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用文体写作”作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写作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建设的重点在于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精讲多练,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用文体写作能力。
关键词 实用文体写作 文秘专业 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文秘专业一直将“实用文体写作”作为一门主干精品课程重點建设。其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教学模式,强调实用价值功能,以加强实践环节为突破口,以写作技能训练为核心,从精讲、多练两个方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掌握实用文体写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各种实用文体体的上机训练,强化教学的实用效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精讲案例启发教学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对主体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必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体的积极思维,将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从客体变主体,从被动变主动。
实用文体写作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其内涵首先是启发式讲授。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不同,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写作知识,而是讲问题,讲难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主体地位自觉地建构知识。新课前均给学生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实用文体写作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资料;上课时以案例导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切题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阅读、思考、提问、争辩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其次,精讲不是单纯的少讲,而是有的放矢地讲重点,讲要点,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知识点梳理清楚。在介绍各种实用文体章的写作要领、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时,运用比较法颇为有效。利用教材中各类文种的特点、格式、写法及写作要求之间的可比点,通过例文分析,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鉴别比较,启发学生对相近文种进行分析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种间的共性及个性特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要点。比如,行政公文中的请示和报告,这两个文种虽然都是上行文,文中都有反映情况、陈述意见的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写作要点也不同。
其三,精讲还指多举实例,生动活泼地讲。因为实用文体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单纯讲应用写作理论比较乏味,可以从报纸杂志上广罗各种实例来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实例,把各类实用文体写作理论中的重点讲透彻,难点讲清楚。这样既能充实教材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求职信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要制作,这样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写作问题来精讲,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充满了吸引力。
二、以练致学熟能生巧
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写作训练是实用文体写作教学的中心环节,多练是巩固和深化教师精讲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文秘实用文体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切实提高实用文体写作能力。
及时评讲,反复训练。由易到难,从一些短小的文章写起,并且尽量找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事物让其练习。比如讲到计划、总结时,可让学生练习写作班级工作计划、总结之类,这样比较容易下笔。作文之后,教师要及时评讲。评讲的重点放在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上。
多练不仅是指多动手,还包括多动脑、多思考分析。写作实践不仅仅是具体技能的机械应用,更为重要的是知性与灵性的投入。对那些典型的例文要进行课堂讨论,有争议的还要展开辩论。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用文体写作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对那些写法比较简单的文种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自拟写作知识的重点提纲。这样,使实用文体写作理论以不同方式、有重点地反复输入大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遵循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除单元文种单项上机训练外,我校文秘专业还设置一周时间“写作技能综合实训”,运用仿真模拟的教学方法,在校内秘书实训基地——“朝阳公司”这个实训环境中,通过模拟案例操作,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写作思维能力得以强化,利用计算机写作平台熟练地完成规定文种的写作任务,切实提高实用文体写作综合能力。除了在课内当堂练习,完成教师设定或自己设计的习作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外第二课堂独立或合作完成由教师精心设计和主导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实用文体写作任务。教师还鼓励学生成立新闻社、团学通讯等社团组织,指导学生写新闻,办报刊,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训练其应用写作能力,达到上岗后即能熟练写作。
参考文献:
[1]杨为珍.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光磊,等.中国古代名句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郑泓.高等职业教育中实用文体教学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4]朱宪玲.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9).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实用文体写作 文秘专业 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文秘专业一直将“实用文体写作”作为一门主干精品课程重點建设。其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教学模式,强调实用价值功能,以加强实践环节为突破口,以写作技能训练为核心,从精讲、多练两个方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掌握实用文体写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各种实用文体体的上机训练,强化教学的实用效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精讲案例启发教学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对主体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必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体的积极思维,将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从客体变主体,从被动变主动。
实用文体写作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其内涵首先是启发式讲授。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不同,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写作知识,而是讲问题,讲难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主体地位自觉地建构知识。新课前均给学生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实用文体写作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资料;上课时以案例导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切题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阅读、思考、提问、争辩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其次,精讲不是单纯的少讲,而是有的放矢地讲重点,讲要点,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知识点梳理清楚。在介绍各种实用文体章的写作要领、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时,运用比较法颇为有效。利用教材中各类文种的特点、格式、写法及写作要求之间的可比点,通过例文分析,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鉴别比较,启发学生对相近文种进行分析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种间的共性及个性特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要点。比如,行政公文中的请示和报告,这两个文种虽然都是上行文,文中都有反映情况、陈述意见的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写作要点也不同。
其三,精讲还指多举实例,生动活泼地讲。因为实用文体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单纯讲应用写作理论比较乏味,可以从报纸杂志上广罗各种实例来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实例,把各类实用文体写作理论中的重点讲透彻,难点讲清楚。这样既能充实教材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求职信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要制作,这样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写作问题来精讲,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充满了吸引力。
二、以练致学熟能生巧
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写作训练是实用文体写作教学的中心环节,多练是巩固和深化教师精讲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文秘实用文体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切实提高实用文体写作能力。
及时评讲,反复训练。由易到难,从一些短小的文章写起,并且尽量找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事物让其练习。比如讲到计划、总结时,可让学生练习写作班级工作计划、总结之类,这样比较容易下笔。作文之后,教师要及时评讲。评讲的重点放在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上。
多练不仅是指多动手,还包括多动脑、多思考分析。写作实践不仅仅是具体技能的机械应用,更为重要的是知性与灵性的投入。对那些典型的例文要进行课堂讨论,有争议的还要展开辩论。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用文体写作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对那些写法比较简单的文种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自拟写作知识的重点提纲。这样,使实用文体写作理论以不同方式、有重点地反复输入大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遵循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除单元文种单项上机训练外,我校文秘专业还设置一周时间“写作技能综合实训”,运用仿真模拟的教学方法,在校内秘书实训基地——“朝阳公司”这个实训环境中,通过模拟案例操作,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写作思维能力得以强化,利用计算机写作平台熟练地完成规定文种的写作任务,切实提高实用文体写作综合能力。除了在课内当堂练习,完成教师设定或自己设计的习作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外第二课堂独立或合作完成由教师精心设计和主导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实用文体写作任务。教师还鼓励学生成立新闻社、团学通讯等社团组织,指导学生写新闻,办报刊,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训练其应用写作能力,达到上岗后即能熟练写作。
参考文献:
[1]杨为珍.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光磊,等.中国古代名句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郑泓.高等职业教育中实用文体教学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4]朱宪玲.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9).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