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德性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主构建的,是社会性活动中产生的,同时人是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性的交往是德育自我建构的基础。而小学生需要社会性的同伴交往活动,更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同伴交往的德育活动更有利于德育的自我建构。
一、同伴评价引导德育自我认识的构建
道德自我认识指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观念,以及自己与他人道德关系的认识,是生活世界的道德反映。道德的自我认识离不开生活世界,就如学习游泳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品德要实现自我建构,首先离不开社会性的同伴交往。同伴交往,就是儿童道德认识的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其次,儿童年龄偏小,自我认识必须先有“他律”引导,才能形成“自律”的基础。自我认识的实践更多的是依赖于外界的引导,而年龄层次相同的同伴间的正确评价引导,较之成人的引导更为符合“最近发展区域”的规律,更为有效地进行自我建构。因此,学生通过与同伴交往中的评价,引导进行德育的自我构建,有时会比老师的教授更为深刻、更为有效。
让同伴作评价的主人,引导学生根据同伴评价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发现他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自我认识。同时同伴间的评价更真实,更符合学生需求认知,有效引导其进行自我认识。如:在班上设立文明行为记录本,学生记录自己的好事或文明言行。小组内评价,或创设情境,在早读、班会上,让学生与同伴“说说我的优点”“我给你提建议”“一起向他学优点”等等。又如在测试卷下发时,教师引导学生同伴进行互相评价,找出优缺点,互相鼓励补充,正确对待考试分数,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道德自我,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认识观。
二、同伴榜样促进德育自我学习的构建
同伴榜样的德育行为更接近学生实际,具有说服力,其榜样影响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小伙伴,甚至整个集体。
首先,需明确树立同伴榜样的示范。同伴选取榜样学习会有盲目性和自由性,教师需静心引导,准确树立同伴道德学习的榜样,明确其榜样示范行为、示范内容,而且需指明学习方向,简化学习内容,每个榜样树立1个示范行为为佳。如:树立上下楼梯靠右行的行为榜样时,选取其中一个孩子,就在学校上楼梯时,如何看楼梯箭头,提醒自己靠右行。让其做榜样,全班学习,再分组树立新的学得好的榜样,互相督促学习,如此细化逐层推进,学生习惯自然很好养成,较之教师反复提醒,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要及时强化同伴榜样的示范。榜样不是树立后就不管了,教师还需要不定时、及时地对榜样的行为及示范进行强化表扬,号召同学向他学习。这对于学习者后续德育学习的利他行为有巨大作用。教师的及时表扬,能提高同伴对榜样的模仿倾向,更主动积极地去模仿。同时,学生在模仿被表扬的同伴榜样行为时,会趋向学习形成相一致的行为,以期情感上自己得到表扬。如:在校园问好的行为教育中,教师任何时候见到有同学主动问好,都停下来,表扬鼓励。学生甚至特意到教师面前问好,得到肯定。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一种习惯文化。又如,课堂上对遵守纪律榜样的及时表扬,也能促进学生同伴间的互相学习。这种教师对榜样的多次强化,使学习者将他人(榜样)的行为进行自我学习,逐渐内化为自身德育品质。
三、游戏交往体验德育自我管理的构建
游戏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构建、理解德育,并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学习途径。同伴的游戏交往,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交往参与德育实践。
首先,有利于体验道德过程。德育的自我管理,其本质是通过德育实践活动中自身组织、指挥、实施、监督等多重角色体验、感知的过程,进而全面进行自我道德调节,构建自我德育品质。因此,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在同伴交往的德育游戏活动中,体验丰富的角色,参与活动的管理,亲身体验德育的自我管理。如:开展德育小品活动,根据同伴间发生的德育行为事件,组织小品、话剧等形式活动,通过小组、班会等,组织儿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在来源于身边的道德活动中,经历不同角色的道德体验,学会自我德育管理。
其次,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德育自主建构不仅是狭小的个体自我,更应该是同伴间、集体中、社会上的自我德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对于克服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特征尤为重要。同伴间的游戏交往,其渗透遵循的道德准则,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如:班会“谁是最可爱的同伴”“文明小卫士团队活动”,将德育要点融入游戏中,建立游戏的德育准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同伴间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获得的成功感等,更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而违反同伴游戏中的既定的道德准则,带来同伴间的情感、关系、认可等惩罚,及学生对维系积极同伴关系的努力,更能激发促进其德育的自我管理。
最后,有利于行为习惯的自我管理。很多时候,学生知道对错,却不能付之行动。其根本在于未能有效进行德育自我管理,未能将道德认知外顯于行为习惯。这不是简单说教可以的,需要长期与生活联系的游戏活动,需要多维度的交往互动,需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而这些均可以由教师引导,构建同伴交往的德育游戏活动,坚持不懈,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如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实践平台、自主的德育活动空间。如“雏鹰争章”活动,道德行为的“行为章”、文明礼仪的“礼仪章”、同伴互助的“互助章”等争章活动。全程由学生自主制定目标、设计章程、管理分数、评价反思。活动体现主动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提升道德自我管理能力,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行为意识,逐渐沉淀为未来的优秀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2(1):19-22.
[2]万增奎.论道德自我的文化建构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徐湘荷.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德育,2003(23):2-5.
