接着,我出示几张只画一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你们猜这是什么?(瓶子)这是什么?(衣服)请你设法把它们剪下来。在巡视学生动手中发现:学生有的是先画出瓶子或衣服的另一半,再剪下来,有的是先对折后,再剪下来。学生剪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剪下来的更像;并且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动手剪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再观察判断刚才看到的天安门、蝴蝶、树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这时,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再让他们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全班进行交流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这样使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
像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概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规则、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规则意识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素质,更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老师应该引以重视。在数学课上,老师要注意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做到遵守规则,最终实现习惯成自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英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