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总结梳理了柱础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分类分析了柱础的装饰纹样和形制构成,
[关键词]柱础 雕刻 形制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174-01
柱础,是放置在柱子底部的石块,它在结构上能加大柱脚的承压面,减少压应力,在构造上又能通过抬高柱脚发挥防潮功能以及通过柱脚与柱础的连接设计发挥避震的功能。因此,柱础是在有重要的实际作用下应运而生的重要的中国古建筑构件,而又因为它分布广、基数大、种类多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各个地区的人民不仅将柱础作为一个结构构件,更把它作为一种装饰构件,把自己的地方特色融合进去。因此,柱础因年代、地理位置、建筑种类等因素的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制和雕刻纹样。
古文献上最早记载柱础的有关文字是《淮南子·说林训》的“山云蒸,柱础润。”一语的表述[1]。据考古学研究,柱础起源自新时期时代,在商朝从地下暗藏转变成地面明露,秦朝时期由于战乱频发及木结构难以保存,柱础较少保存下来。经由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发展,这种取平、隔潮、稳定构架的方法逐渐成为建筑中常用手段之一。在两汉时期,柱础迎来了突破性发展,主要有后世继续发扬的覆盆式、方形柱础,最早的兽形础卧羊形柱础和汉代典型的覆斗形、方座鼓盤螭形柱础。到魏晋南北朝,柱础的发展达到繁荣,并且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柱础题材更为广泛,莲花柱础开始传播。隋唐时期逐渐成熟,由于当时的审美取向,柱础也有前期的瘦长形逐渐转向平矮形。在宋辽金,柱础发展达到鼎盛,主要有四种柱础类型:素平柱础、覆盆柱础、铺地莲花和仰覆莲花。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主要是对前面各代的补充和延续,明代崇尚简朴实用,所以主要以鼓镜式和鼓式流传下来,而清代则变得繁复琐碎,清朝末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在圆明园遗址和其他同时期建筑中可以观察到。
在这个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柱础逐渐发展出了许多的不同种类。主要有几何式、器物式、动物式、植物式、复合式及个别地区的特殊类型这几个大类。其中器物式较为广泛,主要有覆斗式、覆盆式、鼓式、鼓镜式、宝瓶式、宫灯式。除此之外,植物式中的莲花覆盆式也较为多见。
柱础不仅有各式的造型,其雕饰纹样中也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精髓。柱础主要的雕刻内容有:人物、山水、亭台楼阁、花卉植物、“八宝”器物、神兽、历史故事、“福、禄、寿”、“渔、樵、耕、读”等象征美好生活愿望的内容,达到“图要有意,意要吉祥”。其中莲花式样最为典型,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逐渐流行,宝装莲花就是其中一种规格较高,流传较广的式样,它是在莲花瓣上继续以浮雕雕饰花纹的做法。
以“动物”为主题的柱础主要为龙凤麒麟,龙凤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腾,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抽象成龙凤纹饰,出现在许多装饰构件上。麒麟作为吉祥神兽,有“麒麟送子”等美好寓意,在民间广为传播。以“人物”为主题的柱础,主要是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场景等来表达,选取的故事也主要是一些寓意吉祥、充满趣味、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天官赐福”、“卧冰求鲤”等。这类题材不仅对构图要求较高,需要权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还要注意人物的比例、五官、姿态等等,技艺纯熟的石匠能手法洗练地刻画不同人物的特点。几何形柱础在民间建筑中大量存在,大多为单层、双层、三层,其中下层为方形、八角形,上层为鼓形的数量最多。
柱础的位置接近人类视线的焦点,蕴含了许多文化、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雕刻内容及方法因地而异,柱础的形制也随着各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不同而变化,如某些南方湿润地区,为了防潮和防白蚁,柱础十分巨大,乍一看如半截柱子[2]。
研究这些柱础的雕刻内容和形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古建筑的系统研究,总结区域特征,整理在移民浪潮中文化的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鲍玮古建筑柱础考略[C].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论文集.
