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中的矛盾及其特点,最后探讨在如何教育研究中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关键词: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意见》强调了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学科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教育研究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整合,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也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等六大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教育现象、解决现实教育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教育规律,最终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人类的生命与实践的活动过程。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面对教育科学各领域所遇到的大量新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开始进行专门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教育要突破、要发展,首先要在方法论上加以改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依据,为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教育研究水平,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其特点
(一)教育研究中的矛盾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教育研究中也同样如此,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成为教育研究的要素。
1.研究目的的矛盾
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从而对教育目的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根据价值选择的不同,教育目的可以划分为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倘若过多强调个人的需要或价值,则会形成“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反之,过多强调社会的需要或价值,则会形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且这两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2.研究对象的矛盾
教育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有的认为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也有人认为是“人”。杨晓萍提出,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学问题”,并且只有当研究者在这些现象、规律或相关理论、观点之中发现了值得关注的、有研究价值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并以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才算开始。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1,教育研究的抽象性、一般性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性、特殊性的矛盾。教育研究大多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对问题的一般性解答,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每个问题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如何从抽象到具体,以一般性理论为指导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需要实践者对其进行转化和意义建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对理论盲目遵从,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
第2,教育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实践的主观性矛盾。进行教育研究时,研究者被要求不带个人价值立场,客观真实地进行教育研究。研究结果呈现的理论也具有客观性。然而,进行教育实践的教育者无疑会带有个人的价值立场和主观性,教育者对教育理论的解读也带有主观色彩。
第3,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条件性矛盾。大多数教育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反映单个的研究案例,而是面向广泛群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成果本身的存在是无条件的,而教育实践对于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却是有條件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考虑我国与他国的国情差异,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到中国的实际上去,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3.研究方法的矛盾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由于两方各有立场,很难真正统一在同一个研究当中。量的研究也称“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4。而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虽各有侧重,但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二)教育研究中矛盾的特点
1.矛盾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教育系统中也充满了矛盾。教育系统包含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媒体、教育环境、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矛盾的特殊性
教育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对或多对矛盾,教育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内容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如上文提到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矛盾。
在教育系统中,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由于它们的发展不平衡,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和阶段,矛盾也不尽相同。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建国时期、以及新时代的教育研究,每个时期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但许多被根本矛盾规定的或影响的大大小小的矛盾,有的被激化了,有的被缓和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三、社會矛盾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一)矛盾分析方法
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首先要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矛盾运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解决矛盾。首先,把这个教育现象或问题看成是矛盾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窥探影响这种现象或问题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在诸多矛盾中找出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分析引起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发展转化的时机与条件,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在何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矛盾的普遍性的基础上,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教育领域的矛盾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重研究教育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矛盾的特殊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矛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矛盾等等);要注重研究不同时期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建国时期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要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正确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采取合适的斗争形式去解决矛盾。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实际上都是利益问题。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利益分析方法,需要考虑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背后的利益关联,剖析研究对象背后的利益动因,从而为利益矛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的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非常大,不同地域间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倘若学生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入学,就会导致利益差距,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的制度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及家长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追求经济利益、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针对择校现象进行利益分析时,要考虑到学生及家长、学校、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一项研究显示,在1997年入学的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1.095,这表明学费每增加10%,就会有约11%的学生会由于难以承受经济负担而放弃高等教育机会。同样,处于不同文化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出现辍学、弃学等现象的学生主要是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较低阶层的孩子。由于我国社会成员所处的经济阶层、文化阶层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很多地区教育机会不均等。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阶层分析时,也要分析各阶层的现状、利益矛盾和利益诉求,寻求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马翠芬.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关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3-5.
[2]黎军,宋亚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之再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0):3-6.
[3]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4]刘燕楠.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2016,37(09):11-18+50.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作者简介:汪越(1996-)女,汉,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意见》强调了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学科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教育研究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整合,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也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等六大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教育现象、解决现实教育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教育规律,最终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人类的生命与实践的活动过程。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面对教育科学各领域所遇到的大量新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开始进行专门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教育要突破、要发展,首先要在方法论上加以改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依据,为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教育研究水平,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其特点
(一)教育研究中的矛盾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教育研究中也同样如此,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成为教育研究的要素。
1.研究目的的矛盾
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从而对教育目的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根据价值选择的不同,教育目的可以划分为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倘若过多强调个人的需要或价值,则会形成“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反之,过多强调社会的需要或价值,则会形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且这两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2.研究对象的矛盾
教育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有的认为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也有人认为是“人”。杨晓萍提出,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学问题”,并且只有当研究者在这些现象、规律或相关理论、观点之中发现了值得关注的、有研究价值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并以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才算开始。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1,教育研究的抽象性、一般性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性、特殊性的矛盾。教育研究大多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对问题的一般性解答,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每个问题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如何从抽象到具体,以一般性理论为指导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需要实践者对其进行转化和意义建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对理论盲目遵从,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
第2,教育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实践的主观性矛盾。进行教育研究时,研究者被要求不带个人价值立场,客观真实地进行教育研究。研究结果呈现的理论也具有客观性。然而,进行教育实践的教育者无疑会带有个人的价值立场和主观性,教育者对教育理论的解读也带有主观色彩。
第3,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条件性矛盾。大多数教育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反映单个的研究案例,而是面向广泛群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成果本身的存在是无条件的,而教育实践对于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却是有條件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考虑我国与他国的国情差异,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到中国的实际上去,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3.研究方法的矛盾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由于两方各有立场,很难真正统一在同一个研究当中。量的研究也称“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4。而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虽各有侧重,但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二)教育研究中矛盾的特点
1.矛盾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教育系统中也充满了矛盾。教育系统包含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媒体、教育环境、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矛盾的特殊性
教育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对或多对矛盾,教育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内容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如上文提到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矛盾。
在教育系统中,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由于它们的发展不平衡,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和阶段,矛盾也不尽相同。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建国时期、以及新时代的教育研究,每个时期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但许多被根本矛盾规定的或影响的大大小小的矛盾,有的被激化了,有的被缓和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三、社會矛盾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一)矛盾分析方法
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首先要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矛盾运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解决矛盾。首先,把这个教育现象或问题看成是矛盾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窥探影响这种现象或问题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在诸多矛盾中找出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分析引起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发展转化的时机与条件,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在何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矛盾的普遍性的基础上,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教育领域的矛盾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重研究教育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矛盾的特殊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矛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矛盾等等);要注重研究不同时期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建国时期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要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正确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采取合适的斗争形式去解决矛盾。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实际上都是利益问题。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利益分析方法,需要考虑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背后的利益关联,剖析研究对象背后的利益动因,从而为利益矛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的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非常大,不同地域间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倘若学生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入学,就会导致利益差距,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的制度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及家长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追求经济利益、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针对择校现象进行利益分析时,要考虑到学生及家长、学校、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一项研究显示,在1997年入学的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1.095,这表明学费每增加10%,就会有约11%的学生会由于难以承受经济负担而放弃高等教育机会。同样,处于不同文化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出现辍学、弃学等现象的学生主要是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较低阶层的孩子。由于我国社会成员所处的经济阶层、文化阶层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很多地区教育机会不均等。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阶层分析时,也要分析各阶层的现状、利益矛盾和利益诉求,寻求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马翠芬.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关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3-5.
[2]黎军,宋亚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之再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0):3-6.
[3]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4]刘燕楠.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2016,37(09):11-18+50.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作者简介:汪越(1996-)女,汉,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