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的设计与认知能力的统一的原则,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的原则,促进学生自主创新与语文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等四个方面,谈作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体会和认识,提出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8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以有效教学为基本教育教学方式,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对于传统教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仍属于新生事物,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把握上仍存在偏颇和偏差。本人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此提出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的设计与学生认知能力的统一的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起着导向作用,目标、内容、实施的设计过程与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综合性、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的特点,其设计更富有复杂性。首先,目标设计要明确、清晰,解决什么问题,研究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要心中有数。其目标设计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又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内容设计要在目标的统领下设计具体、恰当、易于操作、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再次,研究性学习其效果最终表现为实施环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环节、过程、方法应进一步细化,依据内容设计形式、途径、方法,比如研究课题的选定、研究资料的搜集、研究文献的查阅,对问题的调查或观察,形成可行性方案、资料的分析探究、研究成果形式等方面,作出明晰的约定。
二、 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的原则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著相互依存关系,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临终前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得更快更好,他倡导“大成智慧教育”,成大才、人才、全才,科技知识、人文知识、艺术应融会贯通。一个人成功成才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并非单打一。研究性学习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兼顾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社会知识、学生生活体验,更应注重把握各学科知识的交汇点、融合点和创新点。
三、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与语文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学科特征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创新,原则上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课时或更广阔领域的学习,借助对作者和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进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联想。例如《我与地坛》一课,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史铁生通过对自己人生坎坷经历的讲述,从而感悟生命的可贵和母爱的伟大。学生通过这节课,在“学后感”中反映出以下几点认识。①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期而遇的困难与挫折,有时是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和能力的。②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的价值是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的统一,这种理解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③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亲近的人。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与圣洁的爱,学生觉得爱护母亲、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学生的认识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美德、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的认识是相吻合的。学生的代表性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二是“发现”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三是“发现”与自主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四是“发现”与中国传统美德及现代社会道德有着必然联系。自主创新与“发现”的关系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律。
四、 促进学生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从自主创新与“发现”的关系看,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语文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直接结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实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运用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把已知知识与个人体验相结合,把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与人生、课本知识、生活体验及其感悟相结合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创设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学习平台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条件;教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设计,明晰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自主性学习与创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模式。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改应着力突破的关键点之一,更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发现社会、感悟社会、理解社会、发展自我、实现创新、成功成才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就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之所在。
(平顶山市一高)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8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以有效教学为基本教育教学方式,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对于传统教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仍属于新生事物,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把握上仍存在偏颇和偏差。本人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此提出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的设计与学生认知能力的统一的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起着导向作用,目标、内容、实施的设计过程与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综合性、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的特点,其设计更富有复杂性。首先,目标设计要明确、清晰,解决什么问题,研究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要心中有数。其目标设计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又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内容设计要在目标的统领下设计具体、恰当、易于操作、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再次,研究性学习其效果最终表现为实施环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环节、过程、方法应进一步细化,依据内容设计形式、途径、方法,比如研究课题的选定、研究资料的搜集、研究文献的查阅,对问题的调查或观察,形成可行性方案、资料的分析探究、研究成果形式等方面,作出明晰的约定。
二、 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的原则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著相互依存关系,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临终前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得更快更好,他倡导“大成智慧教育”,成大才、人才、全才,科技知识、人文知识、艺术应融会贯通。一个人成功成才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并非单打一。研究性学习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兼顾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社会知识、学生生活体验,更应注重把握各学科知识的交汇点、融合点和创新点。
三、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与语文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学科特征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创新,原则上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课时或更广阔领域的学习,借助对作者和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进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联想。例如《我与地坛》一课,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史铁生通过对自己人生坎坷经历的讲述,从而感悟生命的可贵和母爱的伟大。学生通过这节课,在“学后感”中反映出以下几点认识。①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期而遇的困难与挫折,有时是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和能力的。②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的价值是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的统一,这种理解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③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亲近的人。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与圣洁的爱,学生觉得爱护母亲、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学生的认识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美德、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的认识是相吻合的。学生的代表性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二是“发现”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三是“发现”与自主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四是“发现”与中国传统美德及现代社会道德有着必然联系。自主创新与“发现”的关系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律。
四、 促进学生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从自主创新与“发现”的关系看,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语文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直接结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实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运用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把已知知识与个人体验相结合,把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与人生、课本知识、生活体验及其感悟相结合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创设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学习平台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条件;教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设计,明晰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自主性学习与创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模式。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改应着力突破的关键点之一,更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发现社会、感悟社会、理解社会、发展自我、实现创新、成功成才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就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之所在。
(平顶山市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