[2] 黄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柱础艺术与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关键词]柱础 雕刻 形制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174-01
柱础,是放置在柱子底部的石块,它在结构上能加大柱脚的承压面,减少压应力,在构造上又能通过抬高柱脚发挥防潮功能以及通过柱脚与柱础的连接设计发挥避震的功能。因此,柱础是在有重要的实际作用下应运而生的重要的中国古建筑构件,而又因为它分布广、基数大、种类多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各个地区的人民不仅将柱础作为一个结构构件,更把它作为一种装饰构件,把自己的地方特色融合进去。因此,柱础因年代、地理位置、建筑种类等因素的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制和雕刻纹样。
古文献上最早记载柱础的有关文字是《淮南子·说林训》的“山云蒸,柱础润。”一语的表述[1]。据考古学研究,柱础起源自新时期时代,在商朝从地下暗藏转变成地面明露,秦朝时期由于战乱频发及木结构难以保存,柱础较少保存下来。经由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发展,这种取平、隔潮、稳定构架的方法逐渐成为建筑中常用手段之一。在两汉时期,柱础迎来了突破性发展,主要有后世继续发扬的覆盆式、方形柱础,最早的兽形础卧羊形柱础和汉代典型的覆斗形、方座鼓盤螭形柱础。到魏晋南北朝,柱础的发展达到繁荣,并且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柱础题材更为广泛,莲花柱础开始传播。隋唐时期逐渐成熟,由于当时的审美取向,柱础也有前期的瘦长形逐渐转向平矮形。在宋辽金,柱础发展达到鼎盛,主要有四种柱础类型:素平柱础、覆盆柱础、铺地莲花和仰覆莲花。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主要是对前面各代的补充和延续,明代崇尚简朴实用,所以主要以鼓镜式和鼓式流传下来,而清代则变得繁复琐碎,清朝末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在圆明园遗址和其他同时期建筑中可以观察到。
在这个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柱础逐渐发展出了许多的不同种类。主要有几何式、器物式、动物式、植物式、复合式及个别地区的特殊类型这几个大类。其中器物式较为广泛,主要有覆斗式、覆盆式、鼓式、鼓镜式、宝瓶式、宫灯式。除此之外,植物式中的莲花覆盆式也较为多见。
柱础不仅有各式的造型,其雕饰纹样中也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精髓。柱础主要的雕刻内容有:人物、山水、亭台楼阁、花卉植物、“八宝”器物、神兽、历史故事、“福、禄、寿”、“渔、樵、耕、读”等象征美好生活愿望的内容,达到“图要有意,意要吉祥”。其中莲花式样最为典型,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逐渐流行,宝装莲花就是其中一种规格较高,流传较广的式样,它是在莲花瓣上继续以浮雕雕饰花纹的做法。
以“动物”为主题的柱础主要为龙凤麒麟,龙凤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腾,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抽象成龙凤纹饰,出现在许多装饰构件上。麒麟作为吉祥神兽,有“麒麟送子”等美好寓意,在民间广为传播。以“人物”为主题的柱础,主要是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场景等来表达,选取的故事也主要是一些寓意吉祥、充满趣味、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天官赐福”、“卧冰求鲤”等。这类题材不仅对构图要求较高,需要权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还要注意人物的比例、五官、姿态等等,技艺纯熟的石匠能手法洗练地刻画不同人物的特点。几何形柱础在民间建筑中大量存在,大多为单层、双层、三层,其中下层为方形、八角形,上层为鼓形的数量最多。
柱础的位置接近人类视线的焦点,蕴含了许多文化、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雕刻内容及方法因地而异,柱础的形制也随着各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不同而变化,如某些南方湿润地区,为了防潮和防白蚁,柱础十分巨大,乍一看如半截柱子[2]。
研究这些柱础的雕刻内容和形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古建筑的系统研究,总结区域特征,整理在移民浪潮中文化的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鲍玮古建筑柱础考略[C].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论文集.
[2] 黄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柱础艺术与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