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以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而广为传诵,古诗更是脍炙人口,甚至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古诗词的背诵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八十篇。因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就成为了中招考试中“积累运用”部分检测的重要内容和一个题型。占据六分的分值,在中考语文成绩中占据百分之五的比例。古诗词的鉴赏又占了四分,两部分合起来占百分之八的比例还要多些。因此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日益受到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愿与广大的同仁共享,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早期教育中,会背不少的古诗,而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许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的记忆大多是机械记忆,缺少理解,所以记得快,忘得也快。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理解能力,应让其充分理解,以促进记忆。例如,我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在简单地介绍了乐府诗的体裁特征及写作的背景后,就切入了内容的理解。诗的本体部分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层: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重点理解“临”“以”的意思)。一个“观”字提领起下文,引出了诗的第二层所观之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依次写了“水、山、树、草、风、波”(重点理解八种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大海的雄浑壮阔。第三层便是写景基础上的抒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站在碣石山上,目睹波澜壮阔的大海,想象着日月星辰运行其中,统一华夏的豪情壮志便油然而生。联系前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一代伟人、政治家的情怀便不难理解,对借景抒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至于附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后人加上去的,和曹操的另一首乐府诗《龟虽寿》比较便知。讲解完毕,让学生依据板书的提纲要领回忆诗文。这时,学生的心中已有了诗文的框架与梗概。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背诵的技巧。在检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背不过,但只要你给他提个醒,说出诗句的第一句或第一个字,他便很顺溜的背了下来。这说明记住诗文的首句首字很重要,首句首字如同一把钥匙会打开记忆的闸门。所以,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我让他们采用“首句首字”法——用笔抄下诗文的首句首字,根据首句首字的提醒想着去背,而不是看着书本一遍遍溜。
再次,加强背诵默写的检查。在我们学校,一个老师担任两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的语文教学,逐个检查不可能。我便将每个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我负责组长的检查,组长负责组员的检查,将检查的结果登记在课代表设计的“背诵课文检查登记表”上。这样以来,全班同学的背诵情况就一目了然。对于个别没背过的同学,我就单独检查。这样以来,同学们的背诵热情空前高涨,你追我赶,小组间展开了竞赛。中招考试中,背诵最终要落实到默写上。阅卷的规则是“错一字,整句不给分”。在当前如此激烈的中考竞争中,对于考生来说,那可是一分千金哪!因此,为了学生准确默写,拿到每一分,在背诵的基础上我还很重视默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上自习课时,我会抽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默写。同坐交换检查,更正之后上交,以便我掌握大家的默写情况。
然后,针对默写出现的错别字进行归类,教给准确记忆的方法。如默写《使至塞上》,有的同学将“使”错写成“史”,将“蓬”错写成“篷”。汉语中的同音字非常多,所以,在这首诗的这个位置应用那个字,“不能以音定字,而应该以义定字”。这里的“使”是“使者”的意思,而不是“历史”“蓬”是“蓬草”的意思,而不是“帐篷”,如果能运用“以义定字”的原则,这两个字就不会错;有的同学将“延”写成“廷”,则是因为这两个字“形”像,所以误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同学辨析形近字;还有一种写错字的情形,就是字的笔画较多,字形比较的复杂,比如,“浑欲不胜簪”中的“簪”写错的同学就比较多。针对这种情形,在教学时,要让同学重点记忆,将该字分为“上中下”分别来记。教给同学这些方法后,写错别字的几率明显少了。
最后,通过运用来增长记忆的时间。我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的言谈中,在作文中引用自己背过的古诗文。一方面,“引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文采;另一方面,“引用”还可以强化记忆。
托尔斯泰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这位伟大的文豪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示我们:适当地背诵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犹如常做体操可增强体力一样,可以增强记忆力。黑格尔和毛泽东就非常重视背诵的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量的古诗文的底蕴,毛泽东的诗词将会是什么样子!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强化。当然,理解与记忆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容易记住它,反过来,在背诵中也可以加深理解,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背诵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都来重视它吧,特别是中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重视它!
首先,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早期教育中,会背不少的古诗,而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许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的记忆大多是机械记忆,缺少理解,所以记得快,忘得也快。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理解能力,应让其充分理解,以促进记忆。例如,我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在简单地介绍了乐府诗的体裁特征及写作的背景后,就切入了内容的理解。诗的本体部分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层: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重点理解“临”“以”的意思)。一个“观”字提领起下文,引出了诗的第二层所观之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依次写了“水、山、树、草、风、波”(重点理解八种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大海的雄浑壮阔。第三层便是写景基础上的抒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站在碣石山上,目睹波澜壮阔的大海,想象着日月星辰运行其中,统一华夏的豪情壮志便油然而生。联系前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一代伟人、政治家的情怀便不难理解,对借景抒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至于附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后人加上去的,和曹操的另一首乐府诗《龟虽寿》比较便知。讲解完毕,让学生依据板书的提纲要领回忆诗文。这时,学生的心中已有了诗文的框架与梗概。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背诵的技巧。在检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背不过,但只要你给他提个醒,说出诗句的第一句或第一个字,他便很顺溜的背了下来。这说明记住诗文的首句首字很重要,首句首字如同一把钥匙会打开记忆的闸门。所以,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我让他们采用“首句首字”法——用笔抄下诗文的首句首字,根据首句首字的提醒想着去背,而不是看着书本一遍遍溜。
再次,加强背诵默写的检查。在我们学校,一个老师担任两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的语文教学,逐个检查不可能。我便将每个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我负责组长的检查,组长负责组员的检查,将检查的结果登记在课代表设计的“背诵课文检查登记表”上。这样以来,全班同学的背诵情况就一目了然。对于个别没背过的同学,我就单独检查。这样以来,同学们的背诵热情空前高涨,你追我赶,小组间展开了竞赛。中招考试中,背诵最终要落实到默写上。阅卷的规则是“错一字,整句不给分”。在当前如此激烈的中考竞争中,对于考生来说,那可是一分千金哪!因此,为了学生准确默写,拿到每一分,在背诵的基础上我还很重视默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上自习课时,我会抽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默写。同坐交换检查,更正之后上交,以便我掌握大家的默写情况。
然后,针对默写出现的错别字进行归类,教给准确记忆的方法。如默写《使至塞上》,有的同学将“使”错写成“史”,将“蓬”错写成“篷”。汉语中的同音字非常多,所以,在这首诗的这个位置应用那个字,“不能以音定字,而应该以义定字”。这里的“使”是“使者”的意思,而不是“历史”“蓬”是“蓬草”的意思,而不是“帐篷”,如果能运用“以义定字”的原则,这两个字就不会错;有的同学将“延”写成“廷”,则是因为这两个字“形”像,所以误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同学辨析形近字;还有一种写错字的情形,就是字的笔画较多,字形比较的复杂,比如,“浑欲不胜簪”中的“簪”写错的同学就比较多。针对这种情形,在教学时,要让同学重点记忆,将该字分为“上中下”分别来记。教给同学这些方法后,写错别字的几率明显少了。
最后,通过运用来增长记忆的时间。我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的言谈中,在作文中引用自己背过的古诗文。一方面,“引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文采;另一方面,“引用”还可以强化记忆。
托尔斯泰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这位伟大的文豪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示我们:适当地背诵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犹如常做体操可增强体力一样,可以增强记忆力。黑格尔和毛泽东就非常重视背诵的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量的古诗文的底蕴,毛泽东的诗词将会是什么样子!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强化。当然,理解与记忆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容易记住它,反过来,在背诵中也可以加深理解,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背诵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都来重视它吧,特别是中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重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