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里的那些“规矩”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的时候,因为以科举为指挥棒的传统教育不敷实用,举办新式教育成为一时之风尚。各省纷纷奏请设立学堂,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各式人才。设立学堂不能没有章程,1901年山东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中提出,“国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在学堂的“章程”中,一般会有配套细则,要求教职员及学员遵守。“章程”所定的那些“规矩”是极为严格的,比如对于教师,要求其“于每学期开课之前,须作一学期授业预定书送教务提调审定。凡该学期内所授事宜,均循序详载,每学期后,所有该学期内已授事宜,作一授业报告书送教务提调察核”。除了授课的基本要求外,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规定:“各教员上堂时刻,概以学堂内讲堂上钟表为定,不得以私自携带之钟表为准。”
   这倒让笔者想起了一件趣事。老师们上课前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先把手表摘下来放在讲台上,看讲义的时候,不时地瞟一眼手表,以防提前下课或拖堂。某位大学老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出去一下,学生们趁机将他的手表拨快了10分钟,他后因应学生“错峰”去食堂买饭的要求,提前10分钟结束了讲解,结果是加上这拨快的10分钟,就酿成了提前20分钟下课的“教学事故”。由此看来,“章程”中“不得以私自携带之钟表为准”还是有道理的。
   至于学生们要守的“规矩”那就太多了。有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比如“寄宿舍规章条”中,规定“学员不得自携仆从,概由堂中预备使役,如不听命令,应陈明庶务提调办理”。大概当时已入仕之人,多是非富即貴之少爷,家中自有可随时差遣的仆从。如今入了学堂,寄宿“住校”,就需遵守校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有些“规矩”规定的是日常的作息,如“堂中春分后六点钟起,六点半早餐粥食,七点半至十一点分别授课,十二点午膳,一点至五点半分别授课,六点晚膳,十点就寝,此为全堂规则,宜共遵守,不得参差违异”。那个年代人们的作息,应该带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痕迹,早睡早起,没有午休,没有晚自习,生活相对是比较简单的。课堂纪律方面也规定得较细,如“讲堂内无论何人,不许吸食茶烟,随地吐沫,抛弃纸片”,“讲堂内所有图籍等类,学员不得污损,并不得于墙窗几案上任意涂抹”等等,这应该是所有课堂上的常识性的规定。
   还有一些“规矩”可能是今天的师生员工绝对遵守不了的,那就是在食堂里吃饭的“规条”。它要求教员和学员要坐在一起吃“食堂”,“每桌七人,首座坐教员或办事员一人,余六座为学员座位,排定座次,每日依次就座,不得任意更乱。”“教员、办事员与学员在会食堂同餐,闻号铃即到,勿得迟留,致令学员久待。”这种对教员、办事员的要求,或许是为了通过同桌而食以增进师生的了解和情谊?教师不开小灶,与学生吃同样的饭,也能保证食堂饭菜的质量吧。教师要按时到食堂,不让学生久等,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我们现在的食堂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形了。
   除了这些应该怎么做的“规矩”外,还有一些不许做的“禁令”。比如“堂中无论何地何时,不得叫嚣扰乱及歌唱、戏曲、吸食洋烟、赌博等事”,对于违反者处罚极为严厉,“凡吸食洋烟及酗酒赌博者开除,并追缴在堂所用学费”。这些规定,对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是很有裨益的。
   另外,或许因为这些学员都是已经“入仕”的在职人员的缘故,章程中还特别规定“学员不得干预地方词讼等事”,作为“裁判人员养成之所”的法律学堂,在受教育阶段训练其独立裁判的意识,这条规定自然也有其更深层的含义。
   从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堂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也是如今每年都会有学校搞建校周年纪念活动的原因,重温学堂初设时的办学宗旨,了解当时人们为学堂教职员工所立的“规矩”,虽恍如隔世,但对我们寻找并回归大学精神,寻找教书育人之根本定会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偶见人引用波德莱尔“名句”曰:“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初见之下,略觉疑惑。大学时期通读过波氏的《恶之华》及《巴黎的忧郁》等代表作,不记得有这样的诗句。