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视角的史前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前遗址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年代久远、缺乏史料记载、自然及人为破坏严重等特点,在保护及展示方面难度较大。许多史前遗址公园在建成后也是门可罗雀,难以得到公众认可。借助POE(使用后评价)方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对郑州商都遗址公园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出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史前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史前;遗址公园;保护展示;使用后评价
  一、史前遗址公园概述
  (一)史前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我国史前时期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史前”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没有历史记录的远古时代。由此定义来看,狭义的历史指有文献记载的那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则就是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1]。由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成系统记录历史的文字,因此由“史前”的定义来看,中国在殷墟之前即商王盘庚以前的历史都应划在史前史的范围之内。作为人类史前活动和远古记忆的唯一残留片段,史前遗址不管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史前遗址的特点
  我国史前遗址主要为地下土遗址,其可视性、可观赏性差,遗存内容主要有出土文物和地下遗存,出土文物主要为陶器、石器和骨器,工艺性和美观性都比较差,由于年代久远,其功能、形制等都不易被参观者理解[2]。地下遗存主要有房址、陶窑、墓葬等,由于破环严重,参观者难以想象其原有的模样,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也较为陌生,因此史前遗址对游客来说缺少吸引力,难以激起参观者的兴趣。
  二、郑州商都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一)使用后评价简介
  使用后评价是建成环境评价的许多理论之一,指对一段时间后投入使用的建成环境,采用数据收集、分析、评价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其中量表法为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李克特量表法和语义差别量表法两种,本文则以语义差别SD量表法进行研究。
  SD法是Semantic Differential的缩写,即通过语言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使被验者的感受定量化地被记录下来[3]。SD法让被试者在两个正反义的形容词项目上依据主观感觉对每一对形容词间的量化尺度上进行判断,量化尺度的划分可以分为5级或7级,如-2,-1,0,+1,+2,在评定等级制定后,依据调查数据绘制平均语义分布曲线,比较他们的评价倾向。
  (二)郑州商都遗址公园概况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最初发现于1950年,随后经过多次发掘工作于1955年确立为商代遗址,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其前身为商朝前期商王都邑,距今约3600年。商都遗址公园位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东南城垣内,占地总面积224亩[4]。商都遗址公园的景观主要集中体现三个功能——观游城墙遗址、室外文化展示、聚集休闲活动。
  (三)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通过征求20位园林及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并结合商都遗址公园前期调研情况,最终确定了以“景观体验”和“文化体验”两个方向共计16个评价因子对遗址公园的游览者进行满意度评价。其中“景观体验”满意度主要指游客对于公园整体环境的宏观感受;“文化体验”则是从遗址公园的使用角度评判游客对于公园整体文化氛围的满意度。
  (四)评价方法
  采用SD量表法,通过现场发放调查表格的形式收集商都遗址公园使用群体对于“景观体验”及“文化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在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问卷中问题答案所反映的 5 级测量等级(如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数据结果,对这5个等级对称赋值(-2,-1,0,+1,+2),最終制成平均语义分布曲线,依此得到使用者对目标空间较为全面、客观的满意度评价。
  (五)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问卷调查时间选取在天气适宜、游人较多的4月和9月进行,为确保调查结果可靠性,调查日期选取工作日及周末各一天,调查次数共计4次,最终发放8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6份。
  2.游人基本情况统计
  公园中男性使用者34人,占44.74%,女性使用者42人,占55.26%。在使用者年龄方面,通过统计数据可知20岁以下7人,占9.21%;20-30岁24人,占31.58%;30-40岁16人,占21.05%;40-50岁8人,占10.53%;50岁以上21人,占27.63%。结果显示公园参观者中的青年人最多,老年人次之,中年人与青少年较少。
