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技校生摆脱政治统考的束缚,原先强打精神学政治,变成无精打采学政治,而且技校生本来基础就比较差,主要倾向于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政治课容易成为一种摆设。如何提高技校政治课教学实效,让技校政治课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一个突出课题。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有了一些体会。
一、应多方面接触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说来,技校政治课每周两节课,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时三年下来,老师都叫不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名字。思想政治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实际、生活实际等。如果不接触学生,不深入了解学生,又怎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用来分析、解决现实中所碰到的问题呢?因此,我们必须变过去的那种只靠上课接触学生为平时经常接触学生,变过去的“守门诊”为“上门服务”。比如,经常到学生宿舍、食堂、操场走一走,或与他们同行,和他们交谈;或参加他们的讨论,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等,从而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师生感情,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到课堂教学素材。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老师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学生敬仰领袖,崇拜科学家,热爱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为了体验和挖掘这些人物潜在的思想感情力量,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请专家做《邓小平100周年诞辰》的专题报告会,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爱我专业》演讲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题材电影,请一些英雄模范、劳模作报告。同时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积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通过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更加发奋学习,另外,家访、郊游也是重要的途径。
二、教师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学识,做学生的领路人。
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发散的,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有时不亚于教师。如果政治老师不看书、不看报,那只能是学生所说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教给我们”的那一类教师,不仅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创建乐学环境,实现学生乐意学、乐意想、乐意做,做到情理相融、知行统一。在这里教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政治教师每节课都能给学生崭新的教学内容、典型的生活事例、精辟的见解,上课时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那么学生每节课都会获取知识,自然而然“亲其师,信其道”,并付诸行动。
例如在讲授联合国一课时,我就在教学之前先讲了伊朗核问题的相关内容:2003年初,在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伊朗多次强调发展核能是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从而导致伊朗与美国之间剑拔弩张,异常紧张。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多次派特使进行调解、斡旋,后又几次亲自去伊朗进行外交调解。2008年3月3日,安理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表决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草案。决议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等活动,重申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作用。决议还进一步加大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力度。我通过这条新闻引出联合国的一些基本观点,如联合国的宗旨、作用、主要机构等,使学生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而顺理成章地自觉研讨教材内容,使他们听课趣味盎然。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本身知识贫乏,上课时只会照本宣科或是人云亦云,没有半点新意,学生自然就不爱学,而会认为,政治学科我会自学掌握,无需教师引导指点。这样既会挫伤教与学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开放式教学是指思想政治课应当将社会作为自己的大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检验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必要的经费、相应的安全保障等。我认为根据技校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可以采用辩论课、讨论课、撰写小论文等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
如在教学“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时,如果用常规教法,由于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明白,会厌烦“说教”,抵触心理会较大。于是我先用两个课时讲述理论,第三个课时以“发展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道德的沦落”为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课上,学生踊跃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教学目的。这次辩论课开了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再要求我多上几次这样的课,认为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
四、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消除师生间的语言隔阂。
我们平常都有这种感觉: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人的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善言者能够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引人入胜;而口才笨拙者只能平铺直叙,无滋无味,使人听了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故在教学中如能变换用语,用通俗、口头语言代替书面语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翘首以待,希望老师一个劲地往下讲。这时最好能有几句鼓动性的语言,或者是名言名句,或是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寓言,或是贴切而富有哲理性的古诗词,或是即兴发挥,那将会把学生的兴奋点重新唤醒过来,变“要他听”为“他要听”。
