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天雷声一响,机构也被人割韭菜了。
5月31日,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招商银行已对光大资本提起诉讼,要求光大履行差额补足义务,涉及金额34.89亿元,并申请财产保全。
两大金融巨头,就这样掐起架来。而在此之前,光大早已与暴风掐架。
5月8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光大对公司提起“股权转让纠纷”诉讼,请求向光大支付因不履行回购义务而导致的部分损失,合计共7.51亿元。招行、光大和暴风三者之间的纠纷,源于一起收购项目的失败,最终导致52亿资金打了水漂。
在这个时代,看似光鲜强悍的大机构,也同样是被命运摆布的对象。
2016年5月,光大证券旗下的光大浸辉、暴风集团等设立浸鑫基金,收购MPS公司65%的股权。其中,光大作为中间级出资6000万元,暴风作为劣后级出资2亿元,而招行则作为优先级出资28亿元。2018年10月,MPS突然宣布破产,浸鑫基金无法按照原计划实现退出。
规模高达52.03亿元的浸鑫基金血本无归,包括出资28亿元的优先级招行。
今年3月26日,在招商银行的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招商银行首次披露了涉及光大证券项目的资金规模和来源。
出资28亿元的招商财富仅仅只是通道方,背后真正的出资人是招商银行,而且资金来源于理财资金。按照诉讼金额34.89亿元为本息和来计算,28亿元本金的利息是7亿元。28亿元本金血本无归,利息可能还要支付7亿元,还是优先级,还是银行理财资金,招行自己也是万般无奈。
而早在今年2月,光大就有准备“赖账”的想法。
光大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当时签的保障协议有效性存有争议,光大资本的实际法律义务尚待判断。换言之,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光大为了钱,也一样耍赖皮。
原本以为有光大兜底,也做了多重保障措施,但最后招行却还是只能选择把光大告上法庭。如果光大不给招行兜底,招行也要给投资者兜底。最后如果谁都不兜底,28亿元理财资金就彻底掉坑里了。
招行和光大的纠纷还只是今年理财市场加速出清的一个缩影。
3月10日,中安民生实际控制人失联。诈骗800套房子涉案20亿元的“以房养老”骗局被曝光。那些想要靠投资养老的人,不但房子没了,还背负了一大笔高利贷。
4月27日,金诚集团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并对实际控制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截至2018年5月,金诚系募集资金规模高达300亿元。截至2018年10月,未能兑付的规模仍超过170亿元。
由于货币政策的转向,最近两年时间里,诈骗的骗局越来越难维持,都在资金链断裂中不断倒掉。
不仅是骗局倒掉,刚兑也被打破,被市场淘汰的情况越来越多。
号称是专供富人也是最安全理财产品的信托,也在今年步入违约常态。今年5月,中泰信托至少有4款信托产品披露了临时公告,相关信托产品融资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偿付本息。
安信信托收到上交所的年报问询函,直指信托产品违约和延期兑付问题。目前,已有3款信托产品面临对付问题。长安信托因南京建工贷款违约,涉及信托资金28.5亿元,也构成实质性违约。
除了信托,上市公司也是雷声一片。
康美药业300亿元货币资金出了“差错”,账面只剩下10亿元,身上却背着120亿元的尚未兑付债务。康美药业深陷退市风险当中,截至3月31日,有28万股东被收割。
康得新存在北京银行122亿元消失之谜还没有解开,就被踩雷债券违约的张家港行、国泰基金集体诉讼了。
根据统计,2019年前4个月涉及债券违约金额高达392亿元,约为2018年同期违约金额的3.4倍。真可谓是“荔枝香里说雷年,听取惨声一片”。
如果要给上面的所有问题找一个理由,最后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最近几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一路减少,甚至跌到个位数的8%。这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中国已经进入了减量发展的阶段。
过去靠货币推动的粗放式经济走到了头,随着国内宏观杠杆率高企,老路已经难以继续走下去。
以前那些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各种理财和投资盘开始难以维系下去,于是劣质资产开始爆雷。去年在爆雷潮的影响下,货币政策转向边际宽松。虽然雷声变小了,但是乌云却更暗了。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48.83%,相比2018年末的243.70%有所增长。如果不减量发展,继续盲目扩张,总有一天杠杆率将把经济拖垮。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银行的监管成为重点关注目标。最容易滋生风险的表外理财,被银行理财新规限制了。所谓的表外理财不能干了,都需要往表内腾挪。银行好不容易通过同业加杠杆,结果同业也被限制了,被纳入MPA考核标准里面,不能无序发行。
