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德国,少有的艳阳天,我来到首都柏林。
市中心的广场很大且具立体感。逡巡四周,东边的电视塔,西边的教堂,北边的共和国宫,南边的博物馆,加上广场中央的雕塑喷泉,巧妙构成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古老与年轻、文化与科技高度浓缩的德意志盆景。我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个感觉上熟悉、视觉上陌生的地方。忽然间,一道金光牵引了我的目光,当它找到落点时,只觉眼前一片灿烂,因为我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
顺着原东德政府所在地——共和国宫抬眼前望,全德著名的圣母教堂穹窿式圆堡掩映在浓郁的苍翠之中。它的右侧,有一座金黄色的建筑,在柏林难得的阳光映照下,笼罩着眩目的光晕。高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塑像就耸立在这幢建筑物前。
不知设计者出于何种构思,马克思端坐着,恩格斯伫立着,马克思双手扶膝,恩格斯两手下垂,马克思身着短西服,恩格斯身着长大衣。两人神色凝重,双眼平视,睿智的光芒从深遂的眼底射出,洞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就连那令人羡慕的大胡子也越发生动起来。
塑像是青铜铸制的。坐着的马克思有2米多高,站着的恩格斯已超过3米,该有10吨重吧。我趋步上前,一颗崇敬的心砰砰跳动,用力把手贴放在马克思的大手上,那青铜铸就的大手仿佛很温暖。
平复—下激动的心,我转身走到马恩塑像左右两侧四个金属长方形立柱前,上面铭刻着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不同时期工人运动的照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声音旋即在耳边响起。但我知道,真理需要时间。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德意志民族是个令人深思的民族。它既产生马克思,也产生战争狂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无不与它有关。柏林,作为一国之都,一直扮演着极其特殊的角色。
柏林是世界名城,鉴于历史的必然以及它自身的特殊性,在全世界曾占有三个“独一无二”,即一个城市分属两个国家和两种制度,一个城市使用两种货币,一个城市同时由四支外国军队监护美、苏、英、法。这种奇特的历史并没有使德意志民族感到自豪,相反,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陆续上演,致使德意志民族富有理性的大脑里嵌进了几许尘埃。一眨眼,半个世纪过去,如今的东西柏林已不分东西,昔日闻名于世的柏林墙亦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
1961年8月11日是德意志民族痛心的日子。这天,东德政府突然宣布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全面封锁东、西柏林边界。8月13日零时,成千上万的战斗员同仇敌忾,干劲冲天,一夜间拉起了高3.6米、长165公里的隔离铁丝网。紧接着,一道高3.5—4.2米、长170公里的钢筋水泥构筑的“墙”神话般兀立在人们面前。据说,建此墙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东德居民西逃,于是这墙上就建了290个瞭望塔,137个地堡,还有电网、布雷区、防坦克路障以及自动射击装置。据联邦德国资料,从1961年到1982年,共有180人偷越柏林墙而丧生,而图谋越墙的叛犯则高达55000人。柏林墙上溅满了德意志人民的鲜血。
1990年10月,科尔一个被德国东部居民称为“统一总理”的人,促成了德意志国家和民族的统一。10月2日子夜,当柏林欧陆教堂的钟声敲响12下时,柏林墙轰然倒塌,历时45年的冷战在这里划上了句号。两德人民骨肉重逢,合家欢聚,欢呼声与哭泣声响成一片。
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眼下,对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是一道民族肌体上的伤痕,对外来人来说,却像一条带状的磁石,吸引众多的游客到这里切身体验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强烈反差,以至于人们一说到“柏林”就想到“墙”,似乎少了“墙”柏林就成了不完整的名称。
我顺着柏林培根走过来又走过去,丈量出这段高3.6米的墙体约150米长。伸手摸摸断面,10余公分厚,内有镙纹钢筋,是混凝土构造件。墙的顶部用半圆形水泥瓦护盖着,由东向西,线状展开,质地粗糙,有些扎手。可能是孩子们的恶作剧,墙面上涂有不少字母与图画,有几处还用铁丝网罩着。我在墙底踯躅徘徊,久久不愿离去,几位德国人见我难舍难分的样子,投来诧异的目光。其实,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我正琢磨这样一个道理:柏林墙是水泥预制构件拼装而成的,虽然速度快得在一夜之间可以高高竖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可它没有根基,也太轻薄了,不像中国的长城,根基深入地下几十米,夯了又夯,踩了又踩,一块砖一块砖的砌,一挑土一挑土的填,厚实,结实,巍峨。两者一比,柏林墙一夜倒塌的原因不是很简单吗?
