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困惑了许多教师,那就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课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对音乐的鉴赏就如“水中月,镜中花”。尽管在上课之前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但一听到音乐学生就失去鉴赏的兴趣,教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分析讲解。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就变成了语文课,对于音乐的内涵、节奏,音色等需要聆听的东西学生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注意,使教师能够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呢?这主要关系到课堂导语的设计,课堂导语犹如一首乐章优美的序曲,如果导语设计的得当、巧妙新颖,就能一下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提出的问题在思考,从而在音乐聆听中展开想象,达到鉴赏音乐的目的。怎样巧设音乐欣赏课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有许多感触与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导语内容一定是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我在上民歌这一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都喜欢流行音乐,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流行歌曲?然后播放了《好汉歌》《黄土高坡》《几度风雨》《青藏高原》等歌曲片段。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小声议论:老师老土,一点也不懂时尚。等同学们思考回答以后,老师引入民族音乐,并让学生在身边的流行音乐中寻找民族音乐的“根”,让他们探讨流行风中的民族元素。很快学生就明白流行音乐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道理,讨论怎样舍去流行音乐,回答更是积极。
二、导语中设置的问题要有悬念
我在教“非洲音乐”一课中这样设计:先导入了一段非洲歌舞给学生欣赏,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来,接着我抛出了一系列问题:1、非洲人喜欢用那些方式来传达情谊?2.非洲人为何偏爱“鼓”?3.非洲“鼓语”是如何融合在音乐中的?4.非洲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5.非洲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个个全神贯注地观看,片段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几分钟后高高举起了手。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我耐心聆听并不断给予评价,我听到了令人惊喜的答案,也顿悟:好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游戏”导语可以调解课堂气氛,学生也因为参与而变得开朗
例如,在鉴赏《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我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成蒙、藏、维三大民族,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国民族众多,今天我们请来了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第一组同学),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第二组同学)和新疆的维吾尔族(第三组同学)三大民族,我们请他们分别以不同的形式介绍本民族的习俗及民族风格。给5分钟时间做准备,要求全员参与”。这时候教室里顿时就炸了锅,而我来回在各小组间走动、观察,解决他们在组织排练中出现的问题。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蒙古族组的主持人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家一阵哄笑,这时我出示一行大字“学会聆听,聆听是一种教养、一种尊重”,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蒙古族组主持人介绍本民族习俗后,全员齐唱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藏族组同学伴着音乐围成圈跳起了“锅庄”。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对藏族习俗、歌舞做了详细的介绍,维吾尔族组的同学更是来了个新疆歌曲大联唱,每一个节目结束教室里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四、导语设计要从生活体验和自身思想出发,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把握好情感,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想象融合在一起,与音乐产生共鸣,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我在高一上课题为《懂你》的音乐鉴赏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用自己生命保护孩子的片段,接着引用了赞美母爱的诗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关于母爱的诗词太多了,而同样主题的音乐作品也是不少的,可以说歌颂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面我们来聆听歌曲《懂你》。边听边回顾生活点滴,体会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听后请同学说说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结果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发言更是空前踊跃。一名学生说:“我以前没想过妈妈为我受的苦,今天我想起了许多,觉得很惭愧……”甚至有一名学生声泪俱下:“我是个不孝的女儿,我一直觉得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稍微不顺心就对妈妈耍脾气,今天中午我就和妈妈吵架了……”我再适时引导:“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要学会感恩,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赢得社会尊敬的,让我们把这首《懂你》唱给我们的父母吧。”我注视着同学们,让我欣喜的是,此时他们唱得的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们是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真可谓“以情代声”。总之,“教无定法”,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想在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特别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趣味的导语,在一节课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正如音乐教授曹理说的“音乐中导入的资源有限,但创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发掘自己的智慧,巧妙设计导语,让导语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导语内容一定是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我在上民歌这一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都喜欢流行音乐,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流行歌曲?然后播放了《好汉歌》《黄土高坡》《几度风雨》《青藏高原》等歌曲片段。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小声议论:老师老土,一点也不懂时尚。等同学们思考回答以后,老师引入民族音乐,并让学生在身边的流行音乐中寻找民族音乐的“根”,让他们探讨流行风中的民族元素。很快学生就明白流行音乐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道理,讨论怎样舍去流行音乐,回答更是积极。
二、导语中设置的问题要有悬念
我在教“非洲音乐”一课中这样设计:先导入了一段非洲歌舞给学生欣赏,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来,接着我抛出了一系列问题:1、非洲人喜欢用那些方式来传达情谊?2.非洲人为何偏爱“鼓”?3.非洲“鼓语”是如何融合在音乐中的?4.非洲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5.非洲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个个全神贯注地观看,片段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几分钟后高高举起了手。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我耐心聆听并不断给予评价,我听到了令人惊喜的答案,也顿悟:好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游戏”导语可以调解课堂气氛,学生也因为参与而变得开朗
例如,在鉴赏《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我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成蒙、藏、维三大民族,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国民族众多,今天我们请来了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第一组同学),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第二组同学)和新疆的维吾尔族(第三组同学)三大民族,我们请他们分别以不同的形式介绍本民族的习俗及民族风格。给5分钟时间做准备,要求全员参与”。这时候教室里顿时就炸了锅,而我来回在各小组间走动、观察,解决他们在组织排练中出现的问题。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蒙古族组的主持人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家一阵哄笑,这时我出示一行大字“学会聆听,聆听是一种教养、一种尊重”,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蒙古族组主持人介绍本民族习俗后,全员齐唱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藏族组同学伴着音乐围成圈跳起了“锅庄”。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对藏族习俗、歌舞做了详细的介绍,维吾尔族组的同学更是来了个新疆歌曲大联唱,每一个节目结束教室里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四、导语设计要从生活体验和自身思想出发,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把握好情感,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想象融合在一起,与音乐产生共鸣,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我在高一上课题为《懂你》的音乐鉴赏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用自己生命保护孩子的片段,接着引用了赞美母爱的诗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关于母爱的诗词太多了,而同样主题的音乐作品也是不少的,可以说歌颂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面我们来聆听歌曲《懂你》。边听边回顾生活点滴,体会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听后请同学说说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结果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发言更是空前踊跃。一名学生说:“我以前没想过妈妈为我受的苦,今天我想起了许多,觉得很惭愧……”甚至有一名学生声泪俱下:“我是个不孝的女儿,我一直觉得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稍微不顺心就对妈妈耍脾气,今天中午我就和妈妈吵架了……”我再适时引导:“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要学会感恩,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赢得社会尊敬的,让我们把这首《懂你》唱给我们的父母吧。”我注视着同学们,让我欣喜的是,此时他们唱得的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们是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真可谓“以情代声”。总之,“教无定法”,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想在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特别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趣味的导语,在一节课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正如音乐教授曹理说的“音乐中导入的资源有限,但创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发掘自己的智慧,巧妙设计导语,让导语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