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天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托兰斯曾说过:“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一个友善的环境。”实践证明,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敢说、敢想、敢问,乐于交流,勇于创新。反之,如果教师唯我独尊,学生言听计从;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创新的勇气。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二、加强主体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主体性教学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从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尝试。由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因此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为独自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教师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延伸式的例题,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这对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144×11÷12”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道题可以转变为“144÷12×11”,不但结果和原来一样而且比原来简便。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引来其他学生的议论,有的认为运算顺序不对,有的认为这道题的得数是巧合。这时,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即四则混合运算时,数字可以抱着它前面的符号“跑”)。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这种方法就以这名学生的姓名来“命名”。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善于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掌管表象,是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在传统教学中,“重左倾右”的倾向比较突出,这就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而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使他们产生智慧的火花,发挥其创新的潜能。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可以先让学生动手量物体的长度。比如让学生量出铅笔、橡皮的长度,他们都会用厘米作单位;再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高,他们会发现用厘米作单位很麻烦。这时,可以让他们两人合作完成,采用量完一部分作上记号、制作一分米的纸条等方法;最后让学生量出教室的长,这下学生可犯难了,但他们的思维此时却是最活跃的时候。怎样解决呢?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可能有比分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这个长度单位和分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开发。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是,只要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天地,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托兰斯曾说过:“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一个友善的环境。”实践证明,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敢说、敢想、敢问,乐于交流,勇于创新。反之,如果教师唯我独尊,学生言听计从;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创新的勇气。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二、加强主体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主体性教学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从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尝试。由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因此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为独自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教师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延伸式的例题,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这对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144×11÷12”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道题可以转变为“144÷12×11”,不但结果和原来一样而且比原来简便。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引来其他学生的议论,有的认为运算顺序不对,有的认为这道题的得数是巧合。这时,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即四则混合运算时,数字可以抱着它前面的符号“跑”)。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这种方法就以这名学生的姓名来“命名”。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善于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掌管表象,是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在传统教学中,“重左倾右”的倾向比较突出,这就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而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使他们产生智慧的火花,发挥其创新的潜能。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可以先让学生动手量物体的长度。比如让学生量出铅笔、橡皮的长度,他们都会用厘米作单位;再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高,他们会发现用厘米作单位很麻烦。这时,可以让他们两人合作完成,采用量完一部分作上记号、制作一分米的纸条等方法;最后让学生量出教室的长,这下学生可犯难了,但他们的思维此时却是最活跃的时候。怎样解决呢?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可能有比分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这个长度单位和分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开发。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是,只要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天地,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