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及耐药率的探讨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rrmh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防治医院感染的吸氧途径提供证据.方法 采集47例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痰标本及其使用的湿化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重点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结果 从湿化瓶分离细菌79株,革兰阴性杆菌58株(7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8株(48%);痰培养细菌170株,革兰阴性杆菌139株(82%),铜绿假单胞菌42株(30%).患者痰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生素耐药率为38%~84%,湿化瓶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10%~86%.结论 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静脉输注白蛋白对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患儿胆红素换出率的影响.方法 对47例临床达换血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进行换血治疗,治疗组22例,换血前1 h予白蛋白1 g/kg静脉输注,对照组25例换血前不予白蛋白.两组换血方法 、步骤、换血量、换血前后各项监护均相同.比较两组换血前、中(换血总量的一半)、后血清胆红素的换出率.结果 治疗组总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在换血中、换血后的换出率分别是36.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儿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其诊断标准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目前认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过度释放导致的炎症反应失控和免疫机能紊乱。
期刊
小儿脑干脑炎起病急,病情重,如不能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救治,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患儿死亡.脑干脑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特点,容易引起误诊.现将2004年5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的13例脑干脑炎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期刊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1997年被美国FDA批准的作为麻醉和镇静深度监测的一项指标.作为脑电信号的分析方法,BIS具有客观、连续的特点,已广泛用于评判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也在指导ICU镇静用药、控制镇静深度、避免镇静不足或过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目的 观察小儿肾病综合征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情况.方法 检测2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凝血指标、D-二聚体(D-dimer)含量以及AT-Ⅲ活性,同时检测2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1) 肾病综合征发作期D-dimer含量为(0.91±0.36) mg/L,AT-Ⅲ活性为(57.6±19.8)%;缓解期分别为(0.32±0.10) mg/L,(75.4±21.1)%;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43±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胎鼠脑白质损伤后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孕鼠随机分为两组: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建立宫内感染的动物模型,孕鼠怀孕15 d腹腔注射内毒素;对照组:孕鼠怀孕15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2、4、12、24、72 h剖腹取胎鼠,取脑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胎盘及胎鼠脑组织病理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鼠脑组织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
目的 研究甘草甜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用药后血清γ-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4、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哮喘轻、中度患儿共60例,分为对照组、甘草甜素治疗组及地塞米松治疗组,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喘息缓解情况及血清IFN-γ、IL-4、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 甘草甜素组与激素组临床治疗效果相似,均较对照组疗效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甘草甜素还具有升高I
自1981年上市以来,二氧丙嗪(克咳敏)已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痉挛性咳嗽.二氧丙嗪引起的中毒病例近年来备受关注.现将1994年10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例小儿急性二氧丙嗪中毒病例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严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规律和治疗特点.方法 分析阜外医院小儿心脏中心2007年4至9月经治的17例术后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常规的止血治疗效果不满意者,静脉持续泵入生长抑素(思他宁)和垂体后叶素.结果 术后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者均为复杂心脏畸形,以右心畸形为主,大于2岁者发病率最高.应用生长抑素6例,平均剂量(0.21±0.09)mg/h,应用垂体后叶素5例,
尽管心脏性猝死(SCD)在小儿很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对家庭和医疗机构来讲都是巨大的打击.最新的研究发现,美国SCD每年为45万例,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有近5万患者死于各种原因的猝死[1,2].SCD的定义是由于心脏原因从出现症状的1 h内出现非预测性的自然死亡,或既往没有表现出致命的症状,但在睡眠过程中患者出现无目击者的死亡[3].该病有2个发病高峰:从出生~生后6个月和年龄在45~65岁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