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首作品,一部分学生欣赏时很投入,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始终无法投入,这是为什么呢?音乐作品的美需要发现,只有当学生发现了音乐的美,才会发生兴趣,才会投入地去体验、享受,不能投入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美,而没有发现音乐的美是因为他们不具备“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耳朵”从哪里来?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科普兰认为:“乐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的耳朵”需要以音乐经验的积累为基础,因此努力让学生多聆听音乐作品便显得十分必要,它既符合音乐的特点——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也达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经验的积累的目标一一听的音乐作品多了,音乐经验也就丰富了。如若在聆听作品的过程中,老师能找到理想的切入点,加强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又好又快的达到豁然开朗、会心一笑的境界,则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通常有初听全曲、逐段分析、复听全曲三个步骤,其中,逐段分析是主体部分,也是师生个性化互动,进行音乐审美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作品的特点及师生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
(一)从作品的情感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对人情感刺激最明显的是音乐。小学阶段的许多音乐欣赏作品,都表达了较为强烈的情感,在教学时,大部分适合直接从情感体验人手,去发现音乐的美。
如何从情感入手?我们先分析一个常见情境:在初听全曲后,老师通常会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是怎样的?”从情感入手、从学生的主观体验入手,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也许是学生没有强烈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也可能是学生不能正确的表达。因此,从音乐作品的情感入手,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发现、体验,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表达,而帮助学生整理情感的基本类型并逐步建立与典型音乐语言的对应联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情感的基本类型包括喜、怒、哀、乐,具体些说,就是愉悦、快乐、兴奋、热情、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慌、惊讶等。一般来说,表达快乐的情感时,会采用欢快、跳跃的节奏,明亮的音色(长笛、小提琴、单簧管中高音区)等音乐语言来表现,典型乐曲如《四小天鹅舞曲》、《铃儿响叮当》等;表达悲伤的情感时,会采用缓慢的速度、低沉的旋律、灰暗的音色(如大管、低音号、大提琴)等音乐语言来表现,典型乐曲如《小白菜》、《江河水》等。
学生熟悉了与各种情感相对应的典型音乐语言,在欣赏侧重描写情感的音乐作品中,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发现作品中“熟悉的陌生人”,便会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专心聆听、投入体验。
(二)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在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具有情节性的。欣赏这类作品,就可以从情节叙述人手,帮助学生较好、较快的理解作品,进而发现音乐的美,提升欣赏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2单元,安排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题的欣赏,这首作品到中学还将完整地欣赏,在小学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引子和呈示主题部分,在初听了两个部分后,我给学生讲述了《梁祝》的故事片断:在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引子),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赴杭州求学,在一个叫草桥的地方相遇了,交谈中,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见识与学问,便结拜为兄弟(草桥结拜),他们在学校一起度过了共读共玩、愉快充实的三年同学生涯(同窗共读),毕业了,他们在长亭这个地方告别,彼此相送、互道珍重,依依不舍(长亭惜别)。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乐曲中许多音乐语言的理解就显得相对容易(如“引子”部分长笛、双簧管表达的意境;“草桥结拜”中小提琴、大提琴的对话;“同窗共读”中欢快明朗的节奏、小提琴独奏与乐队的交替;“长亭惜别”中音乐的欲断还连、欲言又止等),投入地聆听就成为可能,就比较容易发现并感受音乐的美,丰富自己的音乐欣赏经验。
(三)从作品的形象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和舞蹈、绘画中的形象不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终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因此,音乐形象的感受是极具个性化的,但有一些音乐形象还是具有规定性,甚至是相对固化的。比如—XX—Xxxx|xxx xxx|的快速节奏型,一般用来表现骏马奔跑的形象;听到xxx xx|xx xx xx|的节奏音型,便会联想到新疆舞等。对于这些相对固化的音乐形象,我们应毫不含糊的让学生明确。
大部分音乐的标题也提示了作品的主要形象,如《百鸟朝凤》、《空山鸟语》、《赛马》、《大海》、《蓝色多瑙河》、《动物狂欢节》等,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提示,从主题形象人手展开想像,是感受音乐美的比较合理有效的办法。
