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笔者在理解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基础上,对校园欺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在学校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校园欺凌行为。
关键词:初中;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引言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校园欺凌事件。虽然所占学生问题比例较少,但因其影响力大,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而引起各国普遍关注。要避免或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必须从源头抓起,以预防为主。本文校园欺凌是指初中学生校园欺凌,因此主要从学校角度探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
一、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一些父母对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缺乏接纳关爱,用惩罚和强制让孩子听话服从,此教养方式会让女孩对他人施以同样的方法。有些家长奉行女孩要“富养”的思想,溺爱、迁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此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变得骄纵跋扈,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采用极端方法解决,引发欺凌事件。
(二)立法和教育惩戒的缺失
我国目前尚无反校园欺凌的专项立法,对校园欺凌的处置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难以形成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学校目前对于校园欺凌事件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只是以预防为主。有力惩戒措施的缺失,导致校园欺凌不断发生。
(三)自控能力差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恰好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学生最不易控制自身的行为和情绪,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攻击时容易用暴力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二、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学生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的角色主体是学生,所以无论是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学生都是直接受害者,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很重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欺凌他人,作为社会的主人,不麻木、有爱心更重要。让学生认识到关爱自己的生命和关爱他人的生命是同样重要的。首先,有些学生出于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之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小团体主义,去欺辱一些弱小的同学,来获得自我满足。对于這样的学生,教师可从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引导他们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告诫他们触犯法律底线的不良后果。其次,有些学生因为长期缺少关爱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形成“不讨喜”的性格。对于这样的学生,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教师可与这类学生谈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关爱,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心态,从而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嘱咐学生如果遇到将被欺凌的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想办法应对,尽快走开或大声求救,事后也要及时勇敢地告诉家长和老师,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缺少他人关爱而变得麻木和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生命教育,召开相应的座谈会或者班会,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关爱他人能够传递美好的情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二)完善立法惩戒机制
国外治理校园欺凌是制定反校园欺凌专门法,为校园欺凌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在我国《刑法》责任年龄限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条例下,许多造成了严重伤害的欺凌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种违法成本极低的现状使欺凌事件越来越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民众和部分学者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严惩校园欺凌者。现阶段如何增加欺凌者的违法成本是我国治理校园欺凌面临的主要困境。
(三)制定反欺凌课程,撰写相关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是由教育部领导的,教育相关的一切事宜都由教育部监管,若是仅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开展反欺凌课程,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对此通知的执行力度不会太大,会使这一课程形同虚设。所以应将反欺凌课程纳入课程标准中,将反欺凌课程要到达的目标具象化、制度化,以表达政府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从而推动整个反欺凌工作的有效开展。反欺凌课程不仅仅要在中小学实行,也要成为各级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内容。虽然都是反欺凌课程,但教授内容不同,中小学主要是教授青少年预防和应对欺凌事件,各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校等则是教授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在教学实际中遇见欺凌行为该如何处理,如何教授反欺凌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使欺凌治理更加有效。
(四)关注特殊群体
学校的部分特殊群体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者或者受害者。特殊群体一般包括家庭情况特殊学生或者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健康和谐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离异、再婚、有暴力倾向或父母有不良行为等家庭情况特殊的家庭往往不利于孩子成长。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困境,容易使他们到相似遭遇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可能会逐渐产生许多不良行为,如上课违纪、逃学、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进一步极可能形成校园欺凌行为。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对特殊群体给予关心爱护,另一方面,要预防他们学业失败。学校要依法办学,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育质量,促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结束语
校园安全牵涉千家万户,校园欺凌是一个严峻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近年来,我国相关法律逐步完善,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对欺凌者给予惩治和教育,对被欺凌者给予保护。拒绝校园欺凌不能只靠法律手段,还需要构建一个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力量于一体的立体防治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
[2]陈佳宁.探讨校园霸凌现象的相关立法保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此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19-12-706)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引言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校园欺凌事件。虽然所占学生问题比例较少,但因其影响力大,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而引起各国普遍关注。要避免或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必须从源头抓起,以预防为主。本文校园欺凌是指初中学生校园欺凌,因此主要从学校角度探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
一、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一些父母对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缺乏接纳关爱,用惩罚和强制让孩子听话服从,此教养方式会让女孩对他人施以同样的方法。有些家长奉行女孩要“富养”的思想,溺爱、迁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此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变得骄纵跋扈,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采用极端方法解决,引发欺凌事件。
(二)立法和教育惩戒的缺失
我国目前尚无反校园欺凌的专项立法,对校园欺凌的处置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难以形成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学校目前对于校园欺凌事件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只是以预防为主。有力惩戒措施的缺失,导致校园欺凌不断发生。
(三)自控能力差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恰好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学生最不易控制自身的行为和情绪,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攻击时容易用暴力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二、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学生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的角色主体是学生,所以无论是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学生都是直接受害者,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很重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欺凌他人,作为社会的主人,不麻木、有爱心更重要。让学生认识到关爱自己的生命和关爱他人的生命是同样重要的。首先,有些学生出于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之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小团体主义,去欺辱一些弱小的同学,来获得自我满足。对于這样的学生,教师可从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引导他们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告诫他们触犯法律底线的不良后果。其次,有些学生因为长期缺少关爱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形成“不讨喜”的性格。对于这样的学生,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教师可与这类学生谈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关爱,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心态,从而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嘱咐学生如果遇到将被欺凌的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想办法应对,尽快走开或大声求救,事后也要及时勇敢地告诉家长和老师,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缺少他人关爱而变得麻木和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生命教育,召开相应的座谈会或者班会,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关爱他人能够传递美好的情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二)完善立法惩戒机制
国外治理校园欺凌是制定反校园欺凌专门法,为校园欺凌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在我国《刑法》责任年龄限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条例下,许多造成了严重伤害的欺凌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种违法成本极低的现状使欺凌事件越来越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民众和部分学者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严惩校园欺凌者。现阶段如何增加欺凌者的违法成本是我国治理校园欺凌面临的主要困境。
(三)制定反欺凌课程,撰写相关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是由教育部领导的,教育相关的一切事宜都由教育部监管,若是仅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开展反欺凌课程,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对此通知的执行力度不会太大,会使这一课程形同虚设。所以应将反欺凌课程纳入课程标准中,将反欺凌课程要到达的目标具象化、制度化,以表达政府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从而推动整个反欺凌工作的有效开展。反欺凌课程不仅仅要在中小学实行,也要成为各级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内容。虽然都是反欺凌课程,但教授内容不同,中小学主要是教授青少年预防和应对欺凌事件,各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校等则是教授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在教学实际中遇见欺凌行为该如何处理,如何教授反欺凌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使欺凌治理更加有效。
(四)关注特殊群体
学校的部分特殊群体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者或者受害者。特殊群体一般包括家庭情况特殊学生或者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健康和谐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离异、再婚、有暴力倾向或父母有不良行为等家庭情况特殊的家庭往往不利于孩子成长。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困境,容易使他们到相似遭遇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可能会逐渐产生许多不良行为,如上课违纪、逃学、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进一步极可能形成校园欺凌行为。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对特殊群体给予关心爱护,另一方面,要预防他们学业失败。学校要依法办学,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育质量,促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结束语
校园安全牵涉千家万户,校园欺凌是一个严峻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近年来,我国相关法律逐步完善,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对欺凌者给予惩治和教育,对被欺凌者给予保护。拒绝校园欺凌不能只靠法律手段,还需要构建一个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力量于一体的立体防治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
[2]陈佳宁.探讨校园霸凌现象的相关立法保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此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19-12-706)研究成果。