柏林墙,一道“铁幕”,一道历史的曲线,一掬德意志民族的辛酸泪。说不上恨你,更说不上爱你,看望你像瞻仰一位老人的遗容。悠然间,我想起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段话:“芸芸众生,来去匆匆,大步流星奔跑,穿过时间的长廊,前往何方?他们又来自何方?无人知晓。前行愈远,便离目标愈远,他们徒然消耗着精力。他们想,他们是在行进。就在迈步之际,便跌入了虚空,这就是一切,人在这里失去了他的家园。”
残垣断壁是柏林墙,沉重的是我的心……
市中心的广场很大且具立体感。逡巡四周,东边的电视塔,西边的教堂,北边的共和国宫,南边的博物馆,加上广场中央的雕塑喷泉,巧妙构成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古老与年轻、文化与科技高度浓缩的德意志盆景。我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个感觉上熟悉、视觉上陌生的地方。忽然间,一道金光牵引了我的目光,当它找到落点时,只觉眼前一片灿烂,因为我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
顺着原东德政府所在地——共和国宫抬眼前望,全德著名的圣母教堂穹窿式圆堡掩映在浓郁的苍翠之中。它的右侧,有一座金黄色的建筑,在柏林难得的阳光映照下,笼罩着眩目的光晕。高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塑像就耸立在这幢建筑物前。
不知设计者出于何种构思,马克思端坐着,恩格斯伫立着,马克思双手扶膝,恩格斯两手下垂,马克思身着短西服,恩格斯身着长大衣。两人神色凝重,双眼平视,睿智的光芒从深遂的眼底射出,洞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就连那令人羡慕的大胡子也越发生动起来。
塑像是青铜铸制的。坐着的马克思有2米多高,站着的恩格斯已超过3米,该有10吨重吧。我趋步上前,一颗崇敬的心砰砰跳动,用力把手贴放在马克思的大手上,那青铜铸就的大手仿佛很温暖。
平复—下激动的心,我转身走到马恩塑像左右两侧四个金属长方形立柱前,上面铭刻着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不同时期工人运动的照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声音旋即在耳边响起。但我知道,真理需要时间。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德意志民族是个令人深思的民族。它既产生马克思,也产生战争狂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无不与它有关。柏林,作为一国之都,一直扮演着极其特殊的角色。
柏林是世界名城,鉴于历史的必然以及它自身的特殊性,在全世界曾占有三个“独一无二”,即一个城市分属两个国家和两种制度,一个城市使用两种货币,一个城市同时由四支外国军队监护美、苏、英、法。这种奇特的历史并没有使德意志民族感到自豪,相反,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陆续上演,致使德意志民族富有理性的大脑里嵌进了几许尘埃。一眨眼,半个世纪过去,如今的东西柏林已不分东西,昔日闻名于世的柏林墙亦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
1961年8月11日是德意志民族痛心的日子。这天,东德政府突然宣布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全面封锁东、西柏林边界。8月13日零时,成千上万的战斗员同仇敌忾,干劲冲天,一夜间拉起了高3.6米、长165公里的隔离铁丝网。紧接着,一道高3.5—4.2米、长170公里的钢筋水泥构筑的“墙”神话般兀立在人们面前。据说,建此墙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东德居民西逃,于是这墙上就建了290个瞭望塔,137个地堡,还有电网、布雷区、防坦克路障以及自动射击装置。据联邦德国资料,从1961年到1982年,共有180人偷越柏林墙而丧生,而图谋越墙的叛犯则高达55000人。柏林墙上溅满了德意志人民的鲜血。
1990年10月,科尔一个被德国东部居民称为“统一总理”的人,促成了德意志国家和民族的统一。10月2日子夜,当柏林欧陆教堂的钟声敲响12下时,柏林墙轰然倒塌,历时45年的冷战在这里划上了句号。两德人民骨肉重逢,合家欢聚,欢呼声与哭泣声响成一片。
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眼下,对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是一道民族肌体上的伤痕,对外来人来说,却像一条带状的磁石,吸引众多的游客到这里切身体验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强烈反差,以至于人们一说到“柏林”就想到“墙”,似乎少了“墙”柏林就成了不完整的名称。
我顺着柏林培根走过来又走过去,丈量出这段高3.6米的墙体约150米长。伸手摸摸断面,10余公分厚,内有镙纹钢筋,是混凝土构造件。墙的顶部用半圆形水泥瓦护盖着,由东向西,线状展开,质地粗糙,有些扎手。可能是孩子们的恶作剧,墙面上涂有不少字母与图画,有几处还用铁丝网罩着。我在墙底踯躅徘徊,久久不愿离去,几位德国人见我难舍难分的样子,投来诧异的目光。其实,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我正琢磨这样一个道理:柏林墙是水泥预制构件拼装而成的,虽然速度快得在一夜之间可以高高竖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可它没有根基,也太轻薄了,不像中国的长城,根基深入地下几十米,夯了又夯,踩了又踩,一块砖一块砖的砌,一挑土一挑土的填,厚实,结实,巍峨。两者一比,柏林墙一夜倒塌的原因不是很简单吗?
柏林墙,一道“铁幕”,一道历史的曲线,一掬德意志民族的辛酸泪。说不上恨你,更说不上爱你,看望你像瞻仰一位老人的遗容。悠然间,我想起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段话:“芸芸众生,来去匆匆,大步流星奔跑,穿过时间的长廊,前往何方?他们又来自何方?无人知晓。前行愈远,便离目标愈远,他们徒然消耗着精力。他们想,他们是在行进。就在迈步之际,便跌入了虚空,这就是一切,人在这里失去了他的家园。”
残垣断壁是柏林墙,沉重的是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