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尽量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当然,举什么例子,取什么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一番,绝不可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这样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课堂语言应该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也就好像课堂的“调料”一样,如果投放适量的话,一定会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充满活力。
课堂语言应该推理严密而环环相扣。
课堂上,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和严密地论证论点,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具有较高的课堂语言艺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办到的事,这是我们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功。俗话说:“从血管里喷出的是血,从喷泉里喷出的是水。”是的,在教学中,教师花一份心血,就会有一份收获。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作为教师,真可谓任重道远。
以下是笔者对于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体会。
第一,语言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具体要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叙述要流畅,对于各类语音现象,如多音字、近音字、同音字等要善于区分和运用,给学生健康纯洁的语言导向。如果教师发音不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还要克服夹杂方言土语或经常带话头话尾“这个”“那个”“呢”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其次,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也是教学用语的要求之一。
第二,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鲁迅讲课,用“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一句话,将“审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
第三,语言要风趣幽默。
幽默像催化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迅速掌握,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第四,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学习过程带来趣味感,激励可以让教学活动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一、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培养普通话语感
刚开始用普通话讲课,发音也不够标准,有时将普通话讲成四川话,引得学生偷偷发笑,自己也觉得很尴尬。后来为使自己普通话发音准确、标准,培养自己普通话的语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普通话的诗歌朗诵、小说连播和评书,利用空闲时间听,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听下来,在演播者标准且娴熟的普通话熏陶下,我的普通话发音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讲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我只会讲普通话。
二、丰富语言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要时时注意语言积累,要使语言“有味”,必须有相当的词汇储备,方能恰当地选择词语。否则,就会因语言无味而让学生生厌。例如第一次用“苹果”比喻孩子的脸,用“鲜花”比喻姑娘的美丽,我们会觉得新鲜,但如果每次都只会用“苹果”和“鲜花”作比喻,我们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美的事物,不能简单重复,教师的教学语言同样如此,教师教学语言切忌干瘪、句式单一。例如,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准备一些诸如“刻画”“描绘”“塑造”“抒发”“表达”“肯定”““抨击”“针砭”“讽刺”等词汇在课堂上变换使用。一方面,教师丰富的语汇能够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力;另一方面,避免了课堂上表达众口一词、千人一腔的恶果。所以,教师平时要多储备词汇量,并在学生中作一个表率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储存词语。
三、注重语言创新
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它是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契约,教师日常使用词、句说话,是具体的言语行为,它必须遵循话语运用的共同规则,但有时为了使自己的意思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又要千方百计冲破语言的规则,显示个人风格。
用现今流行的词句来解说,在传统文化中输入新的时代血液,这也是语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感到妙趣横生,而且显示了易中天教授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也能注重语言创新,同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才能能动地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具有信服力、感染力和诱导性,从而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尽量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当然,举什么例子,取什么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一番,绝不可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这样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课堂语言应该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也就好像课堂的“调料”一样,如果投放适量的话,一定会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充满活力。
课堂语言应该推理严密而环环相扣。
课堂上,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和严密地论证论点,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具有较高的课堂语言艺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办到的事,这是我们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功。俗话说:“从血管里喷出的是血,从喷泉里喷出的是水。”是的,在教学中,教师花一份心血,就会有一份收获。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作为教师,真可谓任重道远。
以下是笔者对于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体会。
第一,语言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具体要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叙述要流畅,对于各类语音现象,如多音字、近音字、同音字等要善于区分和运用,给学生健康纯洁的语言导向。如果教师发音不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还要克服夹杂方言土语或经常带话头话尾“这个”“那个”“呢”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其次,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也是教学用语的要求之一。
第二,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鲁迅讲课,用“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一句话,将“审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
第三,语言要风趣幽默。
幽默像催化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迅速掌握,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第四,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学习过程带来趣味感,激励可以让教学活动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一、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培养普通话语感
刚开始用普通话讲课,发音也不够标准,有时将普通话讲成四川话,引得学生偷偷发笑,自己也觉得很尴尬。后来为使自己普通话发音准确、标准,培养自己普通话的语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普通话的诗歌朗诵、小说连播和评书,利用空闲时间听,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听下来,在演播者标准且娴熟的普通话熏陶下,我的普通话发音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讲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我只会讲普通话。
二、丰富语言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要时时注意语言积累,要使语言“有味”,必须有相当的词汇储备,方能恰当地选择词语。否则,就会因语言无味而让学生生厌。例如第一次用“苹果”比喻孩子的脸,用“鲜花”比喻姑娘的美丽,我们会觉得新鲜,但如果每次都只会用“苹果”和“鲜花”作比喻,我们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美的事物,不能简单重复,教师的教学语言同样如此,教师教学语言切忌干瘪、句式单一。例如,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准备一些诸如“刻画”“描绘”“塑造”“抒发”“表达”“肯定”““抨击”“针砭”“讽刺”等词汇在课堂上变换使用。一方面,教师丰富的语汇能够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力;另一方面,避免了课堂上表达众口一词、千人一腔的恶果。所以,教师平时要多储备词汇量,并在学生中作一个表率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储存词语。
三、注重语言创新
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它是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契约,教师日常使用词、句说话,是具体的言语行为,它必须遵循话语运用的共同规则,但有时为了使自己的意思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又要千方百计冲破语言的规则,显示个人风格。
用现今流行的词句来解说,在传统文化中输入新的时代血液,这也是语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感到妙趣横生,而且显示了易中天教授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也能注重语言创新,同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才能能动地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具有信服力、感染力和诱导性,从而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