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日动画在“狂欢化”的表现上存在着,“礼”与“情”的不同侧重;对当代社会问题“再现”和“探讨”的表现差异;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分”与“合”的不同态度。从中反射出中国动画创作中的“文以载道”观、文化界限的划分和对文艺真实性追求的文化特性。探讨日本动画如何既顺应世界娱乐文化发展潮流,又避免了后现代主义对动画教育观的消积影响,从而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中日动画;“狂欢化”;差异;中国动画创作;文化阻力
动画作为文艺的一种,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具备对话的本质。与文学和其他艺术不同的是,动画融合了所有艺术形式,成为媒介最复杂的文艺体裁。作为产生最晚的艺术,它当之无愧的成为大众的娱乐宠儿,与商业和科技等学科交融。在众多条件参与的创作中,动画将大众与精英、传统与现代、个性与流行、商业与科技、娱乐与艺术、绘画与影视等元素交融,可以说动画的本质便是“狂欢化”。日本作为传统的东方国家,与美国多元移民文化不同,日本文化内核便具备开放性、杂糅性和通俗化的“狂欢化”审美特征。19世纪初动画艺术与日本文化相遇,在杂糅共性的基础上,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代表作《千与千寻》、《魔女的急宅便》、《龙猫》等风靡世界的神话世界;今敏和大友克洋以夸张的变形创造了代表当代大众生活的作品,使日本动画具备了文化汇集的特征,正是文化的“狂欢化”成就了日本动画今天的辉煌。中国文化自古便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世界多元的文化内涵,以儒道为中心,吸收外来的宗教和地域文化,构成区别于杂糅而矛盾的日本文化的“狂欢化”文化特性。两种不同的文化创造了不同的动画“狂欢化”风格。
一、中日动画“狂欢化”的差异
(一)“礼”的建构与“情”的展现
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历史的动画改编。21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动画《秦时明月》和日本的历史动画《战国BASARA》引发收视高潮。两部动画分别以中日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为背景,突出英雄群体的“礼”和个人英雄的“情”。巴尔特在《明室》中曾提出“展面”与“刺点”两个概念:“展面的照片,不好不坏,属于那种差不多是严格地教育出来的情感。”“很有表现力:有责任感,有家庭的亲和,对习俗的遵从,节日的打份——这是一种在社会上往上爬的努力。”[1]而“刺点”却是带有陌生化效果的,不受道德和政治束缚的,“不能言说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慌乱的征兆”[1]刺点为观众带来文本之外的感受。显然,《秦时明月》宣传的“礼”更重视严格秩序的展面创作,而《战国BASARA》突出表现的“情”则更倾向于刺点的突出。历史题材的创作,往往作为传统精神的载体,中国动画更倾向于传统的保护与坚持,而日本动画则通过传统与流行的结合,书写多元复杂的人性主题。中日动画符号组合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国动画对传统精神的关注,和日本动画对现代主题的重视。由此可见,两国动画的符号结构存在差异。
(二)对当代社会的“再现”和“探讨”
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当代社会也是两国动画关注的重点。中国网络动画《泡芙小姐》和日本女性动画《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都以都市女性爱情、婚姻问题为主题,叙述当代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及社会问题。《泡芙小姐》通过主人公泡芙小姐生活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侧重再现当代社会生活图景;而《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由三个短篇动画组成,展现三位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动画通过女主人公的意识流叙述,深入探讨当代社会问题。爱情一直是世界文学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爱情的伦理倾向也发生着变化,中日两国动画对爱情的叙事,分别体现符号的组合和聚合轴关系。组合轴是指组成完整叙事必须的符号链;聚合轴是指可以组成完整叙事的各元素群。《泡芙小姐》以女主人公为主线,叙述她身边的人和事,偏向组合的表意方式。《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叙述外遇女性、大龄剩女和单身妈妈三位当代社会典型女性生活,以女主人公为叙事者,透视社会女性问题,偏向聚合的表意方式。动画没有再现生活,甚至于避免对事件的具体陈述,只强调故事中人的情感发展,从而引发观众的深层感悟。由于组合的方式是显现的,而聚合方式是隐性的,因此,中国动画叙事偏重于揭示问题,展示文化;日本动画叙事偏重于隐性内涵的体会。两国当代题材的动画,分别达到晓之以理和只可意会的文本风格。具体到传播方式上,便分别侧重于再现和探讨。无论组合还是聚合都是基于两国的文艺理念,表现了两种文化内涵。