  原因分析:商都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区域,周边多为住宅区,因此使用人群以周边居民为主,入园目的主要为亲子活动和休闲散步,所以游人多为带孩子的家长以及健身的老年群体。
  3.问卷数据统计
  根据有效回收的76份调查问卷结果,对商都遗址公园使用后的满意度评价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参考SD语义差别划分等级,统计为可量化的表格形式,得出76位使用者对公园20个项目评价的满意度。
  4.SD曲线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将16个评价项目的使用后满意度评价绘制成SD(语义差别)曲线。
  表1SD(语义差别)曲线分析
  (1)正因子分析
  依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游览者对于公园整体的“景观体验”较为满意,9项评价因子中7项平均分为正数。其中以“公园整体景观效果”“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度”“公园季节景观观赏性”以及“公园活动场地的丰富性”最为满意,各项平均分值大于+1.0,评价较高,表明商都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以及活动空间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实地调查情况分析:公园整体分区较为合理,空间视线变化丰富,路网密度适宜,交通便捷,并且作为城市中心的公共绿地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活动场地,满足了周边高密度住宅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公园内植物密度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整体竖向空间层次以及季节性景观的观赏性上都较为丰富,多样的观花、观叶植物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成为了公园的主要观赏点。   (2)负因子分析
  由分析曲线可看出,公众的主要意见集中在“公园整体景观特色不突出”“公园环境整洁度较差”以及“文化体验”部分中的“整体历史氛围弱”“自然植被文化氛围缺乏”“雕塑小品文化氛围缺乏”“建构筑物文化氛围缺乏”“休憩设施文化氛围缺乏”“标识系统文化氛围缺乏”,此8项评价因子平均值均为负数,其中5项低于-0.5,公众满意度较差。这表明商都遗址公园在景观特色上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遗址公园其历史文化氛围不够突出。
  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植物种类的选择没有结合当时历史自然条件,出现了许多非本土植物,同时在种植设计中缺少与遗址展示的融合,只是以普通的公众游园形式进行不同植物的组合搭配。对于文化体验部分,不少被访问者表示“不知道看什么”“完全感觉不到是一个史前遗址公园”,整个公园过度的园林化造成了历史氛围的缺失。园区包括雕塑小品、道路铺装、休憩设施、标示牌以及凉亭花架等,在设计元素与材质细节上没有结合“商朝”中期的文化特色进行斟酌推敲,整体风格杂乱不一,造成了商都遗址公园“文化体验”的丧失。
  三、问题总结
  (一)公园整体定位不明确
  公园在规划设计中的宏观定位不够清晰,对于“遗址公园”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 遗址的保护与园区整体环境脱节。过度的封闭保守的会造成遗址公园缺乏公众吸引力,而过度倾向于城市公园的使用功能则会削弱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在设计之初需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历史文化气息薄弱
  公园整体历史文化信息传达不明确,没有以遗址的展示为核心来营造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文化氛围,使公园游览者对公园的整体文化形象难以识别。公园内的广场节点、小品雕塑、文化浮雕等相关文化展示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体系,植物景观的营造也缺乏与遗址环境的呼应,整体文化体验较弱。
  (三)植物景观过度园林化
  公园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出现了过度园林化问题,陷入种类繁、数量多、将“绿化覆盖率”作为追求目标等多种误区,形成了“重植物、轻遗址”的效果。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没有针对性地参照具体史料选择符合遗址本体特征的植物,不能真实地反映遗址所处的历史时期,从而突出史前遗址公园的主题。在种植方式上存在直接套用一般城市公园植物配置方式的问题,过于强调植物观赏价值,而忽视了植物配置应烘托遗址氛围和彰显遗址文化内涵原则。
  (四)硬质景观细节处理不足
  公園在建构筑物、道路铺装、标示牌、垃圾桶、座椅、雕塑、灯柱等设计上缺少细节处理,对于各个设施的设计风格以及材质的选用缺乏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史前时期具有丰富的纹饰图案,因此在公园中进行文化主题提炼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也是进行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前提。如果对遗址文化内涵不能准确把握,在细节上处理上不够用心,就会大大降低遗址公园的文化吸引力,影响游客的切身体验感受。
  四、结语
  史前遗址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但其在保护展示利用方面难度较大,只是靠遗迹本身以及出土文物的展示很难吸引公众兴趣。因此史前遗址公园应以树立整体遗址公园文化形象为角度,以公众的切实体验需求为出发点,把握公园的宏观定位,还原历史植被环境,深化设计细节,在满足公园的城市公共需求前提下引导参观者对中国的史前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提升遗址公园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史前文化:中华文化之根[N].河南日报2007-02-08:009.