去年开始大火的结构性存款,也被监管盯上了。
今年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通知,要求银行清理整顿结构性存款,创新存款产品纷纷被叫停。
任何资产的逻辑都是一样,背靠经济和流动性。
因为杠杆的存在,爆一个雷,死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片。就像包商一事一样,同业兑付的方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百分之百兑付。
一个收购项目的失败,背后能扯出14家踩雷机构,14家机构背后又能扯出一大堆踩雷的投资者。
在防风险的路上,央行已经祭出了杀手锏。5月24日,央行注册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未来集体爆雷的可能。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变大,任何资产的变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诈骗的倒掉了,刚兑的打破了,房地产被调控了,表外理财不能干了,结构化存款又被严控,资产一个一个的消失和严控。在这个时代,即便拿着钱,也找不到可投的资产。
最好的投资就是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降低收益预期,以成熟市场为主,保证市场规章制度的完善。
抱着高收益的心态,容易撞骗子怀里。保本保收益已经很难达成了,在打破刚兑的影响下,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也要习惯净值化的市场。
在经济没有反转复苏之前,资产荒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所谓资产荒,不是没资产可以投,而是像以前那样几乎零风险还能高收益的资产将几乎消失。
而且如果说真的高风险能换回高收益,估计很多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也都能接受,但现在的行情是:高风险也不一定能给你带来高收益。
所以,在接下来,如何真正在一片荒芜的市场中赚到钱,将越来越考验个体和机构的专业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长线思考、布局和快速调整应变的能力。
5月31日,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招商银行已对光大资本提起诉讼,要求光大履行差额补足义务,涉及金额34.89亿元,并申请财产保全。
两大金融巨头,就这样掐起架来。而在此之前,光大早已与暴风掐架。
5月8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光大对公司提起“股权转让纠纷”诉讼,请求向光大支付因不履行回购义务而导致的部分损失,合计共7.51亿元。招行、光大和暴风三者之间的纠纷,源于一起收购项目的失败,最终导致52亿资金打了水漂。
在这个时代,看似光鲜强悍的大机构,也同样是被命运摆布的对象。
2016年5月,光大证券旗下的光大浸辉、暴风集团等设立浸鑫基金,收购MPS公司65%的股权。其中,光大作为中间级出资6000万元,暴风作为劣后级出资2亿元,而招行则作为优先级出资28亿元。2018年10月,MPS突然宣布破产,浸鑫基金无法按照原计划实现退出。
规模高达52.03亿元的浸鑫基金血本无归,包括出资28亿元的优先级招行。
今年3月26日,在招商银行的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招商银行首次披露了涉及光大证券项目的资金规模和来源。
出资28亿元的招商财富仅仅只是通道方,背后真正的出资人是招商银行,而且资金来源于理财资金。按照诉讼金额34.89亿元为本息和来计算,28亿元本金的利息是7亿元。28亿元本金血本无归,利息可能还要支付7亿元,还是优先级,还是银行理财资金,招行自己也是万般无奈。
而早在今年2月,光大就有准备“赖账”的想法。
光大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当时签的保障协议有效性存有争议,光大资本的实际法律义务尚待判断。换言之,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光大为了钱,也一样耍赖皮。
原本以为有光大兜底,也做了多重保障措施,但最后招行却还是只能选择把光大告上法庭。如果光大不给招行兜底,招行也要给投资者兜底。最后如果谁都不兜底,28亿元理财资金就彻底掉坑里了。
招行和光大的纠纷还只是今年理财市场加速出清的一个缩影。
3月10日,中安民生实际控制人失联。诈骗800套房子涉案20亿元的“以房养老”骗局被曝光。那些想要靠投资养老的人,不但房子没了,还背负了一大笔高利贷。
4月27日,金诚集团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并对实际控制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截至2018年5月,金诚系募集资金规模高达300亿元。截至2018年10月,未能兑付的规模仍超过170亿元。