(三)传统与当代的“分”与“合”
中日传统文化都在当代文化一体化的冲击下,逐渐变幻了模样,但面对传统与当代文化中日两国的动画却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中国动画更关注直接宣传传统文化的传承、再现当代社会问题,从而建构文化秩序。日本动画则将传统与当代融合,展现当代日本不分明的文化界限,引发文化思考。中国经典动画《庄子》和日本动画《超译百人一首》都以介绍传统文学典籍为主题,但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处理方式。《庄子》应用幽默的手法表现庄子的思想,虽然画风滑稽,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和思想。但《超译百人一首》以动画的手法,并穿插大量现代图景和行为,讲述了和歌作者的爱情故事。
文本的聚合轴是否丰富,显现出文本的聚合段的宽窄情况,这种聚合的宽窄也直接显示文化的不同性格。“宽幅文化允许更多的选择,很明显,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是宽幅的。……窄幅文化是束缚过紧的文化,个人面对生活中许多重要意义场合,没有多少选择。”[2]因此,中国动画更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分别表现,宣传传统的“礼”,再现当代社会现象,为观众提供符合文化传统精神判断的道德和政治平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规范当代社会的责任。而日本动画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增加文化的聚合性选择,追求打破规范,创造狂喜的精神状态,为观众提供多元思考的空间,从而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
参与叙事的动画符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虽然叙述着组合轴上的故事,但聚合轴的宽与窄也在作品中得以显现。因此,杂糅世界语言、融合各类文化的日本动画的可选择性一定大于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动画,聚合元素的多元必然导致动画风格的多样化。 无论是中国动画对传统“礼”的追求,还是对当代生活的再现;无论是中国动画划分传统和当代文化的界限,还是日本动画对“情”的表达,都表现出动画背后的文化品性——中国文化坚守传统的“包容”和日本文化应时改革的“杂糅”。研究透过两国动画对文化现象的不同表达,日本动画更接近“狂欢化”的对话功能。中国动画创作中的“狂欢化”表达,体现出中国文化与动画“狂欢化”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动画“狂欢化”表达的文化阻力
中国文化厚重的积淀,将新生的大众文艺动画掌握其中,淹没了动画携带的“狂欢化”品格。内涵深沉的中国动画,很难适应娱乐商业化的变换节奏,在与世界观众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理解的困难。论文希冀通过对中日动画的差异分析,提炼与动画“狂欢化”表达产生距离的中国文化。
(一)文以载道的传统
儒家强调文艺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外交活动的积极推动作用,肯定文艺对教育的传播价值。譬如《周礼》,便强调音乐培养“礼”的功能。儒家文艺的教化功能观,经汉到唐直至文革都延续着“文以载道”的精神。虽然,不同时代,“道”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无论道的内容如何变化,为道服务的文艺功用性认识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动画作为文艺的一种,也被赋予了载“道”的功能,宣传符合主流思想,或再现社会问题。明确的目的性使“狂欢化”的动画符号单一,聚合轴变窄,传达的思想受到局限。这种局限性最主要的表现便是文化界限的划分,直接影响了中国动画与中国大众思想的疏离。
(二)文化界限的划分
动画产生于工业时代,是消费娱乐时代的产物。可以说,动画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它可以穿越中西文化、雅俗文化和古今文化的界限,表现多元的“狂欢化”精神。然而,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各文化类型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文化的源头,它强大的主体性,包容着来自各方的他性文化。无论多么流行的当代社会思潮都被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并变化成符合主导文化要求的形态。因此,强大的文化统摄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区分开来。中国动画作为教育的载体,或与主导文化保持统一,或与大众文化融合,呈现出两种分明的风格。由于中国动画创作展面明显,具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解读较复杂,跨文化传播困难。文化的界限明显使中国动画呈现出,或聚合组分有限,或组合组分矛盾、杂乱的状况。
