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单抗与干扰素β1a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比较

来源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阿伦单抗(Alemtuzumab)是一种人源化抗CD52单克隆抗体,它改变循环淋巴细胞库,引起淋巴细胞长时间减少,从而改造免疫组库,伴随稳态淋巴细胞重建。业已证明,阿伦单抗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比干扰素β1a有效。

目的:

比较阿伦单抗与干扰素β1a治疗RRMS患者在防止疾病活动方面的效果、耐受性和安全性。

检索方法:

检索了Cochrane多发性硬化和罕见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试验资料库(检索至2017年2月1日为止),包含CENTRAL、MEDLINE、Embase、CINAHL、LILACS、PEDRO以及试验资料库Clinical Trials.gov和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已注册和正在进行的试验。

选择标准:

在任何性别和年龄的RRMS患者中比较静脉输注阿伦单抗(第1个月连续5 d和第12和24个月连续3 d每天输注12或24 mg )与皮下注射干扰素β1a(22或44 μg,每周3次或肌内注射30 μg,每周1次)利弊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纳入评价范围。

资料收集和分析:

使用Cochrane的标准方法分析结果。

主要结果:

3项试验(1 69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所有试验比较阿伦单抗(每天12或24 mg)与干扰素β1a治疗RRMS患者的结果。在CAMMS223试验中,患者接受每周3次皮下注射干扰素β1a 44 μg共36个月,或静脉输注阿伦单抗(12或24 mg)。在CARE-MS Ⅰ和CARE-MS Ⅱ试验中,患者接受每周3次皮下注射干扰素β1a 44 μg共24个月,或静脉输注阿伦单抗(12 mg)。3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良好。阿伦单抗12 mg组的结果表明,随访24和36个月后,在减少复发〔危险度比(RR)0.60,95%置信区间(CI)0.52~0.70〕、防止病情发展(RR 0.60,95% CI 0.45~0.79)和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新T2病变(RR 0.75,95% CI 0.61~0.9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分数变化〔平均差(MD)-0.35,95% CI -0.73~0.0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伦单抗24 mg组的结果表明,随访36个月后,在减少复发(RR 0.38,95% CI 0.23~0.62)、防止病情发展(RR 0.42,95% CI 0.21~0.84)和EDSS分数变化(MD -0.83,95% CI -1.17~-0.49)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项试验都报告有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至少1项不良反应的患者数(RR 1.03,95% CI 0.97~1.08)和具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数(RR 1.03,95% CI 0.83~4.54)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评价者结论:

低到中等质量证据表明,静脉输注阿伦单抗(12或24 mg)与每周3次皮下注射干扰素β1a 44 μg相比,24~36个月后复发患者、病情发展患者、EDSS分数变化患者和MRI显示新T2病变患者的比例减少。阿伦单抗能被较好地耐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输注相关反应、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使用阿伦单抗需要谨慎监测,以便及时有效地治疗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采用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技术(imaged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iCIEF)建立分析单克隆抗体(单抗)电荷异质性的平台方法,并用不同亚型单抗(IgG1、IgG2、IgG4)确认该平台方法的适用性。方法优化该平台方法的部分参数,包括两性电解质和阴极稳定剂体积、聚焦时间和尿素浓度。采用3种亚型单抗(IgG1、IgG2、IgG4)对该平台方法的专属性、精
肿瘤细胞可利用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蛋白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逃脱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阻断PD-1/PD-L1通路的治疗性抗体对越来越多的实体瘤产生持续的临床效应。此文综述PD-1/PD-L1信号通路阻断剂在激活宿主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总结当前使用该治
目的对利妥昔单抗原研药和类似药的产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进行分析。方法用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size-exclus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E-HPLC)、毛细管电泳和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ion-exchang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EX-HPLC)对原研药和类似药的
期刊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关节损害和病理性骨量丢失为特征。近年来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RANK通路在RA骨损害中起关键作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狄诺塞麦(Denosumab,DMab)可特异性结合
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作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主要成分,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而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对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可以获得效果更好的生物活性药物。此文介绍了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及其在ADC中的应用研究,概述了部分auristatin类ADC的临床开发现状。
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2种不同抗原,已成为抗体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方面,虽疗效显著但还未达到临床最佳状态。由于双抗有2条重链和2条轻链,因而极易出现错配。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设计出许多不同的双抗形式,例如串联单链抗体、双可变结构域抗体或使用"knobs-into-holes"方式构建的抗体,但仍不能得到最优的双抗。纳米抗体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全功能抗体,具有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被认为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抑制其表达或阻断其活性对抑制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聚焦抑制MMP-9活性的药物,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将会促进恶性肿瘤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此文对近年来有关抑制MMP-9活性的生物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抗体药物的开发离不开抗体制备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广泛应用,抗体制备技术也得以不断发展。此文概述了鼠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转基因小鼠技术等经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单细胞逆转录PC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