(四)从作品的形式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不仅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其本身的形式也给大家带来美感。如回旋曲式A+B+A+C+A,就像一线串珠,万变不离其宗,乐曲《致爱丽丝》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如三部曲式A+B+A,对比强烈而又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乐曲都体现了这种形式美。还有一段体乐曲,起承转合,就仿佛万物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美在其中。欣赏这些乐曲时,我们在关注情感、情节、形象的同时,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从形式中发现、感受音乐的美。
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通常有初听全曲、逐段分析、复听全曲三个步骤,其中,逐段分析是主体部分,也是师生个性化互动,进行音乐审美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作品的特点及师生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
(一)从作品的情感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对人情感刺激最明显的是音乐。小学阶段的许多音乐欣赏作品,都表达了较为强烈的情感,在教学时,大部分适合直接从情感体验人手,去发现音乐的美。
如何从情感入手?我们先分析一个常见情境:在初听全曲后,老师通常会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是怎样的?”从情感入手、从学生的主观体验入手,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也许是学生没有强烈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也可能是学生不能正确的表达。因此,从音乐作品的情感入手,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发现、体验,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表达,而帮助学生整理情感的基本类型并逐步建立与典型音乐语言的对应联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情感的基本类型包括喜、怒、哀、乐,具体些说,就是愉悦、快乐、兴奋、热情、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慌、惊讶等。一般来说,表达快乐的情感时,会采用欢快、跳跃的节奏,明亮的音色(长笛、小提琴、单簧管中高音区)等音乐语言来表现,典型乐曲如《四小天鹅舞曲》、《铃儿响叮当》等;表达悲伤的情感时,会采用缓慢的速度、低沉的旋律、灰暗的音色(如大管、低音号、大提琴)等音乐语言来表现,典型乐曲如《小白菜》、《江河水》等。
学生熟悉了与各种情感相对应的典型音乐语言,在欣赏侧重描写情感的音乐作品中,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发现作品中“熟悉的陌生人”,便会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专心聆听、投入体验。
(二)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在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具有情节性的。欣赏这类作品,就可以从情节叙述人手,帮助学生较好、较快的理解作品,进而发现音乐的美,提升欣赏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2单元,安排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题的欣赏,这首作品到中学还将完整地欣赏,在小学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引子和呈示主题部分,在初听了两个部分后,我给学生讲述了《梁祝》的故事片断:在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引子),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赴杭州求学,在一个叫草桥的地方相遇了,交谈中,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见识与学问,便结拜为兄弟(草桥结拜),他们在学校一起度过了共读共玩、愉快充实的三年同学生涯(同窗共读),毕业了,他们在长亭这个地方告别,彼此相送、互道珍重,依依不舍(长亭惜别)。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乐曲中许多音乐语言的理解就显得相对容易(如“引子”部分长笛、双簧管表达的意境;“草桥结拜”中小提琴、大提琴的对话;“同窗共读”中欢快明朗的节奏、小提琴独奏与乐队的交替;“长亭惜别”中音乐的欲断还连、欲言又止等),投入地聆听就成为可能,就比较容易发现并感受音乐的美,丰富自己的音乐欣赏经验。
(三)从作品的形象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和舞蹈、绘画中的形象不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终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因此,音乐形象的感受是极具个性化的,但有一些音乐形象还是具有规定性,甚至是相对固化的。比如—XX—Xxxx|xxx xxx|的快速节奏型,一般用来表现骏马奔跑的形象;听到xxx xx|xx xx xx|的节奏音型,便会联想到新疆舞等。对于这些相对固化的音乐形象,我们应毫不含糊的让学生明确。
大部分音乐的标题也提示了作品的主要形象,如《百鸟朝凤》、《空山鸟语》、《赛马》、《大海》、《蓝色多瑙河》、《动物狂欢节》等,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提示,从主题形象人手展开想像,是感受音乐美的比较合理有效的办法。
(四)从作品的形式入手。发现音乐的美
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不仅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其本身的形式也给大家带来美感。如回旋曲式A+B+A+C+A,就像一线串珠,万变不离其宗,乐曲《致爱丽丝》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如三部曲式A+B+A,对比强烈而又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乐曲都体现了这种形式美。还有一段体乐曲,起承转合,就仿佛万物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美在其中。欣赏这些乐曲时,我们在关注情感、情节、形象的同时,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从形式中发现、感受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