(三)文艺真实性的追求
中国动画强调再现,追求动画文本的真实性。无论对传统经典文学的动画改编,还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都采取了再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真实叙事的策略。这里的组合轴符号,完全以符合所有人的生活经验,无论叙事如何发展,都逃不出人们的经验范围,缺少与时代断裂的刺点创造。20世纪后半叶,后期现代主义关注文艺符号表达的世界状态,世界乃至于作者已被符号掩埋,成为符号的客体,只有通过符号的阅读才可能呈现真实,否则便是虚无。“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审美趣味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的,而当代影像工业则是消解了主体原则,以技术理性和逻辑取而代之。”[3]因此,为了规避无深度、无意义的符号消费,日本的优秀动画片努力打破文化壁垒,在复杂多元的文化丛林中,寻找符合世界主流文化要求的创作。“文以载道”的形式局限被打破,创造内爆式的刺点,激活观众对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动画符号的“狂欢化”也在承受着符号泛滥带来的符号意义的缺失。日本动画一方面承接本国传统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寻求与当代世界潮流的契合,通过多元化与一元化辩证统一的文化导向,规避了后期现代主义文艺意义缺失的发展趋势,凸显娱乐化创作下的文化深度。本研究对比中日动画的“狂欢化”创作差异,试图找寻阻碍中国动画“狂欢化”创作的文化因素,从而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文化思考。
参 考 文 献
[1]罗兰·巴尔特.明室[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0,82,96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4
[3]周宪.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J].文艺理论研究.1997(2):76
作者简介:高晨,女(1979~),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日本动画的“狂欢化”美学特征——兼论中国动画发展的文化阻力》(DM201316)。
【关键词】中日动画;“狂欢化”;差异;中国动画创作;文化阻力
动画作为文艺的一种,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具备对话的本质。与文学和其他艺术不同的是,动画融合了所有艺术形式,成为媒介最复杂的文艺体裁。作为产生最晚的艺术,它当之无愧的成为大众的娱乐宠儿,与商业和科技等学科交融。在众多条件参与的创作中,动画将大众与精英、传统与现代、个性与流行、商业与科技、娱乐与艺术、绘画与影视等元素交融,可以说动画的本质便是“狂欢化”。日本作为传统的东方国家,与美国多元移民文化不同,日本文化内核便具备开放性、杂糅性和通俗化的“狂欢化”审美特征。19世纪初动画艺术与日本文化相遇,在杂糅共性的基础上,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代表作《千与千寻》、《魔女的急宅便》、《龙猫》等风靡世界的神话世界;今敏和大友克洋以夸张的变形创造了代表当代大众生活的作品,使日本动画具备了文化汇集的特征,正是文化的“狂欢化”成就了日本动画今天的辉煌。中国文化自古便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世界多元的文化内涵,以儒道为中心,吸收外来的宗教和地域文化,构成区别于杂糅而矛盾的日本文化的“狂欢化”文化特性。两种不同的文化创造了不同的动画“狂欢化”风格。
一、中日动画“狂欢化”的差异
(一)“礼”的建构与“情”的展现
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历史的动画改编。21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动画《秦时明月》和日本的历史动画《战国BASARA》引发收视高潮。两部动画分别以中日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为背景,突出英雄群体的“礼”和个人英雄的“情”。巴尔特在《明室》中曾提出“展面”与“刺点”两个概念:“展面的照片,不好不坏,属于那种差不多是严格地教育出来的情感。”“很有表现力:有责任感,有家庭的亲和,对习俗的遵从,节日的打份——这是一种在社会上往上爬的努力。”[1]而“刺点”却是带有陌生化效果的,不受道德和政治束缚的,“不能言说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慌乱的征兆”[1]刺点为观众带来文本之外的感受。显然,《秦时明月》宣传的“礼”更重视严格秩序的展面创作,而《战国BASARA》突出表现的“情”则更倾向于刺点的突出。历史题材的创作,往往作为传统精神的载体,中国动画更倾向于传统的保护与坚持,而日本动画则通过传统与流行的结合,书写多元复杂的人性主题。中日动画符号组合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国动画对传统精神的关注,和日本动画对现代主题的重视。由此可见,两国动画的符号结构存在差异。
