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宁市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损伤心理和生理因素进行调查,并结合体育保健学和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为减少运动损伤、提高教学效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西宁市;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因素
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例如,短跑的重力性休克,中长跑的肚子痛,跳高跳远项目中肌肉拉伤、挫伤、擦伤、肌肉痉挛,韧带的拉伤等。以往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从生理和训练两方面探讨的,很多研究者认为,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是课堂组织不好、训练强度过大、气候不佳等原因所造成的,然而对学生的心理因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心理因素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方面。本文就损伤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为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减少运动损伤,提高教学和训练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1.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分析
1.1动机因素
动机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源头性、动力性因素。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损伤,在成功的体验中,如优美的跨栏动作,流畅的跳高动作,大幅度的身体练习,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心理原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忍受着各种训练带来的不同类型的运动量和强度,有时也会带来慢性损伤,如髌骨劳损,肌肉拉伤、腱鞘炎、肌膜炎等,又要坚持训练,往往会造成新的损伤,或者回复时间延长,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的损伤,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1.2应激因素
应激是指生物体在受到刺激之后,马上作出反映,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这时候的状态,叫“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高,主要状态特征是: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大,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这种情绪会使人体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功能处于紊乱状态,身体活动状态也处于失调,进而就会影响到睡眠、饮食,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和不安,生理能量大量消耗,出现体力不支,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甚至变形,应激能力降低,造成运动损伤。
1.3准备因素
训练前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准备活动分为生理准备活动和心理准备活动。生理准备活动它可以加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活动,有利于克服人体自身的惰性,明显提高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坚韧性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人们为了解除心理上的焦虑、烦恼和痛苦,往往自觉不自觉的采用种种使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处理当前面对的特殊情况,这种对策称之为心理准备。在体育项目教学中,学生没有对技术产生明确的动作概念时,对较复杂的项目,如跨栏跑、铁饼、标枪、跳高、跳远等项目都易产生犹豫不决、担心、怀疑、焦虑、过度紧张等不良反应,导致身心能量不能充分的调动,通过调查表明,心理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受伤率比准备充分的学生高,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比心理素质不好的受伤率明显要低很多倍。
2.预防和措施
2.1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①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 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包括以下内容:积极的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保护抗应急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在学习和训练中的运动损伤。②预防性干预(proventive intervention)是指有针对性的降低危险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应用普遍性、选择性、指导性干预方式,更好的减少损伤的发生。③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克服训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减少损伤。④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受过专业训练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症状的过程,从而减少训练和学习中的运动损伤,提高学习和训练的质量。
2.2认知过程
首先体育教师要学会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治疗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一些应急措施,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损伤预防的一般常识,了解损伤的原因和恢复的方法,对容易引起损伤的项目提出安全要求,针对所学或者训练的项目进行专门的准备过程,并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正确的技术要领,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训练中正确合理用力的重要性,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减少运动损伤。
2.3积极思维
积极思维是指的大脑对事物的信息引起反映,在主观能动性的促使下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有学者将称之为“积极的自我谈话”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时要鼓励学生多想,多练,多问,多用鼓励学生的语言,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避免用埋怨责骂的语言,如果发生运动损伤鼓励学生用主动的方法对待,用积极自我谈话,我正一天天在进步,我并不愿意受伤,既然发生了,我一定能战胜,用一种好的心态对待的话,伤病一定能战胜的,有研究证明,讲注意力集中在损伤处,能迅速的促进损伤的恢复,这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理论加以解释:积极性休息后,大脑皮层会解除抑制状态,这种变化持续一段时间后,神经系统中的反应就被连接起来,使运动损伤的康复加快。
3. 结论
①通过对运动损伤的因素探索,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训练、比赛后,必须及时实施科学的疲劳恢复训练。根据“适时恢复原则”来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原则。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
②教练员还要注意运动员心理倾向;一种是倾向于冒险心理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常会做些超越自己力所能及的动作,或者在受伤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去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从而造成再次受伤,延长恢复期。另一种是倾向于畏惧心理的运动员,他们对难度动作存在畏惧心理或者受伤后身体基本恢复了,但心理总感觉身体没有恢复,在做难度动作时心理犹豫不决,使得肌肉紧张,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受伤或再次受伤。因此,教练员要清楚运动员是否有其中心理倾向,然后采取“区别对待原则”科学方法,不同心理倾向要区别对待,必要时要采取心理方面的引导。
通过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出现损伤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的方法进行探析,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采取相应的心理预防手段和措施,减少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训练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卫斌.对学校田径业余训练中伤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2,9(3):68-69,72.
[2]张永科.我校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J].湖北体育科技,2012,6(2):181-182.