由于货币政策的转向,最近两年时间里,诈骗的骗局越来越难维持,都在资金链断裂中不断倒掉。
不仅是骗局倒掉,刚兑也被打破,被市场淘汰的情况越来越多。
号称是专供富人也是最安全理财产品的信托,也在今年步入违约常态。今年5月,中泰信托至少有4款信托产品披露了临时公告,相关信托产品融资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偿付本息。
安信信托收到上交所的年报问询函,直指信托产品违约和延期兑付问题。目前,已有3款信托产品面临对付问题。长安信托因南京建工贷款违约,涉及信托资金28.5亿元,也构成实质性违约。
除了信托,上市公司也是雷声一片。
康美药业300亿元货币资金出了“差错”,账面只剩下10亿元,身上却背着120亿元的尚未兑付债务。康美药业深陷退市风险当中,截至3月31日,有28万股东被收割。
康得新存在北京银行122亿元消失之谜还没有解开,就被踩雷债券违约的张家港行、国泰基金集体诉讼了。
根据统计,2019年前4个月涉及债券违约金额高达392亿元,约为2018年同期违约金额的3.4倍。真可谓是“荔枝香里说雷年,听取惨声一片”。
如果要给上面的所有问题找一个理由,最后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最近几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一路减少,甚至跌到个位数的8%。这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中国已经进入了减量发展的阶段。
过去靠货币推动的粗放式经济走到了头,随着国内宏观杠杆率高企,老路已经难以继续走下去。
以前那些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各种理财和投资盘开始难以维系下去,于是劣质资产开始爆雷。去年在爆雷潮的影响下,货币政策转向边际宽松。虽然雷声变小了,但是乌云却更暗了。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48.83%,相比2018年末的243.70%有所增长。如果不减量发展,继续盲目扩张,总有一天杠杆率将把经济拖垮。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银行的监管成为重点关注目标。最容易滋生风险的表外理财,被银行理财新规限制了。所谓的表外理财不能干了,都需要往表内腾挪。银行好不容易通过同业加杠杆,结果同业也被限制了,被纳入MPA考核标准里面,不能无序发行。
去年开始大火的结构性存款,也被监管盯上了。
今年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通知,要求银行清理整顿结构性存款,创新存款产品纷纷被叫停。
任何资产的逻辑都是一样,背靠经济和流动性。
因为杠杆的存在,爆一个雷,死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片。就像包商一事一样,同业兑付的方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百分之百兑付。
一个收购项目的失败,背后能扯出14家踩雷机构,14家机构背后又能扯出一大堆踩雷的投资者。
在防风险的路上,央行已经祭出了杀手锏。5月24日,央行注册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未来集体爆雷的可能。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变大,任何资产的变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诈骗的倒掉了,刚兑的打破了,房地产被调控了,表外理财不能干了,结构化存款又被严控,资产一个一个的消失和严控。在这个时代,即便拿着钱,也找不到可投的资产。
最好的投资就是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降低收益预期,以成熟市场为主,保证市场规章制度的完善。
抱着高收益的心态,容易撞骗子怀里。保本保收益已经很难达成了,在打破刚兑的影响下,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也要习惯净值化的市场。
在经济没有反转复苏之前,资产荒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所谓资产荒,不是没资产可以投,而是像以前那样几乎零风险还能高收益的资产将几乎消失。
而且如果说真的高风险能换回高收益,估计很多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也都能接受,但现在的行情是:高风险也不一定能给你带来高收益。
所以,在接下来,如何真正在一片荒芜的市场中赚到钱,将越来越考验个体和机构的专业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长线思考、布局和快速调整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