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铜仁地区民中 (554300)
【摘要】本文质疑了《石钟山记》叙议结合不紧密,驳论理由不充足,有恃才傲物,唯我独尊的霸气。
【关键词】石钟山记;质疑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命名原由的三人中,苏轼自己自然是“目见耳闻”了,不曾“臆断”,那么郦道元、李渤二人至少有一个未“目见耳闻”而“臆断”了,但我们在前文中看到的并非如此。郦、李二人均登临过石钟山,其中李渤(苏轼在本文主要矛头所指的人)还亲自“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应当说他们都“目见耳闻”了。既然文中提到的学者均亲临实地考察过,而非道听途说,苏轼又何以有“事不目见耳闻”之论呢?显然,郦、李、苏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看法不同只是他们的考察的角度、方法不同导致的,是属于认识上问题,与是否“目见耳闻”并无关碍;况且,事实证明,苏轼月夜泛舟考察得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他自己恐怕也“臆断”了。所以,就本文而论,苏轼这篇千古名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使没问题,也恐怕连接不到一块儿。
2.其驳论理由不充分,有强词夺理之嫌本文的议论主要是针对郦道元,尤其是李渤而发的。郦道元、李渤作为苏轼之前的学者对石钟山的命名原因都发表过见解,苏轼认为郦的说法是“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对李渤的见解则更是嗤之以鼻。不同意前人的见解、不轻信旧说本是后人胜于前人的表现,便要批驳前人的观点应有更充分的根据。苏轼驳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观点的论据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其实,山若如覆钟置水面.则其“形如覆钟”,若再“中空而多窍”,则又肯定会发巨声的,可谓亦“形”亦“声”了。苏轼既然想到了“钟”,又在月夜遇到了“中空而多窍”的水中巨石,为什么不能想到“钟”既可指“声”,又可指“形”呢?所以,如果说郦道元的见解过于肤浅,那么苏轼的驳论也很有可能是没道理的。而驳李渤的“石声如钟”之说,苏轼更显得傲慢和固执已见,当地寺僧也认为本地石头与众不同,好意带苏轼去验证,可苏轼本着先入为主之见“固笑而不信”,只一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置李渤之说于死地,这未免太不尽情理了,若照此推论,世闻有石名“钟乳石”则天下之石都可叫“钟乳石”了!另外,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照理说,当地人应是有发言权的,可苏轼也是一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种辩驳恐怕更非治学者应持的态度。
3.就学术规范而言《石钟山记》也存在问题。文章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应属正常的学术争论,郦、李诸人,心无旁鹜,尽心求证应当值得尊敬,至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苏轼过于恃才做物,唯我独尊,全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士大夫之族”、“渔工水师”之辈自不必说,无足挂齿,即使对待郦道元、李渤这样的同道者,苏轼竟然也毫不留情,其“叹郦道元之简”,说郦道元见解“殆与余同”已经有了轻视之意,而称李渤为“陋者”而笑之则更让人深感天道之不公了。李渤何罪之有?犯得上苏公如此的嘲弄.以致留恶名于后世呢?文章千古事,作为当时知名大学士,下笔为文如此之不注意轻重,令人深感遗憾。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去学习这种文风文法。
我以为,以上三点是《石钟山记》不能掩饰的缺憾;正因于此,我感到它在教学中十分棘手,让人进退两难。故不惮冒犯苏公,表露浅见就教大方之家。
【摘要】本文质疑了《石钟山记》叙议结合不紧密,驳论理由不充足,有恃才傲物,唯我独尊的霸气。
【关键词】石钟山记;质疑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命名原由的三人中,苏轼自己自然是“目见耳闻”了,不曾“臆断”,那么郦道元、李渤二人至少有一个未“目见耳闻”而“臆断”了,但我们在前文中看到的并非如此。郦、李二人均登临过石钟山,其中李渤(苏轼在本文主要矛头所指的人)还亲自“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应当说他们都“目见耳闻”了。既然文中提到的学者均亲临实地考察过,而非道听途说,苏轼又何以有“事不目见耳闻”之论呢?显然,郦、李、苏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看法不同只是他们的考察的角度、方法不同导致的,是属于认识上问题,与是否“目见耳闻”并无关碍;况且,事实证明,苏轼月夜泛舟考察得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他自己恐怕也“臆断”了。所以,就本文而论,苏轼这篇千古名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使没问题,也恐怕连接不到一块儿。
2.其驳论理由不充分,有强词夺理之嫌本文的议论主要是针对郦道元,尤其是李渤而发的。郦道元、李渤作为苏轼之前的学者对石钟山的命名原因都发表过见解,苏轼认为郦的说法是“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对李渤的见解则更是嗤之以鼻。不同意前人的见解、不轻信旧说本是后人胜于前人的表现,便要批驳前人的观点应有更充分的根据。苏轼驳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观点的论据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其实,山若如覆钟置水面.则其“形如覆钟”,若再“中空而多窍”,则又肯定会发巨声的,可谓亦“形”亦“声”了。苏轼既然想到了“钟”,又在月夜遇到了“中空而多窍”的水中巨石,为什么不能想到“钟”既可指“声”,又可指“形”呢?所以,如果说郦道元的见解过于肤浅,那么苏轼的驳论也很有可能是没道理的。而驳李渤的“石声如钟”之说,苏轼更显得傲慢和固执已见,当地寺僧也认为本地石头与众不同,好意带苏轼去验证,可苏轼本着先入为主之见“固笑而不信”,只一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置李渤之说于死地,这未免太不尽情理了,若照此推论,世闻有石名“钟乳石”则天下之石都可叫“钟乳石”了!另外,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照理说,当地人应是有发言权的,可苏轼也是一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种辩驳恐怕更非治学者应持的态度。
3.就学术规范而言《石钟山记》也存在问题。文章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应属正常的学术争论,郦、李诸人,心无旁鹜,尽心求证应当值得尊敬,至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苏轼过于恃才做物,唯我独尊,全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士大夫之族”、“渔工水师”之辈自不必说,无足挂齿,即使对待郦道元、李渤这样的同道者,苏轼竟然也毫不留情,其“叹郦道元之简”,说郦道元见解“殆与余同”已经有了轻视之意,而称李渤为“陋者”而笑之则更让人深感天道之不公了。李渤何罪之有?犯得上苏公如此的嘲弄.以致留恶名于后世呢?文章千古事,作为当时知名大学士,下笔为文如此之不注意轻重,令人深感遗憾。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去学习这种文风文法。
我以为,以上三点是《石钟山记》不能掩饰的缺憾;正因于此,我感到它在教学中十分棘手,让人进退两难。故不惮冒犯苏公,表露浅见就教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