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项民生工程的效果仍存在差别,部分项目满意度连年处于高位,个别项目的满意度却有明显下降。
民生问题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多年来,安徽一直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启动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2009年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将实施项目扩大到28项。
为客观反映公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及支持率等社会评价情况,近期,安徽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就此专门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抽样调查27200户。
知晓度、满意度
经对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发现:
现象之一:知晓度保持高位。
调查显示,经各级政府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的群众关注民生工程动向,2009年多数民生工程项目知晓度在2008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相对高位,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项目的知晓度最高,超过九成的被调查对象知道此项目,知晓度分别为95.2%和90.1%。
从五类民生工程看,群众对医疗卫生类民生工程项目更为关注,此类工程的7个项目的知晓度在45.7%到95.2%之问。生活保障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类工程项目也多为群众关注,知晓度多数在50%以上,其中“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的知晓度为83.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知晓度为74.7%,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知晓度较低。教育培训类工程共有4项,涉及基础教育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项目的知晓度较高,分别为90.1%和77.8%,但职业教育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知晓度较低,分别为25.6%和20.2%。农村文化建设类工程项目的知晓度整体偏低。
现象之二:满意度高位提升。
调查显示,公众对民生工程的满意度显著提升,28项民生工程综合平均满意度达82.8%。剔除2009年“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完成后退出民生工程的不可比因素,原有17项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为83%,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从五类民生工程看,教育培训类项目满意度最高,综合平均为84.7%,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文化建设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3.5%,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生活保障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2.5%,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医疗卫生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2.4%,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1.8%,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现象之三:各项民生工程整体推进,实施均衡性增强。
这首先体现在群体间满意度更均衡。调查显示,各类群体问的综合满意度极差整体较上年再次下降。其中,性别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0.8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1.7个百分点;学历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3.5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职业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5.6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2.8个百分点;年龄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7.3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收入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1个百分点,较2008年、2007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是所有群体中极差唯一上升的,由中低收入群体满意度上升较快造成。
其次,项目间满意度均衡性提高。调查数据显示,民生工程项目间满意度极差较上年下降,项目间的差距缩小,均衡性较上年增强。2009年实施结果的满意度极差为15.1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
最后,区域间满意度趋同。调查显示,2007年至2009年皖南六市的民生工程综合满意度虽比其他区域低,但呈逐年提高态势,与江淮五市、皖北六市的满意度差距在缩小。
现象之四:实施成效有别,满意度升降共存。
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安徽民生建设状况,积极调整民生工程政策,有效提高政策针对性,切实提升弱势群体的满意度,但各项目民生工程的效果仍存在差别,部分项目满意度连年处于高位,个别项目的满意度却有明显下降。
其一,新增的“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效提高了女性满意度,为84.8%,高出男性0.4个百分点,为整体女性满意度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其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8年列入民生工程)滿意度连续两年居项目满意度的第二位,2009年为88.7%。其三,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满意度下降较快,为75.5%,较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从职业分组数据看,企业人员与个体户的群众满意度下降较快,分别比上年下降9.5和10.1个百分点。
相关建议
2010年,安徽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工作力度,将项目扩大到33项,预计投入资金330亿元。结合本次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之一:加强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民生工程的有效性。
一是厘清市级民生目标,重实效不求规模。省委、省政府将实施民生工程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有效衔接,统筹兼顾,促进全省民生政策效益最大化。各市级民生工程工作应因时因地制宜,尽力而为,把钱花在刀刃上,着力做足做实民生工程项目,而非片面求大求全,造成民生资金和资源分散。
二是创新基层工作理念,重结果不求形式。基层民生工程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受益群众,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具体工作,应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各群体的满意度。
三是注重资金多方筹集,重投入不忘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多困难,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政府作为民生工程的主体,在压缩政府开支的同时,应引导多方参与,创新模式,注重民生资金运行监管,形成政府主导、多元筹资的机制,缓解民生资金压力,确保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如,采用类BOT模式,解决部分工程类民生工程;引导农村群众,灵活运用“一事一议”制度,聚集村级集体资金,追加到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上。
建议之二:拓展参与度,进一步体现民生工程的社会性。
提高群众参与民生工程积极性,发挥公众的群体优势,有效补充当前政府力所不及的民生工作,可最大限度发挥民生工程在社会建设中的功效。
一是提升群众的民生意识,搭建群众服务民生工程的平台。在财力的硬约束下,政府无法对民生建设进行无限度投入,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群众的民生需求加大,从而形成短期的民生需求与投入矛盾。提升群众的民生意识,让群众积极参与民生建设,通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组织,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推动城乡居民群众积极投入小区域的民生建设,提倡区域内的义工制度,解决需直接投入较多人力的民生问题,形成对民生工程政策的补充。
二是培育非营利社会组织,发挥其作用。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社会组织,调动其对民生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性特长,作为政府建设民生工程的补充,提高民生建设工作的效率。
