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让数学思考从“形式”走向“实效”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普遍存在以大量的知识传授占据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堂上互动探究形式化的现象。那么如何立足课堂,超越“形式追求”,转为重“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谈这一方面的见解。
  1.巧设问题情境,加大“数学思考”的力度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避免走进“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能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数学思考”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解决问题。
  比如一教师在教学《百分数》时,正好是“登革热”爆发流行期,该教师敏锐地捕捉与时俱进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为了预防“登革热”,小区阿姨为选哪一种浓度最大的药水发愁,请同学们帮忙选一选(详见表1)。
  
  在此情境的创设氛围中,学生都想为小区阿姨排忧解难,积极投入思考之中。经过一番思索,发现光凭药液质量不能判断浓度高,还得考虑药水的总质量,也就是必须算出药液占药水的几分之几。但在比较的同时发现必须在相同的标准下才能比较,也就是通分让三个结果的分母相等,于是以下的引入水到渠成,即:1÷20= =;3÷50==;2÷25==,三号药水的浓度最大。
  由此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并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此问题情境中“百分数”的出现不再是牵强和做作,而是蕴含着“需要”和“方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百分数的实用性,也为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一问题情境,实而有力,“吹皱一池春水”,渲染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思维走向深刻。
  2.留足探索空间,拓展“数学思考”的广度
  曾记得杨振宁教授提及中国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源于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因此应给足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应该给予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思索当中,获得有价值的发现,这样探索与思考才更具有价值性。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9页《圆的面积》例3,已知两个图形圆的半径都是1米,能计算出这两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吗(如下图所示)?
  
  对于左图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外方内圆),对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当问及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外圆内方),需要什么条件时孩子们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我本来预设按照课本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就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相信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化过程后,会豁然开朗。果然学生们经过一番思索后发现此图形很难看出正方形的边长,更不能直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发现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等于圆的直径,就采取迂回战术来解题,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作两个底为直径,高为半径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列式为(2×1÷2)×2=2(平方米),还有的学生茅塞顿开:也可把正方形分成底和高都与半径相等的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先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求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列式为(1×1÷2)×
  4=2(平方米)。这两种解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留给学生充分的尝试、思考的时空,在这几分钟里,经历过“柳暗花明”,学生思考向深层次推进。
  3.适时点拨引导,挖掘“数学思考”的深度
  《学记》上曾有“开而弗达,导而弗牵”这一说法,也就是要求教师捕捉机会,恰到好处地点拨、启发,不让学生成为“容器”,一味地对其进行灌输。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一课,当教师抛出“平面内12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一问题时,课堂上出现“欲罢又不能”的窘境,看到这种情形,我微笑着对大家点拨:“同学们,用12个点来连线,确实比较困难,如果把点数减少些,再逐步增加点数,寻找其中的奥秘。”学生幡然醒悟,马上动手操作,完整表格中六个点的图与数据(详表2)。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从算法、加数的特点、加数的个数等方面去观察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学生自然发现总线段数都是一组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之和。教师再次相机点拨:“到底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呢?发现了什么?”随即一学生一语道破加数的个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另一学生豁然开朗: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开始加2,加3,依次连加到比点数少1的那个数的和。于是教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计算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可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相互补充得出:1 2 3 …(n-1)=(1 n)n÷2。
  这样从简单问题入手,化繁为简,有序思考,找到规律,正是老师巧妙的指点和点拨,起到“拨云见日”的功效,是“点拨”让数学思考从“表面”走向“深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拨开心中的云雾。
  4.组织回顾反思,提升“数学思考”的效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或对他人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整合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抓住数学的内在本质,促进有效的数学思考。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这节课,我把确定四百米起跑线的这一生活问题交给了学生,经过和学生们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完成建模这一数学过程。之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和再思考:“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收获哪些知识……”汇报时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有的说确定起跑线的关键就是求两跑道之间的距离差;有的发现两跑道的长度差,其实就是两个弯道组成的圆的周长差;有的发现确定出了第二道的起跑线是距离第一道前7.85米处,以此类推第三道的起跑线同样在第四道前7.85米处;还有的总结出来了起跑线的位置其实和道宽有关系,两跑道间的差距就是2π道宽,这个公式应用到了每一跑道……引领学生学会反思其实是数学思考过程,组织学生回顾反思,使学生透过表面认识本质,让学生做到有序思考,有效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使数学思考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不能让孩子们仅仅停留在思考的表层,止步于数学王国的“外壳”,应该透过表层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多角度、纵深的发展,真正让数学思考从“形式”走向“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
其他文献
<正>慢性肾脏病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同时长时间控制欠佳的高血压也可引起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在全世界迅速上升,约占目前成人人口的10%〔1〕。当肾小球滤过率由85
摘要: “机械设计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等诸多特点导致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是中职学校一门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
社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为8.8%~23.6%〔1,2〕,老年抑郁的发生与躯体、心理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3〕,会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已有的躯体疾病恶化、残疾的危险性增高、生活质
期刊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是由于骨质疏松引发的最常见并发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影响老年健康的社会问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中的失误除了常见的知识性、方法性错误外,有一半以上的错误是因为粗心而造成的,严重影响了作业的正确率和考试成绩。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数学本来能考好,可惜漏做了一题或把最后得数“18”写成“81”,为此扣分多遗憾……这些都是粗心惹的“祸”。粗心看似是小毛病,但形成习惯却很难改正,且因疏忽大意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铸成大错已屡见不鲜,影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罗列了采用项目教学法应该满足的条件,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就项目教学法对中职服装课程教学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应该满足的条件  (1)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教学项目,并且能够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成功地应用到教学项目实践中来,项目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