(二)对当代社会的“再现”和“探讨”
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当代社会也是两国动画关注的重点。中国网络动画《泡芙小姐》和日本女性动画《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都以都市女性爱情、婚姻问题为主题,叙述当代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及社会问题。《泡芙小姐》通过主人公泡芙小姐生活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侧重再现当代社会生活图景;而《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由三个短篇动画组成,展现三位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动画通过女主人公的意识流叙述,深入探讨当代社会问题。爱情一直是世界文学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爱情的伦理倾向也发生着变化,中日两国动画对爱情的叙事,分别体现符号的组合和聚合轴关系。组合轴是指组成完整叙事必须的符号链;聚合轴是指可以组成完整叙事的各元素群。《泡芙小姐》以女主人公为主线,叙述她身边的人和事,偏向组合的表意方式。《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叙述外遇女性、大龄剩女和单身妈妈三位当代社会典型女性生活,以女主人公为叙事者,透视社会女性问题,偏向聚合的表意方式。动画没有再现生活,甚至于避免对事件的具体陈述,只强调故事中人的情感发展,从而引发观众的深层感悟。由于组合的方式是显现的,而聚合方式是隐性的,因此,中国动画叙事偏重于揭示问题,展示文化;日本动画叙事偏重于隐性内涵的体会。两国当代题材的动画,分别达到晓之以理和只可意会的文本风格。具体到传播方式上,便分别侧重于再现和探讨。无论组合还是聚合都是基于两国的文艺理念,表现了两种文化内涵。
(三)传统与当代的“分”与“合”
中日传统文化都在当代文化一体化的冲击下,逐渐变幻了模样,但面对传统与当代文化中日两国的动画却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中国动画更关注直接宣传传统文化的传承、再现当代社会问题,从而建构文化秩序。日本动画则将传统与当代融合,展现当代日本不分明的文化界限,引发文化思考。中国经典动画《庄子》和日本动画《超译百人一首》都以介绍传统文学典籍为主题,但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处理方式。《庄子》应用幽默的手法表现庄子的思想,虽然画风滑稽,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和思想。但《超译百人一首》以动画的手法,并穿插大量现代图景和行为,讲述了和歌作者的爱情故事。
文本的聚合轴是否丰富,显现出文本的聚合段的宽窄情况,这种聚合的宽窄也直接显示文化的不同性格。“宽幅文化允许更多的选择,很明显,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是宽幅的。……窄幅文化是束缚过紧的文化,个人面对生活中许多重要意义场合,没有多少选择。”[2]因此,中国动画更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分别表现,宣传传统的“礼”,再现当代社会现象,为观众提供符合文化传统精神判断的道德和政治平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规范当代社会的责任。而日本动画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增加文化的聚合性选择,追求打破规范,创造狂喜的精神状态,为观众提供多元思考的空间,从而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
参与叙事的动画符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虽然叙述着组合轴上的故事,但聚合轴的宽与窄也在作品中得以显现。因此,杂糅世界语言、融合各类文化的日本动画的可选择性一定大于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动画,聚合元素的多元必然导致动画风格的多样化。 无论是中国动画对传统“礼”的追求,还是对当代生活的再现;无论是中国动画划分传统和当代文化的界限,还是日本动画对“情”的表达,都表现出动画背后的文化品性——中国文化坚守传统的“包容”和日本文化应时改革的“杂糅”。研究透过两国动画对文化现象的不同表达,日本动画更接近“狂欢化”的对话功能。中国动画创作中的“狂欢化”表达,体现出中国文化与动画“狂欢化”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动画“狂欢化”表达的文化阻力