如在说明“新生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这个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这个原理时,我引用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森春”来提示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如在讲述“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问题时,运用这样的比喻:大象的长鼻子有其独特的作用,即用来洗澡、喝水、进食、御敌、搬东西等,若把大象的鼻子移到(删除)移到狮子或者老虎头上,就会成为累赘。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不顾国情,硬把它搬到中国来,就犹如在狮子和老虎的头上安上大象的鼻子,有害而无益。这些恰当、贴切、生动的古诗、比喻、名言等,不仅成功地变抽象为形象,不失说理的功能,而且增强了思想感情表达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学艺术胜于科学。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挖掘、创新,丰富教学艺术手段,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我们的教学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那么技校思想政治课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应多方面接触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说来,技校政治课每周两节课,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时三年下来,老师都叫不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名字。思想政治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实际、生活实际等。如果不接触学生,不深入了解学生,又怎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用来分析、解决现实中所碰到的问题呢?因此,我们必须变过去的那种只靠上课接触学生为平时经常接触学生,变过去的“守门诊”为“上门服务”。比如,经常到学生宿舍、食堂、操场走一走,或与他们同行,和他们交谈;或参加他们的讨论,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等,从而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师生感情,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到课堂教学素材。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老师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学生敬仰领袖,崇拜科学家,热爱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为了体验和挖掘这些人物潜在的思想感情力量,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请专家做《邓小平100周年诞辰》的专题报告会,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爱我专业》演讲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题材电影,请一些英雄模范、劳模作报告。同时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积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通过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更加发奋学习,另外,家访、郊游也是重要的途径。
二、教师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学识,做学生的领路人。
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发散的,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有时不亚于教师。如果政治老师不看书、不看报,那只能是学生所说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教给我们”的那一类教师,不仅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创建乐学环境,实现学生乐意学、乐意想、乐意做,做到情理相融、知行统一。在这里教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政治教师每节课都能给学生崭新的教学内容、典型的生活事例、精辟的见解,上课时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那么学生每节课都会获取知识,自然而然“亲其师,信其道”,并付诸行动。
例如在讲授联合国一课时,我就在教学之前先讲了伊朗核问题的相关内容:2003年初,在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伊朗多次强调发展核能是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从而导致伊朗与美国之间剑拔弩张,异常紧张。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多次派特使进行调解、斡旋,后又几次亲自去伊朗进行外交调解。2008年3月3日,安理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表决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草案。决议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等活动,重申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作用。决议还进一步加大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力度。我通过这条新闻引出联合国的一些基本观点,如联合国的宗旨、作用、主要机构等,使学生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而顺理成章地自觉研讨教材内容,使他们听课趣味盎然。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本身知识贫乏,上课时只会照本宣科或是人云亦云,没有半点新意,学生自然就不爱学,而会认为,政治学科我会自学掌握,无需教师引导指点。这样既会挫伤教与学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开放式教学是指思想政治课应当将社会作为自己的大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检验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必要的经费、相应的安全保障等。我认为根据技校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可以采用辩论课、讨论课、撰写小论文等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
如在教学“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时,如果用常规教法,由于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明白,会厌烦“说教”,抵触心理会较大。于是我先用两个课时讲述理论,第三个课时以“发展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道德的沦落”为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课上,学生踊跃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教学目的。这次辩论课开了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再要求我多上几次这样的课,认为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
四、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消除师生间的语言隔阂。
我们平常都有这种感觉: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人的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善言者能够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引人入胜;而口才笨拙者只能平铺直叙,无滋无味,使人听了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故在教学中如能变换用语,用通俗、口头语言代替书面语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翘首以待,希望老师一个劲地往下讲。这时最好能有几句鼓动性的语言,或者是名言名句,或是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寓言,或是贴切而富有哲理性的古诗词,或是即兴发挥,那将会把学生的兴奋点重新唤醒过来,变“要他听”为“他要听”。
如在说明“新生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这个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这个原理时,我引用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森春”来提示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如在讲述“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问题时,运用这样的比喻:大象的长鼻子有其独特的作用,即用来洗澡、喝水、进食、御敌、搬东西等,若把大象的鼻子移到(删除)移到狮子或者老虎头上,就会成为累赘。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不顾国情,硬把它搬到中国来,就犹如在狮子和老虎的头上安上大象的鼻子,有害而无益。这些恰当、贴切、生动的古诗、比喻、名言等,不仅成功地变抽象为形象,不失说理的功能,而且增强了思想感情表达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学艺术胜于科学。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挖掘、创新,丰富教学艺术手段,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我们的教学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那么技校思想政治课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