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在从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培养健全人格不容忽视的内容。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影响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承载心理教育氛围的手段和载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起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心理素质对促进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生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则是指校园文化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校园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設施、校园绿化和美化;制度文化包括文化制度领导体制和规章制度等。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溶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修改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校园文化主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学风、校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它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包括:
1.感染功能,感染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服从,它是通过情绪、情感的传递与交流实现的;
2.暗示功能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使人迅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信息,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3.同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主要是通过“模仿”与“从众”的心理机制实现的;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的内容包含了学校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这种目标与理想,能激发起师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凝聚力量,推动人们努力工作与学习;
5.心理调适功能,校园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主要是通过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来实现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是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目前我们所倡导和进行的素质教育是要全面发展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使我们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2.有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有效地实施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只有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个心理健康者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没有健康的性格就谈不上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3.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个大学生朝气蓬勃、心情愉快,就会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而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致使成绩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法违纪,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厌学的大学生,其症结都表明了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源。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决不仅仅是防治心理疾病,这只是它的初级功能,其中级功能是完善心理的调节机制,高级功能是促进心理的充分发展。可见,心理健康的主要意义是发展人的健康心态,开发人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活的现实要求。当2004年云南大学凶杀案发生后,针对报道称嫌疑犯马加爵和4名死者都是好朋友,是所谓的“死党”。有心理学专家分析称:嫌疑犯心理应该有一些问题,很有可能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所致。
5.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化的整体情况看,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其社会化进程和程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程度本身又折射出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误将学生情绪性格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误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是心理疾病,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认为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便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只将其看作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只以少数学生为教育对象。这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化”、“课程化”倾向,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和功能的狭隘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积极的。它的实施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由重障碍排除、重差错矫正的教育模式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教育模式;由服务少数人转向面向多数人;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只有树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推进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影响的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心理辅导技能
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是一种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关注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它更加强调教师和学生精神与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关注个体心理、人格的成长,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者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以积极的心态组织好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适宜的教育行为去感化、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文体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活動中度过的。在活动开展中,他们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等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活动组织者必须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必须具有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心须在突出活动本身教育意义的同时,寻找、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等等,这就需要组织者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心理辅导技能。只有这样,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切实的保证。
为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师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二)文体活动必须蕴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活动目标上。要注意活动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文化建设目标以娱乐为主,只注重形式和过程,而不关注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即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设计,除注重过程目标外,还要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把追求竞技过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统一,达到竞技、情感、行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在活动内容上。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学校环境布建,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内容,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挖掘隐藏在文体活动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例如,在竞技类比赛中,没有拿到名次垂头丧气,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时机对他们进行“凡事勿求十全十美”思想的教育,因为,一般说来,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做事才更认真、细致和执着,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过分追求完美容易使人遭受挫折和压力,容易导致心理能力的削弱,轻者产生自卑或强迫性格缺陷,重者可能患上强迫症,影响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在活动方法和手段上。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运用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此,教师应努力建构充满张力的活动体系,以开放、一张一驰、创造性的活动模式,使原来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刺激的封闭思维,变为双方生命力在活动开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表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
4、在活动评价上。以往模式,名次和结果是我们的评价取向,这样的标准对参与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大地挫伤甚至扼杀不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才是明智的选择。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应多些赏识,少点责备;多此宽容,少点狭隘;多些激励,少点批评。
总之,大学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又反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当前的各类大学教育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教学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追根溯源都在学生心理方面。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对很多困难的学生工作也提供了解决的良好契机。当然,我们还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的调适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7年8月。
[2]贺淑曼/等,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9月。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4]孔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承载心理教育氛围的手段和载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起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心理素质对促进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生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则是指校园文化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校园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設施、校园绿化和美化;制度文化包括文化制度领导体制和规章制度等。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溶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修改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校园文化主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学风、校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它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包括:
1.感染功能,感染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服从,它是通过情绪、情感的传递与交流实现的;
2.暗示功能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使人迅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信息,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3.同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主要是通过“模仿”与“从众”的心理机制实现的;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的内容包含了学校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这种目标与理想,能激发起师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凝聚力量,推动人们努力工作与学习;
5.心理调适功能,校园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主要是通过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来实现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是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目前我们所倡导和进行的素质教育是要全面发展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使我们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2.有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有效地实施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只有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个心理健康者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没有健康的性格就谈不上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3.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个大学生朝气蓬勃、心情愉快,就会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而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致使成绩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法违纪,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厌学的大学生,其症结都表明了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源。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决不仅仅是防治心理疾病,这只是它的初级功能,其中级功能是完善心理的调节机制,高级功能是促进心理的充分发展。可见,心理健康的主要意义是发展人的健康心态,开发人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活的现实要求。当2004年云南大学凶杀案发生后,针对报道称嫌疑犯马加爵和4名死者都是好朋友,是所谓的“死党”。有心理学专家分析称:嫌疑犯心理应该有一些问题,很有可能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所致。
5.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化的整体情况看,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其社会化进程和程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程度本身又折射出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误将学生情绪性格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误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是心理疾病,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认为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便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只将其看作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只以少数学生为教育对象。这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化”、“课程化”倾向,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和功能的狭隘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积极的。它的实施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由重障碍排除、重差错矫正的教育模式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教育模式;由服务少数人转向面向多数人;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只有树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推进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影响的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心理辅导技能
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是一种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关注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它更加强调教师和学生精神与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关注个体心理、人格的成长,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者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以积极的心态组织好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适宜的教育行为去感化、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文体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活動中度过的。在活动开展中,他们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等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活动组织者必须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必须具有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心须在突出活动本身教育意义的同时,寻找、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等等,这就需要组织者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心理辅导技能。只有这样,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切实的保证。
为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师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二)文体活动必须蕴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活动目标上。要注意活动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文化建设目标以娱乐为主,只注重形式和过程,而不关注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即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设计,除注重过程目标外,还要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把追求竞技过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统一,达到竞技、情感、行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在活动内容上。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学校环境布建,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内容,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挖掘隐藏在文体活动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例如,在竞技类比赛中,没有拿到名次垂头丧气,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时机对他们进行“凡事勿求十全十美”思想的教育,因为,一般说来,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做事才更认真、细致和执着,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过分追求完美容易使人遭受挫折和压力,容易导致心理能力的削弱,轻者产生自卑或强迫性格缺陷,重者可能患上强迫症,影响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在活动方法和手段上。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运用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此,教师应努力建构充满张力的活动体系,以开放、一张一驰、创造性的活动模式,使原来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刺激的封闭思维,变为双方生命力在活动开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表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
4、在活动评价上。以往模式,名次和结果是我们的评价取向,这样的标准对参与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大地挫伤甚至扼杀不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才是明智的选择。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应多些赏识,少点责备;多此宽容,少点狭隘;多些激励,少点批评。
总之,大学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又反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当前的各类大学教育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教学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追根溯源都在学生心理方面。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对很多困难的学生工作也提供了解决的良好契机。当然,我们还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的调适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7年8月。
[2]贺淑曼/等,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9月。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4]孔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