作者简介:
任宝喜(1968-),男,吉林大安人,西宁市南山路小学教师。
【关键词】西宁市;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因素
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例如,短跑的重力性休克,中长跑的肚子痛,跳高跳远项目中肌肉拉伤、挫伤、擦伤、肌肉痉挛,韧带的拉伤等。以往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从生理和训练两方面探讨的,很多研究者认为,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是课堂组织不好、训练强度过大、气候不佳等原因所造成的,然而对学生的心理因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心理因素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方面。本文就损伤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为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减少运动损伤,提高教学和训练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1.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分析
1.1动机因素
动机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源头性、动力性因素。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损伤,在成功的体验中,如优美的跨栏动作,流畅的跳高动作,大幅度的身体练习,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心理原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忍受着各种训练带来的不同类型的运动量和强度,有时也会带来慢性损伤,如髌骨劳损,肌肉拉伤、腱鞘炎、肌膜炎等,又要坚持训练,往往会造成新的损伤,或者回复时间延长,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的损伤,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1.2应激因素
应激是指生物体在受到刺激之后,马上作出反映,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这时候的状态,叫“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高,主要状态特征是: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大,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这种情绪会使人体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功能处于紊乱状态,身体活动状态也处于失调,进而就会影响到睡眠、饮食,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和不安,生理能量大量消耗,出现体力不支,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甚至变形,应激能力降低,造成运动损伤。
1.3准备因素
训练前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准备活动分为生理准备活动和心理准备活动。生理准备活动它可以加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活动,有利于克服人体自身的惰性,明显提高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坚韧性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人们为了解除心理上的焦虑、烦恼和痛苦,往往自觉不自觉的采用种种使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处理当前面对的特殊情况,这种对策称之为心理准备。在体育项目教学中,学生没有对技术产生明确的动作概念时,对较复杂的项目,如跨栏跑、铁饼、标枪、跳高、跳远等项目都易产生犹豫不决、担心、怀疑、焦虑、过度紧张等不良反应,导致身心能量不能充分的调动,通过调查表明,心理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受伤率比准备充分的学生高,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比心理素质不好的受伤率明显要低很多倍。
2.预防和措施
2.1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①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 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包括以下内容:积极的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保护抗应急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在学习和训练中的运动损伤。②预防性干预(proventive intervention)是指有针对性的降低危险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应用普遍性、选择性、指导性干预方式,更好的减少损伤的发生。③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克服训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减少损伤。④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受过专业训练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症状的过程,从而减少训练和学习中的运动损伤,提高学习和训练的质量。
2.2认知过程
首先体育教师要学会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治疗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一些应急措施,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损伤预防的一般常识,了解损伤的原因和恢复的方法,对容易引起损伤的项目提出安全要求,针对所学或者训练的项目进行专门的准备过程,并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正确的技术要领,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训练中正确合理用力的重要性,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减少运动损伤。
2.3积极思维
积极思维是指的大脑对事物的信息引起反映,在主观能动性的促使下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有学者将称之为“积极的自我谈话”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时要鼓励学生多想,多练,多问,多用鼓励学生的语言,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避免用埋怨责骂的语言,如果发生运动损伤鼓励学生用主动的方法对待,用积极自我谈话,我正一天天在进步,我并不愿意受伤,既然发生了,我一定能战胜,用一种好的心态对待的话,伤病一定能战胜的,有研究证明,讲注意力集中在损伤处,能迅速的促进损伤的恢复,这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理论加以解释:积极性休息后,大脑皮层会解除抑制状态,这种变化持续一段时间后,神经系统中的反应就被连接起来,使运动损伤的康复加快。
3. 结论
①通过对运动损伤的因素探索,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训练、比赛后,必须及时实施科学的疲劳恢复训练。根据“适时恢复原则”来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原则。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
②教练员还要注意运动员心理倾向;一种是倾向于冒险心理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常会做些超越自己力所能及的动作,或者在受伤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去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从而造成再次受伤,延长恢复期。另一种是倾向于畏惧心理的运动员,他们对难度动作存在畏惧心理或者受伤后身体基本恢复了,但心理总感觉身体没有恢复,在做难度动作时心理犹豫不决,使得肌肉紧张,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受伤或再次受伤。因此,教练员要清楚运动员是否有其中心理倾向,然后采取“区别对待原则”科学方法,不同心理倾向要区别对待,必要时要采取心理方面的引导。
通过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出现损伤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的方法进行探析,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采取相应的心理预防手段和措施,减少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训练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卫斌.对学校田径业余训练中伤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2,9(3):68-69,72.
[2]张永科.我校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J].湖北体育科技,2012,6(2):181-182.
作者简介:
任宝喜(1968-),男,吉林大安人,西宁市南山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