民生问题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多年来,安徽一直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启动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2009年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将实施项目扩大到28项。
为客观反映公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及支持率等社会评价情况,近期,安徽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就此专门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抽样调查27200户。
知晓度、满意度
经对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发现:
现象之一:知晓度保持高位。
调查显示,经各级政府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的群众关注民生工程动向,2009年多数民生工程项目知晓度在2008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相对高位,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项目的知晓度最高,超过九成的被调查对象知道此项目,知晓度分别为95.2%和90.1%。
从五类民生工程看,群众对医疗卫生类民生工程项目更为关注,此类工程的7个项目的知晓度在45.7%到95.2%之问。生活保障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类工程项目也多为群众关注,知晓度多数在50%以上,其中“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的知晓度为83.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知晓度为74.7%,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知晓度较低。教育培训类工程共有4项,涉及基础教育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项目的知晓度较高,分别为90.1%和77.8%,但职业教育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知晓度较低,分别为25.6%和20.2%。农村文化建设类工程项目的知晓度整体偏低。
现象之二:满意度高位提升。
调查显示,公众对民生工程的满意度显著提升,28项民生工程综合平均满意度达82.8%。剔除2009年“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完成后退出民生工程的不可比因素,原有17项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为83%,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从五类民生工程看,教育培训类项目满意度最高,综合平均为84.7%,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文化建设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3.5%,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生活保障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2.5%,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医疗卫生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2.4%,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类项目综合平均满意度为81.8%,剔除不可比因素,较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现象之三:各项民生工程整体推进,实施均衡性增强。
这首先体现在群体间满意度更均衡。调查显示,各类群体问的综合满意度极差整体较上年再次下降。其中,性别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0.8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1.7个百分点;学历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3.5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职业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5.6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2.8个百分点;年龄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7.3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收入分组的综合满意度极差为1个百分点,较2008年、2007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是所有群体中极差唯一上升的,由中低收入群体满意度上升较快造成。
其次,项目间满意度均衡性提高。调查数据显示,民生工程项目间满意度极差较上年下降,项目间的差距缩小,均衡性较上年增强。2009年实施结果的满意度极差为15.1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
最后,区域间满意度趋同。调查显示,2007年至2009年皖南六市的民生工程综合满意度虽比其他区域低,但呈逐年提高态势,与江淮五市、皖北六市的满意度差距在缩小。
现象之四:实施成效有别,满意度升降共存。
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安徽民生建设状况,积极调整民生工程政策,有效提高政策针对性,切实提升弱势群体的满意度,但各项目民生工程的效果仍存在差别,部分项目满意度连年处于高位,个别项目的满意度却有明显下降。
其一,新增的“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效提高了女性满意度,为84.8%,高出男性0.4个百分点,为整体女性满意度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其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8年列入民生工程)滿意度连续两年居项目满意度的第二位,2009年为88.7%。其三,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满意度下降较快,为75.5%,较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从职业分组数据看,企业人员与个体户的群众满意度下降较快,分别比上年下降9.5和10.1个百分点。
相关建议
2010年,安徽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工作力度,将项目扩大到33项,预计投入资金330亿元。结合本次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之一:加强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民生工程的有效性。
一是厘清市级民生目标,重实效不求规模。省委、省政府将实施民生工程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有效衔接,统筹兼顾,促进全省民生政策效益最大化。各市级民生工程工作应因时因地制宜,尽力而为,把钱花在刀刃上,着力做足做实民生工程项目,而非片面求大求全,造成民生资金和资源分散。
二是创新基层工作理念,重结果不求形式。基层民生工程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受益群众,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具体工作,应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各群体的满意度。
三是注重资金多方筹集,重投入不忘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多困难,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政府作为民生工程的主体,在压缩政府开支的同时,应引导多方参与,创新模式,注重民生资金运行监管,形成政府主导、多元筹资的机制,缓解民生资金压力,确保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如,采用类BOT模式,解决部分工程类民生工程;引导农村群众,灵活运用“一事一议”制度,聚集村级集体资金,追加到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上。
建议之二:拓展参与度,进一步体现民生工程的社会性。
提高群众参与民生工程积极性,发挥公众的群体优势,有效补充当前政府力所不及的民生工作,可最大限度发挥民生工程在社会建设中的功效。
一是提升群众的民生意识,搭建群众服务民生工程的平台。在财力的硬约束下,政府无法对民生建设进行无限度投入,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群众的民生需求加大,从而形成短期的民生需求与投入矛盾。提升群众的民生意识,让群众积极参与民生建设,通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组织,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推动城乡居民群众积极投入小区域的民生建设,提倡区域内的义工制度,解决需直接投入较多人力的民生问题,形成对民生工程政策的补充。
二是培育非营利社会组织,发挥其作用。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社会组织,调动其对民生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性特长,作为政府建设民生工程的补充,提高民生建设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