上面的这一诗行,从内容和情调看,与波氏的风格也相去较远,而与如今的网络写手一知半解的所谓“文艺范儿”的庸常风格,倒有些相似。   我在大学时对波德莱尔的阅读,离开现在也已很久,对那句“名言”是否为波氏所作,自己也不敢确信。把人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在网络上面红耳赤地争论,其实并不是为了争出个理來。   前些日子,在群里有人炫耀道,《小说选刊》《意林》《故事会》他都发过了,颇有些王婆卖瓜之态,自卖自夸完后,话锋一转,抱怨在小县城里没人看得起他,于是总结道,文学不值几个钱,“写诗有用吗?穷一辈子,让人笑话一辈子?”还说,他准备写网文,“纯文学没意思”。   不出意外,这番叫嚣成功掀起了群友的怒火,一番争论也就铺展开来。  
期刊
“杭州失踪女子遇害案”是一个月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如果用小说或电影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案件,作家或导演们应该怎么去创作?——这个问题也是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后,人们普遍会去做的一个设想。这次,相较于舆论的鼎沸,创作群体的声音小到几乎没有,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块“烫手山芋”。   在嫌犯被抓捕前,网民已经勾勒或刻画出无数惊心动魄的情节与画面,后来警方证实,嫌犯的几个身份以及一些经历是不存在的,于是这种编造
期刊
田园的反义词是什么?都市?城镇?庙堂?还是江湖?如果说答案是其中任何一个词的话,那么哪个是褒?哪个是贬?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网络语境中,一些人正把“田园”作为负面标签贴在他人身上,以此获得某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比较常见的包括“田园女权”云云,更有甚者在“田园”之前加上“中华”二字,以示土味更浓,以示与先锋文化迥异,以示这是根深蒂固、难以改造的陈腐思维。   有人造出这样的词,
期刊
一   自尊、自恋和自卑一起去挤公共汽车。自卑怯生生地对自尊说:“你踩着我了。”   自尊没听见,自恋却粗暴地说:“让开,要不我踩死你!”   “救救我吧,他踩伤了我。”自卑呼喊着。   “踩你,就是你的错,怎么他不踩别人?”   “他踩我也踩。”“不踩你踩谁?”  二   自卑和自重下象棋,自重输了棋还无理取闹,硬说自己赢了。   自卑气不过,就拉着自重去找兄弟姐妹们评理。  
期刊
可以肯定的是,短视频如今已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流载体。为了吸粉涨流量,一些团队和个人,绞尽脑汁使出十八般武艺,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视频火了,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直呼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一段视频里,戴着眼镜的姑娘,找到正在捡瓶子的父亲,激动地告诉他:“爸爸,我考上了!”然后哭着跪下。过了几天,类似的视频又出现了,这次女孩的父亲在工地搬
期刊
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有人不解,有人盛赞,有人不屑,有人宠之,震动了大半个考古界,女孩崇拜的考古界权威樊锦诗教授专门写信鼓励她“静心读书”,希望社会不要再打扰她。这件事说明,贫困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想象力,思想的贫困才会。阶层固化不了一个人的身份,思维的僵化才会。很多人折腾一辈子才能明白、甚至始终都明白不了的道理、跳不出的固化囚笼,而钟同学如此早就明白和跳出来了,让人羡慕
期刊
更惜今日手中糧”等十二则
期刊
吾有好友,其子多动,上课总是不专心,要不耍小动作,要不打大呼噜,吾友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孩子学习精神那么差,如何是了?小愁可小有,大忧大不必。聪明过剩者,课本上那些浅浅的知识,他三五分钟了然于心,余下时间叫他如何过得?玩嘛,睡啊。   比如刘献庭,这家伙便是智力过剩聪明过人的,“初,吴有高僧说法”,所谓高僧说法,换我们现在称呼,便是开办讲座与高研班之类,证据是,去听课要交钱的,“士人醵金从之讲《
期刊
偶尔在古玩店看到用铜钉补缀的瓷碗,这个瓷碗,据说是明代的古物,称为明瓷,很珍贵。铜钉是何时补缀的,已不得而知。这个碗,摆在玻璃柜里,不知是展示古物呢,还是展示补碗的工艺?也许两者兼有。这种补缀工艺的确是很神奇,滴水不漏,可谓巧夺天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說明瓷碗表面光滑剔透的釉层,是非常坚固的,钻孔、铆补,实在是很不容易。我曾在街头看过补碗的手艺人,将一个瓷碗的碎片一块块按原样拼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