  [2]刘文雪.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初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胡其魁.SD法在园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05).
  [4]郑州市文物局.http://wwj.zhengzhou.gov.cn/xqdt/168
  823.html.
  作者简介:
  张文博,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
  白丹,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汉画像石; 文化背景; 艺术特点  汉代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瑰宝,其中保存数量最多、内容
期刊
作者简介:  段咏江(1994-)海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吕乘乘(1994-)西南民族大学艺術学院,2016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油画。  尹臻(1994-)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张娅蓉 (1994-)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6级艺设设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大学校园是培养生力军的摇篮。校园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通过对广西财经学院相思湖校区公共设施、道路、绿化等景观要素的人性化设计进行调查评价,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对未来高校校园规划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人性化;景观设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大学扩大办学规模,许多高校兴建校区,对大学校园空间组合及景观规
期刊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智能家具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结合儿童的特点,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增强儿童家具中的趣味性,为儿童设计出满足其身心发展的智能家具模型。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具;趣味性;儿童家具;设计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智能单品涌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伴随着智能家居的迅速发展,智能家具作为家居环境
期刊
摘 要: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成书于1939年,向读者全面地呈现了一幅19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图景,被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通过阅读,笔者发现,在传统农村社会父权制度下生活的女性,对于家庭的价值被用经济因素来衡量了。以江村经济为例,兼于同时代的村庄研究资料对照,通过梳理,呈现出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女性对于家庭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女性;经济;婚姻;劳动;继
期刊
摘 要:《聊斋志异》展示了明清时期社会人生中形形色色的情状,痛斥虎狼官吏,揭露科举弊端,讲述人生哲理。但是,《聊斋志异》世世代代吸引海内外读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聊斋创造了种种刻骨铭心的婚恋爱情。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男权的思想观念深深制约着婚姻家庭关系。在作者的笔下,男性的主体意识无处不在。站在女性角度,通过分析聊斋中的婚恋小说以及其中的婚恋观,来对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与婚外恋对伦理道
期刊
摘 要:以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提出的“透明性”理论为基础,结合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的透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来阐述建筑中的透明性理论。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研究,找到一种解读现代建筑的视角,梳理出一种营造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展现出一种新的建筑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透明性理论在建筑设计的研究及其运用。  关键词:透明性;绘画;建筑;空间秩序;筱原一男  一、关于诠释“透明性”的猜想  在阅
期刊
摘 要:芜湖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的江畔历史古城,悠久的徽州文化与传统的绘画技藝在这片土地神奇交汇,促使了一个崭新技艺的诞生——芜湖通草画。通草画以其质地洁白、轻盈、直梗、不卷不垂著称,其艺术特点融合了绘画和剪贴的风格,艺术表现力相当丰富。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芜湖通草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和许多与这个城市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一起封存在历史的记忆里。如何能够实现芜湖通草画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期刊
摘 要:基于应用生态学视角,以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和东澜岸社区为案例,从生态邻里中的可持续性思想为指导,分析并解决关于环境与资源之间共生情况下的管理问题。从对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和东澜岸社区的地理位置调研、文化背景分析和群众现场访谈,找出郊区高校与其邻里社区的融合环境与排斥环境,探寻其在现代郊区高校与邻里社区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应用和推广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郊区高校;邻里社区;应用生
期刊
摘 要:从探讨山地居住空间的设计手法入手,分别从景观视觉设计和在地生态环境特质分析台湾南投天空的院子景观文脉。研究天空的院子在进行基地和建筑再利用后的景观现状,了解其对在地文化经济复苏的价值。为山地地形的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绿化营造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手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山地居住景观模式。  关键词:景观设计:山地建筑:居住空间:人文景观  一、山地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特质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