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探究问题,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社会;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76-01
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繁杂的问题,而小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能力却不是很强,将这些问题生活化,就可以使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将生活带进课堂,不仅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其中领悟到更深刻的社会道理。假大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追求,真实的以学生的思想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才应该是我们的坚持。
一、挖掘生活化的内容,构建温暖的教学氛围
社会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而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为学生进入社会而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学生去懂得生活的道理,建立起生活的勇气。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将教学与生活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学生愿意去接受的、温暖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充分地挖掘出了其中的生活化因素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人相处是一种艺术,而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学会宽容、学会仁爱,将是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在这节课中,教师精选了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片段,一个是帮助其他的小朋友做题的画面,一个是因为玩具而发生纠纷的视频,还有一个是因为饭菜不可口而没有礼貌地与大人耍赖发脾气的视频。这几个生活场景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他们很熟悉,教师让学生观看的时候,他们有的捂着嘴偷笑,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教师让学生去思考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课堂有效性非常明显。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化的内容有待挖掘,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打开那扇生活之窗,让他们在课堂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情。
二、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对于活动有着强烈的情感,他们渴望那种活动中的快乐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同样要以活动为契机,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而生活化的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在无形中参与进去,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例如,在《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当前小学生都酷爱手机,他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手机,于是教师让学生编辑一条短信,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大家还互相地看对方想要编辑的内容,教师将这些话都如实地发给家长,课堂瞬间动起来了,生生之间,学生家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有了亲密的联系,这样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課堂变得活跃起来,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懂得感恩。手机接近学生的生活,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乐于接受。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要利用各种教学活动进行辅助教学。每一次的活动开展都可以使课堂的广度得到提升,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探究生活化的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
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小学生而言,教师要为其设置一些问题来引起他们对于问题的深度思考,但是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他们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鸦片的背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设置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鸦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小学生们并不知道鸦片是什么,于是用生活中的“上网成瘾”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上网学生们并不陌生,而且还有很多人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而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们的视力受到影响,而且对于学习也会越来越淡漠。教师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接触到这样一种让你上瘾,而逐渐使你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东西,你们觉得可怕吗?”在这样的问题下,教师向学生渗透鸦片的危害,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合作探究解决这几个问题:(1)人们大量地吸食鸦片会产生什么危害?(2)鸦片是哪里来的?(3)你们会接触这种东西么?周围有人接触,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就会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懂得毒品的危害性。
走进生活的问题,才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也只有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打造一个生活化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充满温情的教学环境中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社会中的一些曾经认为复杂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引导其在生活化问题的启发下获得思维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品性,使其能够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成长为阳光少年。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社会;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76-01
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繁杂的问题,而小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能力却不是很强,将这些问题生活化,就可以使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将生活带进课堂,不仅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其中领悟到更深刻的社会道理。假大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追求,真实的以学生的思想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才应该是我们的坚持。
一、挖掘生活化的内容,构建温暖的教学氛围
社会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而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为学生进入社会而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学生去懂得生活的道理,建立起生活的勇气。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将教学与生活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学生愿意去接受的、温暖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充分地挖掘出了其中的生活化因素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人相处是一种艺术,而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学会宽容、学会仁爱,将是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在这节课中,教师精选了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片段,一个是帮助其他的小朋友做题的画面,一个是因为玩具而发生纠纷的视频,还有一个是因为饭菜不可口而没有礼貌地与大人耍赖发脾气的视频。这几个生活场景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他们很熟悉,教师让学生观看的时候,他们有的捂着嘴偷笑,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教师让学生去思考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课堂有效性非常明显。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化的内容有待挖掘,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打开那扇生活之窗,让他们在课堂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情。
二、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对于活动有着强烈的情感,他们渴望那种活动中的快乐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同样要以活动为契机,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而生活化的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在无形中参与进去,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例如,在《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当前小学生都酷爱手机,他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手机,于是教师让学生编辑一条短信,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大家还互相地看对方想要编辑的内容,教师将这些话都如实地发给家长,课堂瞬间动起来了,生生之间,学生家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有了亲密的联系,这样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課堂变得活跃起来,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懂得感恩。手机接近学生的生活,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乐于接受。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要利用各种教学活动进行辅助教学。每一次的活动开展都可以使课堂的广度得到提升,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探究生活化的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
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小学生而言,教师要为其设置一些问题来引起他们对于问题的深度思考,但是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他们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鸦片的背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设置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鸦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小学生们并不知道鸦片是什么,于是用生活中的“上网成瘾”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上网学生们并不陌生,而且还有很多人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而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们的视力受到影响,而且对于学习也会越来越淡漠。教师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接触到这样一种让你上瘾,而逐渐使你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东西,你们觉得可怕吗?”在这样的问题下,教师向学生渗透鸦片的危害,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合作探究解决这几个问题:(1)人们大量地吸食鸦片会产生什么危害?(2)鸦片是哪里来的?(3)你们会接触这种东西么?周围有人接触,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就会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懂得毒品的危害性。
走进生活的问题,才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也只有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打造一个生活化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充满温情的教学环境中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社会中的一些曾经认为复杂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引导其在生活化问题的启发下获得思维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品性,使其能够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成长为阳光少年。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