[4]张云运,骆方,孙铃,等.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70.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阶段城市小学高年级同伴交往的干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BB120551。
一、同伴评价引导德育自我认识的构建
道德自我认识指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观念,以及自己与他人道德关系的认识,是生活世界的道德反映。道德的自我认识离不开生活世界,就如学习游泳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品德要实现自我建构,首先离不开社会性的同伴交往。同伴交往,就是儿童道德认识的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其次,儿童年龄偏小,自我认识必须先有“他律”引导,才能形成“自律”的基础。自我认识的实践更多的是依赖于外界的引导,而年龄层次相同的同伴间的正确评价引导,较之成人的引导更为符合“最近发展区域”的规律,更为有效地进行自我建构。因此,学生通过与同伴交往中的评价,引导进行德育的自我构建,有时会比老师的教授更为深刻、更为有效。
让同伴作评价的主人,引导学生根据同伴评价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发现他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自我认识。同时同伴间的评价更真实,更符合学生需求认知,有效引导其进行自我认识。如:在班上设立文明行为记录本,学生记录自己的好事或文明言行。小组内评价,或创设情境,在早读、班会上,让学生与同伴“说说我的优点”“我给你提建议”“一起向他学优点”等等。又如在测试卷下发时,教师引导学生同伴进行互相评价,找出优缺点,互相鼓励补充,正确对待考试分数,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道德自我,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认识观。
二、同伴榜样促进德育自我学习的构建
同伴榜样的德育行为更接近学生实际,具有说服力,其榜样影响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小伙伴,甚至整个集体。
首先,需明确树立同伴榜样的示范。同伴选取榜样学习会有盲目性和自由性,教师需静心引导,准确树立同伴道德学习的榜样,明确其榜样示范行为、示范内容,而且需指明学习方向,简化学习内容,每个榜样树立1个示范行为为佳。如:树立上下楼梯靠右行的行为榜样时,选取其中一个孩子,就在学校上楼梯时,如何看楼梯箭头,提醒自己靠右行。让其做榜样,全班学习,再分组树立新的学得好的榜样,互相督促学习,如此细化逐层推进,学生习惯自然很好养成,较之教师反复提醒,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要及时强化同伴榜样的示范。榜样不是树立后就不管了,教师还需要不定时、及时地对榜样的行为及示范进行强化表扬,号召同学向他学习。这对于学习者后续德育学习的利他行为有巨大作用。教师的及时表扬,能提高同伴对榜样的模仿倾向,更主动积极地去模仿。同时,学生在模仿被表扬的同伴榜样行为时,会趋向学习形成相一致的行为,以期情感上自己得到表扬。如:在校园问好的行为教育中,教师任何时候见到有同学主动问好,都停下来,表扬鼓励。学生甚至特意到教师面前问好,得到肯定。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一种习惯文化。又如,课堂上对遵守纪律榜样的及时表扬,也能促进学生同伴间的互相学习。这种教师对榜样的多次强化,使学习者将他人(榜样)的行为进行自我学习,逐渐内化为自身德育品质。
三、游戏交往体验德育自我管理的构建
游戏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构建、理解德育,并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学习途径。同伴的游戏交往,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交往参与德育实践。
首先,有利于体验道德过程。德育的自我管理,其本质是通过德育实践活动中自身组织、指挥、实施、监督等多重角色体验、感知的过程,进而全面进行自我道德调节,构建自我德育品质。因此,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在同伴交往的德育游戏活动中,体验丰富的角色,参与活动的管理,亲身体验德育的自我管理。如:开展德育小品活动,根据同伴间发生的德育行为事件,组织小品、话剧等形式活动,通过小组、班会等,组织儿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在来源于身边的道德活动中,经历不同角色的道德体验,学会自我德育管理。
其次,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德育自主建构不仅是狭小的个体自我,更应该是同伴间、集体中、社会上的自我德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对于克服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特征尤为重要。同伴间的游戏交往,其渗透遵循的道德准则,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如:班会“谁是最可爱的同伴”“文明小卫士团队活动”,将德育要点融入游戏中,建立游戏的德育准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同伴间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获得的成功感等,更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而违反同伴游戏中的既定的道德准则,带来同伴间的情感、关系、认可等惩罚,及学生对维系积极同伴关系的努力,更能激发促进其德育的自我管理。
最后,有利于行为习惯的自我管理。很多时候,学生知道对错,却不能付之行动。其根本在于未能有效进行德育自我管理,未能将道德认知外顯于行为习惯。这不是简单说教可以的,需要长期与生活联系的游戏活动,需要多维度的交往互动,需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而这些均可以由教师引导,构建同伴交往的德育游戏活动,坚持不懈,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如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实践平台、自主的德育活动空间。如“雏鹰争章”活动,道德行为的“行为章”、文明礼仪的“礼仪章”、同伴互助的“互助章”等争章活动。全程由学生自主制定目标、设计章程、管理分数、评价反思。活动体现主动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提升道德自我管理能力,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行为意识,逐渐沉淀为未来的优秀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2(1):19-22.
[2]万增奎.论道德自我的文化建构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徐湘荷.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德育,2003(23):2-5.
[4]张云运,骆方,孙铃,等.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70.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阶段城市小学高年级同伴交往的干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BB12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