中国文化厚重的积淀,将新生的大众文艺动画掌握其中,淹没了动画携带的“狂欢化”品格。内涵深沉的中国动画,很难适应娱乐商业化的变换节奏,在与世界观众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理解的困难。论文希冀通过对中日动画的差异分析,提炼与动画“狂欢化”表达产生距离的中国文化。
(一)文以载道的传统
儒家强调文艺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外交活动的积极推动作用,肯定文艺对教育的传播价值。譬如《周礼》,便强调音乐培养“礼”的功能。儒家文艺的教化功能观,经汉到唐直至文革都延续着“文以载道”的精神。虽然,不同时代,“道”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无论道的内容如何变化,为道服务的文艺功用性认识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动画作为文艺的一种,也被赋予了载“道”的功能,宣传符合主流思想,或再现社会问题。明确的目的性使“狂欢化”的动画符号单一,聚合轴变窄,传达的思想受到局限。这种局限性最主要的表现便是文化界限的划分,直接影响了中国动画与中国大众思想的疏离。
(二)文化界限的划分
动画产生于工业时代,是消费娱乐时代的产物。可以说,动画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它可以穿越中西文化、雅俗文化和古今文化的界限,表现多元的“狂欢化”精神。然而,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各文化类型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文化的源头,它强大的主体性,包容着来自各方的他性文化。无论多么流行的当代社会思潮都被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并变化成符合主导文化要求的形态。因此,强大的文化统摄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区分开来。中国动画作为教育的载体,或与主导文化保持统一,或与大众文化融合,呈现出两种分明的风格。由于中国动画创作展面明显,具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解读较复杂,跨文化传播困难。文化的界限明显使中国动画呈现出,或聚合组分有限,或组合组分矛盾、杂乱的状况。
(三)文艺真实性的追求
中国动画强调再现,追求动画文本的真实性。无论对传统经典文学的动画改编,还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都采取了再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真实叙事的策略。这里的组合轴符号,完全以符合所有人的生活经验,无论叙事如何发展,都逃不出人们的经验范围,缺少与时代断裂的刺点创造。20世纪后半叶,后期现代主义关注文艺符号表达的世界状态,世界乃至于作者已被符号掩埋,成为符号的客体,只有通过符号的阅读才可能呈现真实,否则便是虚无。“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审美趣味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的,而当代影像工业则是消解了主体原则,以技术理性和逻辑取而代之。”[3]因此,为了规避无深度、无意义的符号消费,日本的优秀动画片努力打破文化壁垒,在复杂多元的文化丛林中,寻找符合世界主流文化要求的创作。“文以载道”的形式局限被打破,创造内爆式的刺点,激活观众对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动画符号的“狂欢化”也在承受着符号泛滥带来的符号意义的缺失。日本动画一方面承接本国传统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寻求与当代世界潮流的契合,通过多元化与一元化辩证统一的文化导向,规避了后期现代主义文艺意义缺失的发展趋势,凸显娱乐化创作下的文化深度。本研究对比中日动画的“狂欢化”创作差异,试图找寻阻碍中国动画“狂欢化”创作的文化因素,从而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文化思考。
参 考 文 献
[1]罗兰·巴尔特.明室[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0,82,96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4
[3]周宪.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J].文艺理论研究.1997(2):76
作者简介:高晨,女(1979~),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日本动画的“狂欢化”美学特征——兼论中国动画发展的文化阻力》(DM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